劉勝利
(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文博中學,貴州 銅仁 555100)
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教師要大力倡導學生積極選擇有教育價值、對自身能力提升有幫助的閱讀材料,引導他們閱讀各種體裁的文章,逐步增加他們的閱讀量,并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閱讀水平制定相應的閱讀計劃,達到提升他們閱讀能力的作用,進而發(fā)展初中生的核心素養(yǎng)。當下的初中生生活在互聯網發(fā)達的時代,他們的課余時間大部分都用來打游戲、瀏覽娛樂新聞、看一些搞笑視頻、閱讀電子小說等,沒有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存在著閱讀量少、缺乏良好的讀書品味、閱讀效率不高等現象。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采取切實可行的引導策略,解決學生閱讀難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課內外結合的閱讀方式,使得他們的閱讀更加的有深度。
初中語文教學不應該局限于教材,而是應該在為學生講授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擴充,向學生介紹與課文相關的課外閱讀材料,秉承著課內外統(tǒng)一性的原則,橫向擴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實現課內外的強強聯合,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感悟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效率。比如部編版七年級《濟南的冬天》中,引導學生了解作者老舍,感知課文內容,學習作者是如何描述濟南冬天特點的,用心體會作者筆下濟南冬天的美景。教師先為學生介紹作者老舍以及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龍須溝》等作文,講述他的生活環(huán)境和寫下這篇文章時的背景資料,指導學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習這篇課文,重點解釋其中的字詞句以及描寫手法,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作者要表達的情感,領會出作者昂揚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課程最后給學生出示一篇描寫江南雪景的文章,讓學生閱讀之后進行對比,找出不同的寫作手法,再引導學生搜集描述景色的文章,掌握寫景文章的思路,擴充學生的閱讀范圍,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教材中的內容,還能吸收其他文章中的人文精神,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每個初中生閱讀的領域、習慣、能力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有些學生喜歡閱讀小說,希望將來能成為小說家,有的學生喜歡閱讀古詩詞,希望將來成為寫詩的人,有的學生喜歡閱讀名著,只為增加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有些學生喜歡逐字逐句地讀,有些學生則喜歡快讀,有些學生喜歡閱讀精彩的部分,要想提高他們閱讀的深度,就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幫助他們制定可行的閱讀計劃,并督促他們認真完成,逐步地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能找到不同的閱讀樂趣,促進他們閱讀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師定期為學生制定閱讀的主題,讓學生接觸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背誦一定量的精彩文章,讓學生利用晨讀或者課余時間查找相關的文章并閱讀,給予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每隔一段時間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解答他們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進行閱讀的匯報活動,談談自己近段時間的閱讀感悟,努力打造書香課堂。
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讓學生終身受益。因此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除了要提高學生閱讀的數量和質量外,還應加強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增強學生質疑、分析等綜合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同一主題的文章,使學生認識到同一種事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用不同的語言描繪出同樣精彩的內容,使學生掌握多樣化的寫作手法。教師還可以節(jié)選出優(yōu)秀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主動投入到整本作品的閱讀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閱讀時要善于思考,明確閱讀的目標,善于從文章中發(fā)現矛盾點,聯系前后文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而將這種手法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更好地與課堂所學結合起來,促進他們深入挖掘閱讀材料的內涵,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增加他們閱讀的深度。
初中語文教學中,既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內容,又要給他們提供課外閱讀的空間和時間,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行為,通過課內的講解讓學生掌握閱讀技巧,促使他們將技巧運用到課外閱讀中,提高課外閱讀的有效性,引導他們將課外所得運用到課堂學習中,促進他們發(fā)散性思維的形成,使學生學到更廣闊的知識,以此來提高學生閱讀的深度和廣度,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