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福州路小學,江蘇 徐州 221300)
只有學生對學科產生了足夠的興趣與學習的積極性時,才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主動參與,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體態(tài)律動能夠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參與音樂課程學習的熱情,學生通過各種肢體動作參與音樂教學,從內心深處感受到音樂本身的魅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受到身心特征的影響,無法在教學中長時間保持注意力的集中,也比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嚴肅沉悶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反而會導致小學生的天性受到束縛,所有這也就要求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從學生的性格特點出發(fā),為其創(chuàng)建生動的課堂氛圍,積極發(fā)揮體態(tài)律動的效果,在音樂中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體態(tài)動作,鼓勵學生邊唱邊跳,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音樂教學的有效性也會得到顯著的提升。
興趣是學生參與課程學習最好的老師。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用體態(tài)律動可以實現對學生聽覺、視覺以及肢體等方面器官的充分調動,激發(fā)學生去學習并且感受音樂的興趣。只有學生從內心深處具備了想要去學生音樂課程的動力,才能夠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而體態(tài)律動則是調動學生音樂學習興趣最佳途徑之一。眾所周知,小學生一般都比較喜歡新奇的事物,因此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場景,為學生播放與音樂相關的視頻、圖片資料等,引導學生根據音樂的旋律去感受并且加以模仿,從模仿中體會到音樂帶給自己的喜悅與快樂。因此充滿體態(tài)律動的音樂課堂,才是好的課堂。例如在教學生演唱《我也騎馬巡邏去》這首歌時,教師可利用圖片、視頻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模仿蒙古族的吸腿跑馬步的動作,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學習這首歌,實現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以及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在音樂教學中運用體態(tài)律動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幫助學生去感知音樂、領域音樂的魅力。學生借助肢體動作親身體驗下能夠獲取強烈的音樂感知,對于音樂內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從而更加準確地把握音樂不同要素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為學生親身示范音樂中具體的體態(tài)動作,利用自身的動作來實現課堂教學氛圍的活躍,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比如說在開展《草原就是我的家》這首歌的教學時,要讓學生了解是一首內蒙古民歌,表現了蒙古族兒童對草原、對家鄉(xiāng)深深的摯愛之情。教師可以根據蒙古族舞的特點親身為學生示范經典動作:硬肩、騎馬、揚鞭、擠奶等,然后再鼓勵學生去模仿教師的動作,還可以引導他們?yōu)楦枨鷦?chuàng)編動作。在體態(tài)律動的幫助下,學生可以很快地掌握歌曲本身的節(jié)奏速度,而且很好地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勤快勇敢形象,增強了學生學習音樂的感知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想象力非常豐富,對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有著濃厚的好奇心,并且比較活潑活動,動手能力與思維能力都很強。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室中運用體態(tài)律動可以充分地將學生的天性發(fā)揮出來。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學生無法做到安靜地聆聽音樂,而是隨著音樂的進程,情不自禁地跟著舞動起來。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實現其音樂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比如在開展《金孔雀輕輕跳》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教會學生幾組體態(tài)動作,學生會在歡快的旋律的帶動下,進行點頭、擺手、轉身等。他們完全沉浸于音樂的美好旋律中,當然這只是學生天性之中對音樂的真實感受。這肯定是教師用心設計的結果,這也是為了實現對學生的想象力,活躍學生思維,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造力而做出的設計。
對于音樂教育教學而言本身就是音樂藝術得以實踐的過程。不同年級段的音樂教學都非常重視音樂實踐的作用,鼓勵學生去感受、理解、欣賞并且最終創(chuàng)造音樂。由于很多音樂距離學生較遠,很多學生對于枯燥乏味的音樂教學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因此需要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融入體態(tài)律動這一環(huán)節(jié),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音樂本能,實現學生音樂感知力以及表現力的有效提升,進而為小學音樂教學質量的提升發(fā)揮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