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婷
(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學 福建 永春 362600)
在高中英語學習中,閱讀理解占據較大比重。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進行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整體英語水平的提升。但高中英語教學不僅題材廣泛且體裁多樣,受詞匯、語法、語意等影響,英語閱讀理解成為學生學習難點。這就要求高中英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加強對英語閱讀理解教學的重視,應有策略性地展開英語閱讀理解教學,以高效的英語閱讀理解教學,提升學生英語閱讀理解水平。
相較初中英語階段,高中英語閱讀理解表現(xiàn)為突出的題材廣泛性和體裁多樣性的特點。在閱讀理解材料上,除了天文地理、自然科學等理性內容,同時涵蓋了人文、藝術等領域,能夠促進學生知識的豐富。在體裁方面,高中英語閱讀理解不僅涉及常見的議論、說明及記敘體裁,同時涉及書信、日記等體裁,能夠豐富學生的眼界,對學生天然的英語語感進行培養(yǎng)。但是,高中英語閱讀理解的這些特點,也給學生學習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高中英語閱讀理解的學習中,詞匯、語法及語意為主要影響因素。從詞匯因素來看,當前很多學生在閱讀理解學習中均存在較強的詞匯障礙,對閱讀理解中詞匯的不完全認識,導致學生在部分句子上無法讀懂,形成閱讀理解偏差,從而對閱讀理解產生影響。從語法因素來看,很多學生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雖然能夠對大部分詞匯的含義加以掌握,但因語法問題易對句子產生理解錯誤,繼而對閱讀理解效果產生影響。從語意因素來看,主要指學生對閱讀理解中文章聯(lián)系及邏輯的掌握能力不足,無法將上下文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進而造成閱讀理解障礙,對閱讀理解產生影響。
2.1 培養(yǎng)思維品質閱讀教學。一般是bottom-up或是top-down模式。前者需要師生從詞匯學起,有利于學習語言知識但不利于解讀語篇。詞匯是語言的構成材料,是獨立使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然而,任何詞匯都與特定的句法關系和語義關系有關,教學中應建立起與其他詞語的聯(lián)系,并在一定的語境中傳遞信息。后一種模式之中,教師需要挖掘更深層次的文本信息,引導學生進行語篇深度解讀。建議教師根據提問原則,即理解性、發(fā)展性、思索性、層次性、生成性原則,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利用階梯式提問的方法層層深入。提問類型主要有展示型、參閱型與評估型,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水平適當加大后兩種的比例,嘗試skimming,scanning等常見的簡單的問題形式以外的方式等。在參閱型問題中進一步針對文本特征、作者寫作意圖與特點等,鼓勵學生思考探究。在評價問題上, 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課文的主題、內容和作者的觀點,并從不同的層次鼓勵與啟發(fā)他們,多利用思維導圖與學生共同梳理文章,樹立學生構建思維導圖的意識,提高學生分析文章邏輯性的能力。如此一來,在面對不同語篇類型(如narration, exposition, argumentation, in-struction等)時,學生更容易通過思維導圖橫向比較各語篇類型的不同。
2.2 拓展課外閱讀。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高中生的閱讀范圍狹窄,僅僅局限于課本和試題作業(yè),使得其接觸的語篇類型非常有限。建議教師根據學生的水平和興趣,多向學生推薦一些課外的閱讀材料,并開展閱讀交流活動。教師們可根據課程學習的具體主題,補充相同主題的多形式的其他語篇;或是根據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布置一些略有挑戰(zhàn)性的語篇;或是選擇一些課本上沒有的且難度較低的原版書與繪本作為長期的閱讀任務。做到精讀與泛讀相結合。鼓勵學生在精讀課上閱讀知識,在泛讀中實踐運用語篇知識,多角度將所學知識內化。通過廣泛閱讀,學生們也易于在反復實踐中樹立起詞塊意識并提高詞匯量,在語境中感受特定的詞匯使用,從而逐漸提高理解和確切表達意義的能力,積累更多地道表述、有效減少中式英語表達。在布置閱讀之后的交流活動中,建議教師在初期成為組織者、提示者,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與評價;活動后期可以讓學生來輪流組織,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引導活動順利進行。學生會在個人閱讀和集體交流探討中獲得英語閱讀和深度學習的樂趣。
2.3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信息時代,教學模式也變得更豐富多樣。課堂上多媒體教學已成為常態(tài),科技讓課堂更生動,因此,教師們應重視和大力倡導信息技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閱讀課上加入更多科技元素,使課堂氣氛更活潑。例如在利用思維導圖與學生共同梳理語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做思維導圖,并控制其層次一一呈現(xiàn),使其更生動有趣,并易于闡明,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網絡資源日益豐富,課堂之外的慕課學習與各種英語學習軟件也隨之興起,教師們大可發(fā)揮豐富的課程學習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鍛煉其學習能力。如在閱讀課前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或者發(fā)放背景知識的材料,感知相關主題,借助網絡詞典解決問題等。此外,利用網絡資源和信息技術,高中生還可以接觸更多書面的語篇,如文字、符號、圖形、表格等;以及書面以外的語篇類型,如動畫、視頻,充分鍛煉學生在語言技能里的“看”(viewing)。這種技能在新媒體時代日趨重要。
當然,僅僅掌握詞匯和語法知識并不意味著能夠進行有效閱讀,閱讀策略對提高學生閱讀效率才是至關重要的,而閱讀策略只有達到一定的閱讀量才能形成。因此,英語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畢業(yè)時課外閱讀量要達到30萬字,就是基于此。這要求教師教學中必須保證學生足夠的閱讀量,并將上述方法運用于閱讀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效率,在高考中取得滿意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