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鳳仙
作為教師應該利用好手中現(xiàn)有的資源,在此基礎上開發(fā)出更多元化的課程方式為實際教學服務,從而高效地促進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做到有效教學,學生能否做到自主學習。現(xiàn)信息技術課堂已經(jīng)成為目前最熱門的教育話題之一,只有教學思維真正動起來才能生成更多的生成性資源,到底在信息課程教師教給學生什么呢?就此我們提出一下看法。
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不動感情的腦力活動就會帶來疲倦。”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廣受學生的歡迎,但是學生喜歡僅僅因為喜歡通過網(wǎng)絡打打游戲或者上網(wǎng)和其他人聊聊天,對真正課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并不感興趣。所以教師應該營造出生動的課堂氛圍,引誘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的學習動機,側(cè)面激發(fā)學生對于該科目需要掌握的技能感興趣,這樣課堂才能真正的高效起來,學生的學習效果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舉例來說,當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如何申請個人的電子郵箱的時候,因為教師都知道小學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是喜歡《爸爸去哪兒》這個類型的節(jié)目,班級里面的同學時常在課下哼唱這個節(jié)目的主題曲,所以教師送給孩子們一個禮物——就是一個《爸爸去哪兒》的MV,在課堂的開始學生和教師一起唱唱這個歌曲,因為唱過主題曲課堂氛圍很是生動,學生的情緒都已經(jīng)投入其中,在這個時候教師和學生說其實這個是教師遠方的一位朋友送給教師的禮物,引導學生猜想是通過怎么樣的方式傳送到教師這兒來的,學生就會特別好奇的想知道到底什么樣的方式,這個時刻教師告訴學生是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傳送過來的,學生就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覺得電子郵箱很重要,從而認真的為自己申請一個賬號并且學習怎樣正確使用電子郵箱,學生的學習動力由心而發(fā)。
作為小學的信息技術教師合理的布置教學任務實際上就是想要從根本激發(fā)學生對技能的求知欲,根據(jù)調(diào)查我們得知學習動力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內(nèi)在動力,另一種是外在動力,內(nèi)在動力是人們要對學習任務的本身感興趣從而具有的學習動機,外部動力具體是說由于學習外的其他原因而引起的學習動機。所以說教師在日常教學生活中通過結(jié)合學生的不同喜好所產(chǎn)生的不同種方式,激發(fā)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的求知欲。學生在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的過程當中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在這其中懂得自主搜集、辨別信息的重要性。教師設置任務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問題應該有不同的難度級別,因為學生掌握的層次不一,這樣對于每一位學生來說才足夠公平,最重要的是教師布置的任務應該是學生自身通過努力后能夠做到的,在完成任務后學生才會有成就感,最終激發(fā)學生對學習這門課程的求知欲、自主學習能力等。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教學Scratch《角色的運動》這節(jié)課時,提前設計好“熊大熊二”的小動畫來布置任務,剛開始要做到熊大和熊二在森林里面玩耍,可就在此時看見光頭強來了還拿著電鋸,所以熊大和熊二就一直追趕光頭強,后來要做到在熊大和熊二一再的追趕還是沒追到的情形下,它們決定分頭行動,最后要做到森林中的小動物發(fā)現(xiàn)了,有的小動物在幫著熊大和熊二加油,有的幫著追趕。基本上學生對于教師布置的第一步任務都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但是有的學生在完成第二步任務的時候就出現(xiàn)了不同的問題,最后一步很少有學生能夠完成,但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從旁輔助,學生通過不斷地修改,最終都完美完成任務,并且從中學到知識,掌握了技能。
信息技術是在當下情形來說發(fā)展迅速的一門科目,所以需要學生和教師共同努力是現(xiàn)今時代的要求,更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種能力。教師應該在堅持原有基礎上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效果在一段時間內(nèi)就給與相應的評價,而評價的目的是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時常性的自我反思問題,對自我能夠客觀評價,懂得自主學習的重要性,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從而在今后學習中能夠做到自主學習。
例如,當學生學習《美化幻燈片——設置幻燈片背景》有關知識點時,教師提出問題:當談到幻燈片你會想到什么來做背景,有哪些制作方法是通過自己的嘗試后學習的?你對自身設置的背景有什么樣的基本要求?是怎樣才有的想法?在自身嘗試的過程中遇到過什么樣的問題?等等,在學生思考過教師的問題后都得到了不同的收獲和新的想法。教師進行一系列的問題后幫助學生對自己能夠有一定的自身評價、反思和總結(jié),提升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素養(yǎng)更多的求知欲。在信息技術這門科目中實踐占去很大部分,所以教師應該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發(fā)揮每個人身上的不同潛力和特點,在過程中提高實踐能力最后為今后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總而言之,教師應該迎合時代的腳步,通過實際情況幫助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實質(zhì)改變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成長,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更是作為教育者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