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逸霞 沈美蘭
中緬友好交往離不開語言為中介,客觀準確地傳遞雙方的真實情況,消除偏見與誤解。當今緬甸社會,精通漢語的人才需求不斷擴大。調查了解緬甸國內特別是官方高校漢語學習情況,是十分有必要的。為真實有效的掌握第一手資料再進行分析,此次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曼德勒外國語大學(下文簡稱曼外大)中文系學生學習漢語進行調查。共發(fā)出150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20份。
曼德勒外國語大學是緬甸的公立外語大學,是緬甸公立高校開設中文專業(yè)的兩所中的一所。目前,曼外大中文系教師共有教師(包括外教)共25人,其中有10位老師有在中國學習深造或進修經驗,漢語系學生大一至大四的總人數(shù)共有兩百余人,人數(shù)在全校排在第二位。
參與問卷的學生集中在高年級,與低年級學生相比,高年級學生漢語基礎較好,對漢語的熟練度較高,參與問卷調查的人數(shù)與年級呈正相關。參與調查的學生百分之八十來自緬甸北部,百分之二十來自緬甸南部。在參與調查的120個學生中男女性別比例差異大,男女分布不平衡,女多男少,符合語言人文類專業(yè)學習的男女分布規(guī)律。其次,參與調查的學生中華裔比例較高,這與曼德勒地區(qū)為緬甸華裔集中地區(qū)之一的情況相符。在這些華裔中大部分學生的家里日常交流的語言是緬甸語,少部分學生使用云南方言和普通話。從華裔學生使用語言情況可知道華人很好地融入緬甸社會,出身于華人家庭對學生選擇漢語專業(yè)和漢語學習情況的影響較大。
在受訪的學生中,大部分學生喜歡聽說課,相當一部分學生喜歡中國歷史課和中國文學閱讀課,少部分人對其他課程感興趣。有絕大部分學生表示很希望有機會與中國留學生交流,并且認為這對于學習水平提高有幫助。此外,有數(shù)據統(tǒng)計可知,三分之二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與親友使用漢語交流并利用課余時間去上漢語補習班學習鞏固漢語。在課余時間里,學生們有閱讀的習慣。在課后讀物的選擇上,有大部分學生選擇讀翻譯成緬甸語的漢語小說,學生認為中文學習最困難的是翻譯、口語、寫作和聽力依次是學生認為學習漢語最困難的方面。
參與問卷調查的120人中有近一半人在上大學前有漢語基礎,在有漢語基礎的人中有大部分學生通過補習班學漢語。部分學生因為是華人,家里使用漢語,所以有漢語基礎。個別學生是在高中時期學過漢語或通過其他途徑學習漢語。這些學生學習漢語的途徑多樣。除去出身華人家庭這個先天條件外,大多數(shù)人學習漢語都是通過上課的形式學習的,其中補習班形式很受學生青睞。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補習班在緬甸教育扮演著重要角色。
由調查數(shù)據分析,從多方面了解學生學習漢語的原因。學生學習漢語的原因多樣,他們選擇學習漢語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地緣因素與歷史淵源因素和受到因此形成的緬甸的華人社會文化的影響。這些學生大多數(shù)來自緬甸北部,而且大部分是緬甸人。首先,從地緣上看,緬甸北部與我國接壤,兩國邊境線長達2100公里,其中與云南的邊境線長達1997 千米。地緣因素使兩國的人員來往密切。自古以來,中緬交往比較集中在緬北地區(qū)?,F(xiàn)在,大多數(shù)緬甸華人居住在緬北地區(qū),曼德勒是著名的華人城市,據2014年的人口統(tǒng)計,華人人口約占該地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受到來自的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較大。
經濟因素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實力強大會影響這個國家或地區(qū)的語言地位。中緬雙方借著地緣優(yōu)勢,大力開展邊境貿易,目前中與緬有5 個邊境貿易口岸,中國是緬甸最大的投資國家。雙方的經貿合作頻繁密切,隨著緬甸逐漸開放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雙方在經貿之間的合作會越來越深入。綜上,學生出于當前緬甸的發(fā)展與中緬經貿合作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的權衡選擇學習漢語專業(yè)。
受濃厚的漢語學習應用氛圍感染對漢語產生興趣是學生選擇學習漢語的動機之一。在緬甸,華人自發(fā)形成了云南會館等來自不同省份的會館來增進華人之間的交流,增強身份認同感,緬甸地區(qū)華文教育發(fā)展已成體系。其中緬北地區(qū)華文教育很普遍,發(fā)展成熟。除華文學校外,緬甸開設了大大小小的漢語補習班。隨著中國和平崛起的背景下,緬甸社會逐漸開放包容,對華人與中國逐漸改觀,中緬兩國交往逐漸密切,華人學習漢語的趨勢向好。
根據調查不難發(fā)現(xiàn),曼外大中文系學生在學習中文時還存在一些困難。首先,學生學習漢語過程中存在的主觀問題。語言學習過程中必然存在著困難,尤其是學習世界上公認的最難的語言——漢語。漢語和緬甸語雖同屬拼音文字,有聲調,但漢語的字形更復雜,同音異義字豐富,在社交方面同字異音情況復雜。在表達方面,緬甸語與漢語相比,漢語重意不重形,緬甸語形意結合程度較高等此類相關的差異都會對漢語學習者造成困難。
其次,中文系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客觀上的困難——經濟困難。緬甸社會補習班是學校教育的輔助手段,有一些學生因為家庭經濟的原因不去上補習班,學習進度會比較落后。學習信息獲得困難。在網絡上與電視上獲得的與學習有關的信息難成體系,碎片化信息對深度學習益處不大。曼外大的學校圖書館規(guī)模小,館藏圖書資源不足,關于中國的書籍不全面,且數(shù)量稀少。圖書館借閱期限短,不方便學生閱讀。教學設備比較落后,多媒體教學設備不足。曼外大的漢語系和緬文系雖在同個學校內但雙方之間缺乏媒介交流不多,這個互相學習的機會沒有好好利用。
這些困難是影響中文系學生學好漢語、了解中國的重要因素,解決這些困難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個人方面:學生要端正學習態(tài)度,遇到困難時尋求老師同學幫助,在課余時間有目的地利用網絡了解中國,從多方面多角度入手了解中國,對自己的前途負責。學校方面:學校領導致力改善學校閱讀環(huán)境,增加與中國相關的圖書及其他館藏書籍,適當延長借書期限;教師團隊可以與孔子學校合作,制定教學計劃,以便更好地解決學生在漢語學習遇到的困難;漢語系老師可以和緬語系老師可以成立緬漢互助學習小組,為雙方學生提供語言環(huán)境和語伴,促進緬漢兩系學生共同進步。
此外,加快校級合作,以更開放的姿態(tài)迎接漢語和留學生的到來,發(fā)揮留學生在學生學習漢語中的作用。中國高校方面,積極與緬甸高校進行溝通合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幫助緬甸高校發(fā)展?jié)h語教學,推動雙方高素質語言人才的培養(yǎng)。緬甸是我國重要的邦交國家,中緬雙方對彼此都有著較大的合作空間,互惠互利前景廣闊。企業(yè)可以在教育、文化交流上提供更多的平臺和贊助,一方面推動雙方文化發(fā)展,另一方面也是為自身企業(yè)走出去創(chuàng)造良好的群眾基礎和社會環(huán)境。塑造良好的中國企業(yè)的形象,推動在其他行業(yè)的合作發(fā)展。
緬甸曼外大是上緬甸唯一一所外語類人才培養(yǎng)大學,為緬甸培養(yǎng)外語人才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中緬經貿交流密切,市場對漢緬語人才缺口逐漸擴大。曼外大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了中文系學生在學習漢語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提出相關建議。在今后的文化交往中,只有不斷加強對語言教育的關注和投入,才能真正推動中緬友好關系持續(xù)發(fā)展,最后實現(xiàn)互利共贏、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