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巧雨
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和科技領域的迅猛發(fā)展引起了全球的高度關注,全方位的革命性進步表明了中國是本世紀對世界產生最為重大影響的國家之一。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的外宣成為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外宣翻譯是一國政治發(fā)展、政治運作和政策執(zhí)行的總體現,是國家發(fā)展的縮影,也是外界了解一國最權威的窗口。中國關鍵詞的解讀及其外宣翻譯要求譯者具備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使命感和專業(yè)精神,不同于簡單文本的翻譯,外宣翻譯要求的不僅是內容的對等,更要最大程度保留中國特色和中國聲音,使其符合譯入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兩種語言存在極大的差異,因此,在進行翻譯時,對于語篇中邏輯關系的處理、重構、銜接、連貫等方面都要特別注意。
關于語篇的定義,胡壯麟(1994:1)認為,語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語法約束的在一定語境下表示完整語義的自然語言,其目的是為了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實現具體的交際任務或完成一定行為。一個詞、一個短語、一個小句、一首小詩、一篇散文,甚至是一部小說都可以成為語篇。韓禮德(Halliday,2001:1)也認為,語篇是意義單位而不是形式單位,包括任何長度的書面語和口頭語。應該說,韓禮德和胡壯麟對語篇的定義是一致的,即語篇是具有完整意義的語言,既包括書面語,也包括口頭語。許多學者都強調了語篇之于翻譯的重要性。如奈達(Nida,2001:198) 認為譯者應關注的焦點是語篇,因為語篇是具有意義的最基本單位。Neubert和Shreve (1992:23)則提出翻譯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 (a top-down recreation of the text),通過有目的地選擇目的語語言資源進而對整個語篇進行重寫。在筆者看來,翻譯過程中立足于語篇,使原文文本的意義通過語言結構而非單一的詞句來體現,這對實現翻譯的交際目的有著重要意義。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卡特福德認為翻譯是:“把一種語言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種語言對等的篇章材料來替代”(J.C.Catford 1965:20)。在這個定義中,翻譯的對象是語篇材料,翻譯的原則是對等。語篇的連貫、邏輯關系和文體風格是語篇本身所具備的要素,屬于語篇研究對象的語言系統(tǒng)和言內因素;而由于漢英語言文化認知上的差異,這些言內因素同時又受到社會文化語境這個言外因素的制約,因而這四個因素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服務于建構一個意義完整的語篇。
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以來,世界多個國家紛紛加入其中。“一帶一路”對于世界發(fā)展、和平、穩(wěn)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國的大國形象如何能更好地展現,一方面也與外宣翻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對“一帶一路”這一概念及其相關材料的翻譯可謂是高度準確、與外語表達方式高度契合才可。不同于其他翻譯材料,在進行此類文本的翻譯時,既要把握細節(jié),又要把控大體,二者缺一不可。以此類翻譯為基礎,研究并學習所用的翻譯策略,可以更好地推動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
《中國關鍵詞:“一帶一路”篇》是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研究院和中國翻譯協會聯合組織實施的國家重點項目“中國關鍵詞”多語種對外信息傳播平臺的專項成果,以多語種關鍵詞的形式向國際社會闡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核心理念,解讀中國政策和中國發(fā)展道路。而“一帶一路”的提出無疑為中國的發(fā)展注入了極大的活力。下文為該書中對“一帶一路”關鍵詞的闡釋與其官方譯文,為突出語篇概念,均為全文選取。
原文:(1)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時,分別提出了與相關國家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2)該提議以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意相通”為主要內容,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實實在在地造福沿線國家和人民。(3)“一帶一路主要涵蓋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中東歐等國家和地區(qū)。(4)“一帶一路”建設符合有關各方共同利益,順應地區(qū)和全球合作潮流,得到了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5)截止到2016年底,已有100 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表達了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意愿,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政府間合作協議。
譯 文:(1)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China’s proposal to build a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a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in cooperation with related countries-was unveiled by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during his visits to Central and Southeast Asia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2013.(2)The initiative focuses on promoting policy coordination,infrastructure connectivity,unimpeded trades,financial integration,and closer people-to-people ties through a consultative process and joints efforts,with the goal of bringing benefits to all.
(3)The initiative covers primarily East Asia,Southeast Asia,West Asia,Central Asia,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4)It reflects a convergence of interests and an increasing need for regional and global cooperation.The response from countries along the proposed Belt and Road has been enthusiastic.(5)By the end of 2016 over 100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organization had expressed an interest in participating,and more than 40 of them had signed cooperation agreements with China.
結構上,原文僅有一段,而英譯本將內容切分為兩部分,即邏輯重構,第一部分為“一帶一路”主要內容,而后一部分為參加和響應的國家,結構明顯,內容的層次也更清晰。材料中(1)的原文與英譯,體現了典型的中英差異,一方面,中文表達中短句居多,“一逗到底”,在翻譯時銜接與句子的連貫是難點,而譯文中處理得當,將多個短句處理成英文中的長句,符合譯入語習慣。(1)中包含兩個完整句子:其一,“‘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逼涠?,“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時,分別提出了與相關國家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而譯文中調整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China’s proposal to build a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a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in cooperation with related countries-was unveiled by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during his visits to Central and Southeast Asia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2013.”不同于原文的結構與句子順序,在譯文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只出現了一次,在連接句子時理清思路與邏輯,用介詞或介詞短語將分句連接,不失為好的辦法。
詞語的處理也非常得當與地道。在(2)中,原文出現了“以......為主要內容”,譯文直接用動詞詞組“focus on”處理,“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也是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意相通””的途徑,因此譯文中用“ties through”將前后連接,結構簡潔,意思表達準確,“實實在在地造福沿線國家和人民”譯為“with the goal of bringing benefits to all”,增補“with the goal of”得當,因為此句確實為目標所在,將“造福沿線國家和人民”譯為“bringing benefits to all”,意思準確、對等,因為此處的“all”必然指代上文中提到的地區(qū)的人民。
原文中(3)(4)(5)中,“一帶一路”共出現3詞,但在相應譯文中,一次“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也沒有,只出現了一次“The initiative”,(3)與上文緊密連接,又承接下文,為避免重復,使句子更加簡潔,出現了“The initiative”,(4)的主語 用it指代,(5)中多將“一帶一路”相關內容細化,如“signed cooperation agreements with China”。
為盡量體現外宣翻譯中的篇章翻譯策略,以上選于《中國關鍵詞“一帶一路”篇》原文和譯文均為整體選取,由以上分析可見,在外宣翻譯中,因其對內容翻譯的準確性高,對語言的要求也力求簡潔準確,篇章的概念也顯得尤為重要,眾多細節(jié)需要注意,比如:篇章、句子的重構,中文短句到英文長句中變換所需的連接,邏輯關系的理清,代詞、介詞的使用,動詞的增補等。
篇章翻譯中涉及的關注點較多,不同文本的重點有所不同,筆者選取的外宣翻譯有一定的代表性,因其內容的準確性、對譯入語語言的精準度要求較高,從上述選材不難看出,在處理篇章翻譯時,不可只重詞匯或篇章翻譯的某個重點,既然對象是篇章,也就務必既求大局、又要力保細節(jié)完善。而頻率較高的處理方式有:調整邏輯關系,句子重構,增補動詞、主語,使用代詞替代多次出現、表意明顯的術語,用介詞或介詞短語連接句子等。此外,在進行外宣翻譯時,還要注意中外語言差異、中外語言表述習慣等不同之處。篇章翻譯或外宣翻譯都要求把握主體部分,但也不可忽略細節(jié)。由于選取材料篇幅有限,只可掛一漏萬,但筆者仍然由衷希望本文采用外宣翻譯的材料研究篇章翻譯、同時又將外宣翻譯作為研究篇章翻譯的基本對象,來研究篇章翻譯下的外宣翻譯的研究策略,能夠為廣大譯者提供部分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