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登英
(甘肅省隴南市文縣梨坪小學 甘肅 文縣 746400)
對于語文這一學科而言,作文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教學方式和效果對學生未來的寫作能力和學習的綜合素質(zhì)有極大的影響。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學生在寫作時結(jié)合自身的所見所聞,學會積累生活素材應用到作文中。
1.1 語言枯燥無味,缺少真情實感。寫作的意義在于通過文字的敘述來向讀者抒發(fā)個人情感,應當富含真情實感,但在應試教育的環(huán)境下,學生習慣把作文當做一道試題或是一項任務,常常為了達到字數(shù)的要求而空寫流水賬,缺乏情感的表達,使得語言文字變得單調(diào)而乏味。并且小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非常有限,同時他們也不善于將情感轉(zhuǎn)化為文字來表達,因此寫出的作文往往顯得單調(diào)且無感。
1.2 學生缺乏寫作興趣,易模式化。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活潑好動,對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懷有好奇心,也容易產(chǎn)生豐富的情感,但在寫作文的過程中,常常忽略自身對生活細節(jié)中的發(fā)現(xiàn),而認為寫作無從下手,寫出來的作文也是脫離實際,一味地模仿老師提供的范文,按照死板的套路寫作,從而固化了自己的寫作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失去寫作的興趣,無法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和水平。
2.1 讓學生觀察生活,積極體驗生活。學習課本的知識內(nèi)容有限,而學習也不應當止步于課堂,應當回歸自然生活中去。在日常教學中,沉悶的課堂教學難以讓學生體會到真情實感,在課后也許是平常的一件小事也能成為生活素材,但小學階段的學生仍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老師應當帶領學生們走出課堂,從大自然中感受生活,使得學生擁有觀察生活的能力,并通過積極地體驗生活來獲取寫作的靈感。
例一:老師帶領學生在教室中種植一些有趣的小植物或是飼養(yǎng)烏龜、金魚等小動物,讓學生通過觀察植物的生長狀況和動物的生活習慣,進行日常的記錄,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讓學生寫出自身的體會,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同時也積累了寫作的素材。
2.2 讓學生形成寫日記的習慣,豐富生活素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對于同樣的事物,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而將這些不同點積累起來就能為他們提供豐富的生活素材。在記錄日常生活中時,沒有具體的寫作要求限制,更能表達自己對某個事物的情感,由小變大,只有勤動筆,將日常的點滴記錄下來,加深對生活體驗的印象,并運用到作文中去,才能使作文更加真實而貼切實際。
例二:老師可以指導學生記錄生活中的小事,并對這些小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悟,比如幫助媽媽做飯很有意思,爸爸晚上和我看電視一起哈哈大笑,學校舉辦的運動會同學們都積極參加,將這些事情記錄下來,沒有任何內(nèi)容的限制和字數(shù)的要求,從而培養(yǎng)學生形成記錄小事的良好習慣。
2.3 讓學生寫作語言生活化,接地氣。小學作文處于學生的起步階段,生活化的語言更容易學習,也更符合小學生天真的性格,而使用復雜的詞句看似能夠為作文增色,但往往會導致通篇文章沒有真情實感而言,這樣的寫作方式難以提高寫作水平,也不利于學生未來的全面發(fā)展。因此,老師需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身邊人物的語言并記錄下來,盡可能地還原這些人物的話語,來使自己的作文更生活化,又接地氣。
例三:在寫《我的母親》這一文章時,老師指導學生可以通過回想自己與母親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交流和互動來描寫人物形象,通篇地模仿套路和模板而采用形容詞的方式容易使作文沒有可讀性甚至乏味,也要避免固化思維去寫母親付出的悲情文,應當從生活中的小事中感悟到母親的愛意。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老師需要通過各種生活化的手段,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中的細節(jié),積極地去體驗生活,從而積累寫作的生活素材,并掌握寫作的方法,讓學生不再抵觸寫作文,增強學習寫作的興趣,實現(xiàn)自我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