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有一個跟我學家庭治療的學生,遇到一個小麻煩。她的女兒上了一年小學,因為期末考試成績不好,竟然接連兩天尿床。還是姥姥摸到床濕了才發(fā)現。問她為什么尿床,她也不說。
這個現象多半不是生理上的失禁,而是跟心理因素有關。她在課上講這件事,其他同學都在猜測,一定是期末考試失利之后,父母的態(tài)度讓孩子緊張。
“也沒給過她什么壓力啊……”學生說。
“她沒考好,你們怎么說的?”
“就說,沒關系,盡力就好,爸爸媽媽不怪你?!?/p>
你看,學生們抓到了線索——“爸爸媽媽不怪你”,這句話什么意思嘛!說是不責備,這明明就是責備了。孩子是能感覺到大人的期望的。
我問這個學生:“孩子尿床之后,有床單鋪蓋換嗎?”
學生愁眉苦臉地說:“連著洗了兩床了,再尿一晚上,就沒得換了!”
我說:“要是不夠,就再去買一兩床吧。”
大家以為我在開玩笑,都在笑。那個學生也說:“其實夠了,北京這太陽,曬一天也就曬干了。”我說:“還是備一床吧,免得你心里慌?!?/p>
這個學生很聰明,立刻領會了我的意思。過了幾天給我發(fā)消息報喜,說孩子再也沒尿過床了。我問她是怎么做到的,她說她當天晚上睡覺之前囑咐女兒:“咱們家有三床鋪蓋,可以輪流換,你今天晚上尿床也沒關系?!?/p>
她事先跟姥姥溝通過,姥姥跟著幫腔:“就是,洗個床單的事兒?!?/p>
女兒眨眨眼睛,有些不知所措。媽媽像平常一樣,親親她的額頭就去睡了。過了一會兒,她聽見廁所有響動,原來是女兒自己去廁所小便了。
孩子恢復了睡前如廁的習慣,問題消失了。
其實這算不上什么問題,或許只是一次偶然。也有其他很多解決的辦法,比如父母直接訓斥孩子:“都多大孩子了還尿床!你羞不羞?”或者明確地下達指令,要求孩子睡覺之前必須去一趟廁所;或者像在課堂上很多同學們考慮的,跟孩子談一談她在考試成績上的壓力……這些辦法都可能有效,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尿床”這件事上投入了太多精力,太把它當成“問題”了。
某些時候,我們越把問題看成問題,問題反而越嚴重,甚至越無解。這話有點兒像繞口令,我舉幾個例子吧:
有的孩子不愛寫作業(yè),寫幾個字就開始走神,東摸摸西摸摸,父母只好每晚守在旁邊,心急如焚:“你快點兒啊!你知不知道現在都幾點了!”
有的孩子吃飯慢慢吞吞,怎么催也沒用,父母不得已只能拿過勺子喂,這下倒是快了,但父母放下勺子又開始發(fā)愁:“多大了,還要喂飯……”
每一個當老師的人,都遇到過這么幾個調皮搗蛋的學生,你批評他、罵他、說服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嘴上唯唯諾諾,但就是不改。
在這些情況下,能說大人對問題沒有足夠重視嗎?
恰恰相反,所有能想的辦法都想了,可以說是非常重視,用心非常良苦了。然而,重視的結果有時會讓問題長期保留下來,甚至變成大人和孩子之間無時無刻不在斗智斗勇的一場拉鋸戰(zhàn)。
在尿床的這個例子里,如果媽媽一再強調“千萬不能再尿床了,否則,都找不到床單給你換了”,孩子可能就會看到:繼續(xù)尿床,是媽媽受不了的。為了簡化思考,倒是可以從互動的角度描述這件事:通過大人對“問題”的強化,孩子簡單的行為被賦予了很大權利。
打一個比方,孩子正在拍著手唱兒歌,忽然之間大人們圍了上來,倒抽一口涼氣,齜牙咧嘴地告訴孩子,他剛剛唱的兒歌其實是大人的緊箍咒,會讓大人非常非常頭疼。
你猜孩子會做出怎樣的反應?
一種可能是,他嚇得立刻住嘴,并且從今以后再也不敢這么做了,這說明他真的跟大人心連著心,為大人的煩惱而緊張;另一種可能,就是孩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然后看起來非常老實,非常配合地閉上了嘴……掛著一絲狡黠的笑。
后面這種情況的后續(xù)不難想象。全家人都小心翼翼地盯著他,生怕他再搞出同樣的事來。在這種萬眾矚目的期待下,某一天,他又開始犯事了,然后再犯,越犯越多。百試百靈,甚至可以說效果一次比一次好。所有的人都被他吸引過來,使出渾身解數,傳達給他“小祖宗,你饒了我吧”的信息:
“你可千萬別再尿床了!床單不夠換了!”
“求你寫作業(yè)寫快點兒,爸爸還想早點兒休息……”
“你怎么就睡不著呢?你不睡,爸媽就算困死了也不能睡?!?/p>
“快!你今天不便便,媽媽就不上班?!?/p>
——他怎么可能不上癮呢,你說?
盡管惹怒大人的后果很嚴重,孩子可能會吃苦頭、挨罵,甚至被打屁股,有一些孩子因此會放棄——但至少孩子看到了:哇,這就是大人的軟肋!只要戳這里,他們就無一例外叫苦連天。這種感覺該怎么描述呢?原來以為我只是隨便撿了根木棍,要不是他們提醒,我還真不知道那就是尚方寶劍。
現在來聊聊怎么辦的問題。其實辦法在一開頭已經給出了。如果我們遵從《孫子兵法》的教導——“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那么最簡單的策略就是讓孩子相信:他手里的東西不是尚方寶劍,只是一根普通的木棍而已。
這是最干凈利落的一下子。在家庭治療中,有一個手段叫作“悖論干預”,是一種極高明的干預手段,說穿了其實不值錢。每個人天生就會,不是嗎?你想讓孩子放下一個東西,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你不去管他,他自己就會丟下這個東西。人們沒辦法永遠帶著個東西,大人尚且嫌煩,更何況是孩子。孩子丟三落四的,除非那個東西真的很寶貴,是他的寶貝。
有人或許會問:“用了這個方法,孩子的毛病還是改不掉,又該怎么辦?”
這還是偷偷地在拿眼睛瞄孩子手里的木棍。記住,要訣就是不去盯著木棍。為此,你必須首先改變自己。你要問問自己:“我是真的不在乎,還是只能假裝不在乎?”你還要問:“如果我真的很在乎,最讓我放心不下的究竟是什么?”如果只是擔心家里的床單不夠換,那你真的不如多買兩床備用。
(清荷夕夢摘自中國華僑出版社《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重構你的家庭親密關系》一書)(責編 懸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