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琪 浙江省溫州市第三中學
隨著教育的進步和深入,學生健康問題備受關注。初中生學習壓力大、飲食不規(guī)律、缺乏運動等現(xiàn)象引起的肥胖、冠心病、高血壓等病癥已經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體健康,進一步的影響初中生各個方面的發(fā)展。醫(yī)療作為維持健康的輔助手段并不能真正提高青少年體適能,維持長期健康。目前,國家已經將青少年體適能水平納入校驗健康教育體系,要求在體育教學中,能夠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訓練,提高學生的體適能水平。初中時代是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重要階段,所接受的引導與習慣經驗對后期健康保持有決定性作用。
初中生體適能是指青少年擁有充足的精力從事日常學習任務而不感到疲勞,同時還有足夠精力享受學習之外的生活樂趣,以及應對突發(fā)狀況的身體能力,簡單的來說,就是初中生身體適應生活的能力限度[1]。從廣義上分為健康體適能和技能體適能。對于初中生而言,健康體適能就是擁有較強的抗細菌以及抗病毒能力,克服一些常患的小病,例如:感冒、肚子疼等常見的小病,這是最迫切需要提高的,而技能體適能也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礎之上,是更高層次的要求。本文所指體適能一般指健康體適能。
從醫(yī)學角度看,健康一般分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靠人們不斷成長,提高認知,在日常生活在就可以體會學習,逐步成型穩(wěn)定。而身體健康需要有效規(guī)律的運動以及正確的生活習慣才能維持,通過科學適量的訓練才能逐步提高。
我國初中生接近20%超過標準體重,超重的原因飲食不規(guī)律占到40%,缺乏運動占到20%。整體的體適能與歐美日韓等發(fā)達國家相比差距巨大。由此反推,要提高初中生的體適能,體育教學應該兩手抓,一方面關注可能降低學生體適能水平的不良飲食習慣,一方面聚焦于運動習慣的養(yǎng)成。提高學生對建康飲食和規(guī)律運動的認知有利于學生理解體適能水平的重要性。
對于體育教學,人們習慣了將體育等同于運動,但是體育教學的本質是在于傳遞健康的飲食習慣、引導合適運動訓練意識,通過日常實踐執(zhí)行,達到提升健康水平的目的。
人主觀能動性,是引導人們從事某項事物的動能來源。只有內心認可的事情,人們做起來才會想盡辦法去完成,達到目標。國家教育體系正在不斷完善,初中生的體育教學正朝著多元化方向發(fā)展。陳舊的體育教學方法已經跟不上時代快速發(fā)展的需求,要學會引入新穎而富有樂趣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激發(fā)他們對健康的追求,在享受體育教學樂趣的同時也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健康意識。定時普及不健康飲食習慣和疏于運動的誘發(fā)疾病對身體的危害性。通過日常健康教育板報宣傳或制定定期的課堂學習任務。將健康的重要性深入地植入學生的生活,把健康當作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逐步提高自身的體適能。
體育教學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擁有良好的健康意識,鼓勵學生主動合理飲食,適當鍛煉的健康行為。樹立健康的標桿,由點帶面,推己及人地影響其他人對于健康的追求。結合多元化課程,列舉具體實例,讓學生從課程中體驗健康體適能帶來的樂趣,在實例中對健康抱有敬畏,將健康當作理想,把提高體適能作為日常生活的目標。由此,才能逐漸提高他們的整體健康意識,繼而轉化成為追求健康的動能[2]。
課程是實現(xiàn)教學的過程,在培養(yǎng)學生提高健康意識的同時,也要注重課程設計??茖W的課程架設對于學生的體適能提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設計課程中,體育教師應該全方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堅持以下原則:
1.課程計劃以提高學生體適能的目的為導向。
2.根據(jù)學生承受能力列出適當學習內容,并敦促學生按照要求執(zhí)行。
3.將體適能目標、計劃列入實際考核中,作為教學成果的檢驗。
4.要持續(xù)不斷的進行健康教學的普及和提高學生對健康的認知。5.注重教學的多元化與趣味性,滿足學生的興趣與成就感。6.配合學校整體教育進度。有效利用學校分配教學時間,提高教學質量。
提高體適能,保持健康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體育的課堂教學只能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科學的訓練方式去提升身體機能,培養(yǎng)他們的健康意識。但是課堂教學的效果與時間畢竟是有限的,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執(zhí)行體育教學的內容,把教學目標分解到課外時間。具體操作來看,有以下幾種方法:
1.我們可以將理論知識整理成冊,定制教育手冊,供學生隨時學習。
2.將日常教學目標化整為零,融入學生的零碎時間。
3.非課堂教學手段的增設,通過網(wǎng)絡教學。通過網(wǎng)絡傳遞教學材料或者教學相關視頻,讓學生鞏固健康意識,通過多渠道獲取提升體適能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因不同因素的影響,導致身體素質以及對體育技能的掌握程度都大不相同。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時,要重視學生的身體差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基本情況,按照學生的需求,制定不同套餐的體能訓練,有效的指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訓練技能。例如跳高以及跳遠的訓練,這對于高個子、大長腿來說,就是加分項目;但練習打乒乓球時,對個子偏矮的人就更有利、操作更靈活。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的優(yōu)劣勢,并幫助學生將其轉化為體能項目的加分項,幫學生樹立自信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訓練,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緩解學生的精神壓力。
精神是支持學生參與實踐訓練的動力,堅持不懈的體育精神也是提高體育精神和學生體適能的關鍵所在。初中生相對來說,思維意識沒有完全形成,處事方法比較隨意,大多都是根據(jù)自己的感受決定事情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精神,讓學生可以自覺的參與到體能訓練中。體育課程不似文化課,只需安靜的坐著動腦即可提高成績,體育需要通過各種訓練項目進行鍛煉,有些體育項目需要消耗很大的體力,揮汗如雨算是最平常不過的現(xiàn)象,累癱倒地也不足為奇,而這時就要考驗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心理素質,也是體育精神的表現(xiàn)。“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生在參加體能訓練時,就要有這樣的意識,找準自己的目標,堅持不懈的為之奮斗,例如早晨,學生可以早起一會跑步,并堅持下去,體能自然會隨之提高。
體育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體適能,改變學生因健康意識不強、缺乏科學指導而導致的疏于自律,懶于運動的習慣。因此體育教學必須要在理論指導上給學生建立健康意識;在課堂中針對學生特點設計多元化教;在課堂外合理運用時間鞏固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