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芊薈
我幼時是不怎么喜詩詞的。
許是文言過于生澀難懂,許是語文課本上的“背誦全文”總是讓人心煩意亂得很,我到底是對它有那么些抵觸情緒的。
要當(dāng)真算是遇見它,倒還是得大一些的時候,應(yīng)是對它多了些理解的緣故,我竟也對它生出那么幾分歡喜來了。
你看詩啊,是那屈子一躍而下,玉環(huán)一笑千年,太白對酒當(dāng)歌,杜甫酒入愁腸……詞呢,又是那后主小樓東風(fēng),易安傷春悲秋,東坡念妻十載,容若愁壓衾花,或有姑蘇的鐘聲回響,或有長安的萬家燈火點燃……
讀詩得待華燈初上時。沏小半杯香茗,戴上耳機聽上幾首小曲兒,方能在詩里尋得一方靜謐,偷得一會兒閑。這會兒便恍若正乘一葉蘭舟,泛舟于那浩渺煙波之上,跨越千年去看那時候的翠宇亭臺、青石小巷和黛瓦白墻,聽那時候的轉(zhuǎn)軸撥弦,隔葉黃鸝與萬戶搗衣。
讀詩能看見劉禹錫“二十三年棄置身”的不被賞識,品到李后主“問君能有幾多愁”的亡國情懷,體會到唐玄宗“回看血淚相和流”的崩潰絕望。
遇見詩詞,真真是遇上了五千年泱泱古國所有的文化結(jié)晶。
曾見過一則當(dāng)作笑話登出來的小故事:若是瞧見了晚時霞光正好,有人說的是好漂亮啊,偏生有人想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經(jīng)此一對比,差距倒是很顯而易見了。
遇見詩,就像是遇見了春日的“梨花滿地不開門”,夏日的“映日荷花別樣紅”,秋日的“無邊落木蕭蕭下”,冬日的“梅須遜雪三分白”。
遇見詩詞,就是遇見了人間再好不過的清風(fēng)明月。初見它是驚鴻一瞥,再見是一見傾心,后見便是日久生情。
我見眾生皆為草木,唯獨見它是青山?。?/p>
——后記
(指導(dǎo)教師 康虞佳)
點評
文章用雋永秀麗的筆調(diào),為我們描摹了一個絕美的詩詞世界。作者不僅有豐富的文學(xué)積累,還能將其恰如其分地運用到文章中,不堆砌辭藻,又不故作風(fēng)雅,令人嘆為觀止。本文在取材上是值得借鑒的,通過引用詩詞,豐富文章內(nèi)容,增添文學(xué)色彩。文章思路清晰,從讀詩詞之意境,再到讀詩詞之背景,最后讀詩詞之情感,內(nèi)容逐層遞進,感情也越發(fā)強烈,最后達到“眾生皆草木,唯詩是青山”的高潮,直抒胸臆,道出眾生的螢火之光怎敢與燦若日月的詩詞爭輝,此時束筆,余韻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