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權(quán)
生活中,有許多人都喜歡糾正和反駁別人。比如,有人開玩笑說“你在我心中是世界上最帥的人”,他也會反駁說“你見過世界上的所有人嗎”,這是非常不利于人際交往的。
1
我的朋友老張就特別喜歡糾正和反駁別人。前段時間,我和老張一起參加一個小聚餐。席間,有個長年走南闖北的朋友感嘆說:“南方人做生意都比較靈活,北方人做生意都比較死板……”沒想到,老張就反駁:“南方人也不全會做生意吧?北方人也不全是死板的吧?”那朋友嫌老張不會說話,老張則振振有詞地說:“是你自己說話太絕對!”
如果非要按標(biāo)準(zhǔn)語法來說,朋友的話確實(shí)是不妥當(dāng)?shù)摹5敖^對的口吻”有時候不過是一種語言情緒。有情緒的語言,往往更具生命力。比如魯迅,他動不動就在文章里說“中國人怎么樣怎么樣”。其實(shí)并不是所有中國人都是那樣的,但我們沒有必要去質(zhì)疑魯迅說:“嘿,魯哥,中國人也不全是這樣的吧!”
科研需要嚴(yán)謹(jǐn),但文學(xué)和日常聊天的生命力卻在于情緒。如果非要說成“有百分之幾的南方商人很會做服務(wù),有百分之幾的北方商人不太會做服務(wù)”,這樣的語言就失去了生命力。
如果老張說的是“確實(shí)有些北方商人比較死板”,而不是“北方人也不全是死板的吧”,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按_實(shí)有”給人的感覺是,你和他產(chǎn)生了共鳴;“不全是”給人的感覺是你在反駁他。所以,在生活中遇到這類有情緒的語言,我們可以考慮多用“確實(shí)有”來代替“不全是”。
2
前段時間,我去郵政儲蓄銀行辦卡。有個哥們擠到我身邊,打算向柜臺小姐咨詢什么。在等待的過程中,他對我搭訕說:“現(xiàn)在的郵政卡,這個墨綠的顏色太難看了。”按一般常見的習(xí)慣,人們可能會回復(fù)他說:“不會吧,我覺得挺好呀!”或者違心地應(yīng)和說:“確實(shí)不太好看?!?/p>
這兩種方式,我全部沒有采用。我說:“是呀,不過如果后面能多添幾個零,我一定會特別喜歡這個顏色?!蹦歉鐐兟牶蠊笮?。我這樣回復(fù),是因?yàn)槲依斫馑恼Z言情緒。如果非要和他辯論“這個綠色到底好不好看”,是很沒有必要的,也非常容易破壞原本輕松友好的氛圍。而我只是默認(rèn)了他的觀點(diǎn)或情緒,繞開卡的顏色,用金額說話,自嘲錢太少才是真正讓我不喜歡這張卡的原因。
在我辦好卡要離開的時候,他還提出要加我微信。就這樣,我們這對陌生人在愉快地聊了幾句后,就成了好友。
朱自清說:“人生不外言動,除了動就只有言,所謂人情世故,一半兒是在說話里?!?/p>
我認(rèn)為朱自清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做人處事,說話確實(shí)是個大學(xué)問,但“說”在很多時候是從“聽”開始的——你會“說”什么話,是基于你用了什么方式去“聽”別人說的話。所以,當(dāng)我們在“聽”的時候,要學(xué)會理解別人的語言情緒。
(海棠無香摘自《演講與口才》2019年第12期)
【素材運(yùn)用】有生命力的語言都帶有一些情緒。說話是一門藝術(shù),但“說”在很多時候是從“聽”開始的,當(dāng)我們在“聽”的時候,就要學(xué)會理解別人的語言情緒,不要總是糾正和反駁他人,那樣自己得不到愉悅,別人也得不到理解,傷人傷己。
【速用名言】
1.語言最能暴露一個人,只要你說話,我就能了解你?!娙?本·瓊森
2.語言就是一架展延機(jī),永遠(yuǎn)拉長感情?!▏骷?福樓拜
【適用話題】善于傾聽;理解別人;學(xué)會表達(dá)
(特約教師 康學(xué)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