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
南方六大方言中,資格最老的是吳語。
吳語據(jù)說已經(jīng)有三千多年歷史了。它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的一次大移民,這次移民是太伯和仲雍領(lǐng)導的。太伯和仲雍是周太王古公直父的兒子。古公直父一共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大約當?shù)目傆行┢?,要心疼小兒子一些,又尤其喜歡季歷的兒子姬昌,也就是后來的周文王。太伯和仲雍一看沒戲,就帶著族人跑得無影無蹤,史書上的說法是“讓賢”。
不過太伯和仲雍這一跑,就跑得遠了,從陜西的岐山一直跑到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一帶,這才站穩(wěn)腳跟,號稱“句吳”。江南這地方,現(xiàn)在是富得流油,當年卻是蠻荒之地,叫“荊蠻”。移民也是早就有了的,在紹興、諸暨一帶,是夏禹的苗裔,據(jù)說是夏王少康派來給大禹守陵的,叫“於越”。他們的習俗,也是“斷發(fā)文身”,或者“披發(fā)文身”,大約還保持著夏代的原始風貌,祖上則是中原的羌族。太伯和仲雍他們祖上也是中原的羌族,也“斷發(fā)文身”,這可真是“五百年前是一家”了。
可惜現(xiàn)在是親兄弟的,尚且難免禍起蕭墻,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又哪里靠得???所以后到的“句吳”,和先來的“於越”,也免不了刀兵相見,鷸蚌相爭。吳越之間的戰(zhàn)爭,也不知打了多少年,最后打出個“臥薪嘗膽”的故事來??傊畢窃絻蓢慕煌呛芏嗟?。不管是戰(zhàn),還是和,總歸要溝通,于是吳越兩國的“國語”,就成為今天吳語的原型。
吳語的代表是蘇州話。蘇州話也被稱作“吳儂軟語”,不過儂則儂矣,軟卻不一定,寧波話就不軟,因此有“寧聽蘇州人吵架,不聽寧波人講話”的說法。事實上吳人和越人原先都尚武好斗。吳王金鉤越王劍,吳人更是兵器制造專家。春秋時,最好的兵器都是吳國的兵工廠里打造出來的。什么吳戈、吳鉤、吳干,都是。風氣風尚如此,吳語怎么會軟?
吳國出兵器,也出絲綢;出英雄,也出美女。吳國的絲綢叫吳綾,吳國的美女叫吳娃,也叫吳姬、吳娘。越國也出美女,叫越艷。“吳娃與越艷,窈窕夸鉛紅”(李白),弄得吳人和越人都有點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吳國也被越國派出的色情間謀顛覆。再說越人還擅長詛咒,其禁咒術(shù)就叫“越方”,越巫、越祝也讓人談虎色變,吳國豈能不亡?
然而后來越國又被楚國所滅。再說南方從來就打不過北方。吳也好,越也好,楚也好,最后都被北方來的強秦統(tǒng)一了去,南方之強變成了北方的刀下之羊。
此后兵戰(zhàn)就開始改成商戰(zhàn)了。吳鹽勝雪,吳羊奇白,富庶的南方有足夠的能力在經(jīng)濟上征服北方。打造兵器的手藝自然也只好用來做剪刀,叫“吳刀”。“吳刀剪彩縫舞衣,明妝麗服奪春暉”,“吳姬緩舞留君醉,隨意青楓白露寒”,以柔克剛的結(jié)果是吳語開始變得甜糯綿軟,終于變成所謂“吳儂軟語”。
認真說來,吳語雖然也是南方方言中個性特征比較鮮明的一種,但與粵語、閩語相比,和北方官話還算是比較接近的。吳語方言區(qū)畢竟是南北方言交鋒的前沿陣地,一點不變也是不可能的。長江以南,連南京、鎮(zhèn)江都變成了北方方言區(qū),“柔弱”的蘇州居然能“頂住”,我們實在該說一聲“不簡單”!
有人說,人生三大悲哀:英雄末路,美人遲暮,江郎才盡。吳語是否英雄末路,我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它并未江郎才盡,大約也還沒到美人遲暮的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