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米
25年前,一個小男孩在火車站與媽媽走散,從此他的人生像蒲公英一樣,隨風飄蕩。
他飄過很多地方:云南、廣西、貴州、湖北……無論在哪里,他一律只圍著火車站轉(zhuǎn),好像是圍著媽媽。他撿瓶子、擦皮鞋、搬行李,攢到一點錢,就扒上運煤車,換個城市,繼續(xù)找媽媽。一年又一年。
而在家鄉(xiāng),他仿佛被抹去了。戶口已經(jīng)注銷,和他有關(guān)的信息只留存在早年家里一本宅基地所有權(quán)登記的小冊子上。
他是聾啞人,失散那天,媽媽就是帶他去上海做聽力檢查的。媽媽上洗手間,一男一女兩個聾啞人騙他上了火車,不知開了多久,下車已是深夜……他們逼他加入犯罪團伙,他不從,被打得鮮血淋漓。頭目讓他去偷東西時,他趁機逃脫。
居無定所地流浪了將近10年,他在湖北宜昌安定了一段時光,60元錢一個月租了房子,認識了開出租車的楊師傅。楊師傅當時兒子剛出生,因為自己要跑車,就托他順便照看孩子。為什么會信任一個沒有身份的流浪者?楊師傅說:“他人很老實,講情義。”
宜昌火車站拆遷,他跟熟人去了西安,熟人去偷東西,他堅決不做,看有人在火車站賣滿天星小玩具,他也進了貨來賣。攢錢買了部智能手機,在尋親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當我們知道這個小男孩的故事時,他已長成了大高個子。在媒體和警方以及好心人的幫助下,他找到了家,曲折的尋找過程略去不表。
特別有感觸的,是他留給人的印象。
刊登的照片上,他穿著花了60元錢買的仿真皮夾克,新理的發(fā),整個人干干凈凈,毫無流浪漢邋遢的感覺。
他愛干凈,吃完飯,一定要用紙巾把桌子擦得很干凈,紙巾扔到垃圾桶。
記者采訪后想給他捐點錢,他著急,打著手語說:我自己能賺錢的,我能靠自己,這里(救助站)也不用交錢,你們不用給我錢,趕緊拿回去。
想象一個男孩子,人生地不熟,聽不見,不會手語,不會寫字,無法與人溝通,要活下去,需要怎樣的生存能力。從少年到青年,20多年無人管束,要與欺負他的人抗爭,要拒絕做壞事,又需要怎樣的定力。
他跟朋友說,記得家里稻谷一年收割兩次,朋友跟他說那應該是蘇浙一帶吧。他在網(wǎng)上搜索印象中家鄉(xiāng)的小吃,因而準確地定位了尋親方向。努力生存的同時,他一刻也沒有放棄希望。
雖自流,卻始終不放任,于是盼到了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