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yīng)臺
我離開歐洲的時候,安德烈十四歲。當(dāng)我結(jié)束臺北的工作,重新有時間過日子的時候,他已經(jīng)是一個十八歲的青年,有了駕照,可以進出酒吧,是高校學(xué)生了。他的臉上早就沒了“嬰兒肥”,線條棱角分明,有一點“冷”地看著你。我極不適應(yīng)——我可愛的安安去哪里了?
我走近他,他退后;我要跟他談話,他說:“談什么?”我想和他說話,但是一開口,發(fā)現(xiàn)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說什么好。我對他一無所知。他在德國,我在香港,電話里的對話只能這樣:你好嗎?好啊。學(xué)校如何?沒問題。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歡,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正常的溝通仿佛不必要了。
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于是,我問他愿不愿意和我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寫一個專欄,條件是一旦答應(yīng),就絕不能半途而廢。他答應(yīng)了。我沒想到出書,也沒想到有沒有讀者,我只有一個念頭:通過這個方式,我或許可以進入一個十八歲的人的世界。因此,當(dāng)讀者的信從世界各地涌入的時候,我確實嚇了一跳。有一天,在臺北一家書店排隊付賬的時候,一個中年男人走過來跟我握手,用低沉的聲音說:“如果不是你的文章,我和我兒子會形同陌路,因為我們不知道怎么和對方說話?!?/p>
我常批評安德烈文風(fēng)草率,“不夠具體”,他常常不耐煩我吹毛求疵,太重細節(jié)。在寫作的過程里,我們?nèi)松軐W(xué)的差異被凸顯了:他把寫作當(dāng)“玩”,我把寫作當(dāng)“事”。我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態(tài)度也出現(xiàn)對比:他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認真,我有八分的認真、二分的知性懷疑。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xué)起,你得放空自己。
專欄足足寫了三年,但總算堅持到有始有終。寫信給他的年輕讀者有時會問他:“你怎么可能跟自己的母親這樣溝通?怎么可能?”安德烈就四兩撥千斤地回信:“老兄,因為要賺稿費?!?/p>
我至今不知他當(dāng)初為何會答應(yīng),心中也著實覺得不可思議,他竟然真的寫了三年。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了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了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摘自《親愛的安德烈》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圖/憐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