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帥斌 何 全
人類對漂亮石頭的喜愛,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那時的人們還不會種地、蓋房、冶煉金屬,卻學會了戴首飾打扮自己。
距今3萬年前,東亞的山頂洞人把打孔的小礫石和動物牙齒、骨骼一起串成項鏈,歐洲的梭魯特人則把彩色石英、碧玉、燧石等制成手鐲和串珠。從許多史前墓葬出土的裝飾品來看,當時人們在尋找、加工漂亮石頭上面,可沒少花心思。
隨著人類社會有了“階級”之分,各種寶石美玉也被賦予了身價上的三六九等。名貴者如紅寶石、鉆石和翡翠等,與金銀一起成為財富地位的象征,尋常者則成為平民百姓的日常裝扮。
相比金銀銅鐵之類的金屬礦物,古代的寶石開采一般規(guī)模不大。直到公元18~19世紀,西方殖民者陸續(xù)在世界各地開發(fā)寶石礦脈,再加上寶石加工、鑒定等技術(shù)越發(fā)成熟,才逐漸形成了高大上的寶石產(chǎn)業(yè)。
石頭遍地都是,而能從“蕓蕓眾石”中脫穎而出的各種寶石,必有其超乎尋常之處。簡而言之,寶石的身價,主要由以下三大屬性共同決定:
好看——人類喜歡寶石,歸根結(jié)底是出于對美的追求,好看的石頭才會引人關(guān)注。各種寶石大都是晶瑩閃亮、光彩絢麗的礦物晶體,而在崇尚玉石的古代中國,也有“石之美者為玉”的說法。
稀少——在自然界,每塊寶石都是地質(zhì)運動造就的小奇跡,形成條件十分苛刻。由于稀少,青翠無瑕的優(yōu)質(zhì)祖母綠,比同等大小的鉆石還要貴重;而幾乎同樣迷人的橄欖石卻因較為常見,身價低了好幾個等級。哪怕是同一種寶石,罕見色型一般也比常見色型賣得貴。
耐久——石頭雖能千萬年不朽,卻有磨損、破碎的風險。一般來說,貴重寶石的莫氏硬度要在“7”以上,也就是比石英(砂子主要成分)要硬,才不會被輕易“毀容”。
中國傳統(tǒng)的玉石(軟玉)硬度雖低,但韌性強、不易碎,因此也能流傳久遠。而像螢石、磷灰石以及動漫《寶石之國》里的磷葉石,美麗卻過于脆弱,就不易加工成珠寶首飾。
寶石本是無生命的礦物質(zhì),在人類社會中浸潤久后,便被注入了各異的“氣質(zhì)”和文化內(nèi)涵。在先秦時期的古代中國,玉石就被譽為內(nèi)斂、高潔、堅忍等美德的化身,正所謂“君子溫潤如玉”。正因為玉被視作有德之物,才贏得了“黃金有價玉無價”的地位。
而在古代中東和西方,人們把光彩閃亮的寶石看做“神之眼淚”,或是具有魔力的神秘物質(zhì)。祖母綠傳說有治愈之力,紫水晶被認為可以通靈,而紅寶石則被譽為高貴的王者之石,常被裝飾在王冠或權(quán)杖上。
隨著近代珠寶商們的推廣,寶石的文化內(nèi)涵越發(fā)豐富。歐洲從16世紀開始流行“生辰石”的說法,把12種寶石與一年的12個月相對應(yīng),如十二星座般代表不同的美德和祝愿。不過,最管用的“營銷套路”還是把寶石與愛情綁定,如海藍寶石、托帕石(黃玉)和石榴石等都可用來象征愛情忠貞,而鉆石干脆被宣傳成了結(jié)婚禮儀的一部分。
相比動物植物,把寶石“分門別類”要麻煩許多。古代鑒定寶石主要靠外表,很容易鬧烏龍;后來有了礦物學、化學以及現(xiàn)代科技(比如用×光檢測不同礦物的晶體形態(tài))的幫助,人們終于能從化學成分上給寶石分類,并給出靠譜的鑒定標準。
在當今中國,廣義的“寶石”在業(yè)界統(tǒng)稱為“珠寶玉石”,泛指所有能用作首飾和工藝品的礦物原料,以及它們的加工產(chǎn)品。
根據(jù)目前的國家標準文件——《珠寶玉石名稱(GB/T 16553-2017)》,珠寶玉石分為天然珠寶玉石、人工寶石和仿制寶石三類。而最受追捧的天然珠寶玉石,又可分為天然寶石、天然玉石、天然有機寶石。
在珠寶界,人們習慣上把產(chǎn)量少且名氣大的鉆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稱為“四大高檔寶石”,在國內(nèi)還要加上有“貓眼”效果的金綠寶石,湊成“五巨頭”。
至于其他寶石,一般則統(tǒng)稱為“中低檔寶石”——雖說其中有些比那幾種高檔寶石還要稀少(如塔菲石、坦桑石等),經(jīng)由名匠加工也能價值連城,但總體上還是因為名氣不夠響、以及“缺乏文化底蘊”,影響了身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