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紅
“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實的保衛(wèi)者,是使歷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進的力量?!彼螒c齡的這句話可以說是中國革命史中青年運動的最好注腳。自五四運動以來,站在革命最前列的一直都是敢于拋頭顱灑熱血的青年們。革命發(fā)展到蘇區(qū)時期,有一支鮮為人知的青年隊伍,叫“少共國際師”,它由一群平均年齡不到18歲的“紅小鬼”組成。這群充滿著朝氣、甚至還滿臉稚氣的青少年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斗爭精神立下累累戰(zhàn)功,為保衛(wèi)蘇維埃革命果實、也為中央紅軍戰(zhàn)略轉移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和犧牲。少共國際師在中國革命史上雖然僅存一年半時間,但其中的每一位青少年都以壯麗的青春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傳奇。
少年有志報神州
在第四次反“圍剿”進入決戰(zhàn)階段,國民黨對中央蘇區(qū)發(fā)起了瘋狂的進攻,為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中共中央局在1933年2月8日號召“在全中國各蘇區(qū)創(chuàng)造一百萬鐵的紅軍,來同帝國主義國民黨軍隊作戰(zhàn)”。中央蘇區(qū)迅速掀起了擴紅運動,先后組建了“興國模范師”、“瑞金模范師”、“工人師”等紅軍師團。5月上旬,紅軍總政治部在寧都的固村召開了全軍青年工作會議,為響應中央“創(chuàng)造一百萬鐵的紅軍”的號召,代表們提議創(chuàng)建“少共國際師”??傉尾苛⒓磳⑦@一提議電告少共中央局,少共中央局非常贊同,于5月20日作出《關于創(chuàng)立“少共國際師”的決定》,要求“各級團部必須將前方的號召與中央局的決定在團內和群眾中廣大的解釋,利用過去擴大紅軍的光榮的經驗,為整團整連的加入紅軍,整個青年團支部加入紅軍的光榮的例子。成批的動員團員、少先隊與勞苦青年到紅軍中去創(chuàng)立‘少共國際師?!辈⒂?月23日向少共江西、福建、閩贛省委發(fā)出指示信,要求以革命競賽的方法動員共青團員、少先隊員加入少共國際師。次日,少共中央局又正式致函答復朱德、周恩來、王稼祥“決定由江西征調四千人,福建一團二千人,閩贛一團二千人,其中應有團員五千人,并決定在八一節(jié)集中,給以短期訓練,到國際青年節(jié)正式宣傳鼓動成立武裝上前線。少共中央局提議將‘少共國際師編作第一軍團一師,要求準備指導員干部來幫助訓練?!?/p>
在少共中央局的直接組織領導下,中央蘇區(qū)的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熱烈響應,他們高舉紅旗、手拿梭鏢,成群結隊匯集在一起。1933年6月25日,少共中央局又發(fā)出了《為創(chuàng)立“少共國際師”告全國勞苦青年書》,向全國青少年分析了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局勢,揭穿國民黨甘心做日本帝國主義的走狗而屠殺蘇區(qū)軍民的丑惡面目,號召全國勞苦青年團結起來加入紅軍、加入少共國際師,打倒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的統(tǒng)治,才能求得民族的獨立和工農群眾的解放。少共中央局的動員令就像一束火把,點燃起青少年心中的熊熊烈火。蘇區(qū)的青少年們踴躍報名,整排整連整營地加入紅軍,到處都能看到父送子、妻送郎參軍上前線的感人場面?!都t色中華》從84期至104期對此進行了密集的報道。如第84期報道“自少共中央局提出創(chuàng)立‘少共國際師的號召后,各地共產青年團熱烈響應,在最近‘五卅示威大會中,更有猛烈的發(fā)展……”第89期后對各縣加入少共國際師的人數(shù)還作了具體報道。1933年6月22日至26日,少先隊中央總隊部在瑞金召開了江西、福建、閩贛三省省縣區(qū)少先隊長聯(lián)席會議,把擴紅的范圍擴展到低齡段的少先隊員,要求動員少先隊員“一大隊、一區(qū)隊、一縣隊的加入到少共國際師”,參會的隊長都說“回去帶整排整連整團來加入”。三四個月的時間,中央蘇區(qū)就有一萬余熱血青少年加入到少共國際師。他們準備以美好的青春去實現(xiàn)崇高的革命理想,以“青春之我”去創(chuàng)造“青春之中國”。
一萬虎犢帶吳鉤
1933年8月5日,少共國際師在博生(今寧都)縣城舉行授旗典禮儀式,宣布正式成立。全師初為9000余人,后發(fā)展到一萬余人,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為共青團員?!都t色中華》第104期刊登了題為《壯偉的少共國際師授旗典禮》的文章,專門報道了少共國際師成立時的盛況?!办o悄悄的疆場上一刻兒就熱鬧起來,一排排一連連的新戰(zhàn)士整著旗鼓由四方的田畔涌進來,各飾著整整齊齊的光榮的紅軍軍衣,活活潑潑地行進到閱兵臺的南端很嚴靜地列成一直線,肅立著期待檢閱!這就是不久以后將成為紅軍主力軍的少共國際師的英勇的新戰(zhàn)士?!眻蟮缹@群青少年的矯矯英姿極盡贊美之辭,熱情洋溢。馬克思說“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少共國際師的青少年正是那個時代的中國精神的代表,他們展現(xiàn)了中國最積極最有朝氣的新生力量。
首先舉行軍隊檢閱儀式,參加檢閱的除了這些紅色健兒們,還有江西軍區(qū)直屬隊和各地縣委代表,以及各縣動員少共國際師的優(yōu)秀工作者。在一陣禮炮聲后,軍樂號嘹亮地響了起來,閱兵進行曲也鏗鏘奏響,全場一片肅靜,接受檢閱的年輕的紅色戰(zhàn)士們莊嚴肅立。閱兵總指揮陳奇涵同志命令一聲“立正”,戰(zhàn)士們挺立得像一列列青松,整齊而富有朝氣?!败娢瘯拇恚猩俟彩∥拇?;師長,政委等整整齊齊慢步由新戰(zhàn)士的面前行過,八九千的紅色健兒高呼著口號,萬眾的眼睛跟著閱兵員的前進”。檢閱完畢后,由軍委會代表王盛華同志致詞,他簡略講述了少共國際師成立的意義及其任務,并宣布少共國際師編入工農紅軍第五軍團第十五師。隨后,全體戰(zhàn)士一起莊嚴宣讀誓詞“我們是工農的兒子……”
最后,在軍區(qū)政委李富春同志和少共江西、福建省委代表致詞完畢后,“軍委會便介紹新委的師長陳光同志,政委馮文彬同志,政治部主任羅華明同志,給少共國際師的指戰(zhàn)員,萬眾高呼拍掌擁護”。 少共國際師就此高舉著光榮的旗幟誕生了,全師下轄第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團。師長初為陳光,后為吳高群,后又由曹里懷、彭紹輝先后擔任;政治委員先為馮文彬,后為蕭華、羅華民。少共國際師成立之時,指戰(zhàn)員平均年齡還不滿18歲,像陳光、馮文彬、吳高群等師級指揮員也才20歲出頭,蕭華在擔任政治委員時也只有17歲,很多戰(zhàn)士只有十四五歲,入伍時還沒有槍高。然而,他們卻像初生的虎犢一樣躍躍欲試,熱血中充溢著英雄氣概。
少共國際師成立后,立即開赴廣昌進行軍政訓練。途中,戰(zhàn)士們抑制不住內心的豪邁之情,放聲高歌“我們少年先鋒隊,英勇武裝上前線……”歌聲高亢嘹亮,充滿著樂觀堅定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訓練分軍事和政治兩個方面。軍事方面開始著重刺殺、投彈、翻越障礙等基本動作訓練,以及如何利用地形進行作戰(zhàn)等軍事要領訓練。起初,他們訓練用的武器大多是自帶的紅纓槍和大刀,條件很是艱苦。然而,“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這群青年戰(zhàn)士鼓足學習勁頭,騰躍于訓練場,苦練殺敵本領。后來,紅三軍團打下了福建沙縣,消滅了敵人一個師,就用繳獲的武器裝備少共國際師。戰(zhàn)士們有了新武器,手握鋼槍爭分奪秒地練習射擊、拼刺刀。政治方面主要講解紅軍宗旨、紀律和革命傳統(tǒng)。結合青少年朝氣蓬勃、思想活躍的特點,在各連隊建立列寧室、俱樂部及文藝隊、體育隊等組織,開展識字讀報、政治演講、文藝演出、體育競賽等活動,以提高戰(zhàn)士們的知識文化水平、增強戰(zhàn)士們的戰(zhàn)斗意志。經過短短的一個多月訓練,全體指戰(zhàn)員的軍政素質都有了顯著提高,為參加第五次反“圍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浴血閩贛銳無敵
中央紅軍打破國民黨第四次“圍剿”后,蔣介石不甘失敗,又部署50萬兵力準備對中央蘇區(qū)發(fā)起第五次“圍剿”。面對山雨欲來之形勢,少共國際師只得結束訓練準備參加戰(zhàn)斗。1933年9月3日,在成立地召開全師出征誓師大會。政委馮文彬作出征動員:“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今日在博生正式宣誓。整裝待發(fā)要出征,粉碎敵人‘圍剿莫延遲;我們都是青少年,愿把熱血染紅旗?!彪S后,全師指戰(zhàn)員斗志高昂地唱響《少共國際師出征歌》,歌聲響徹云霄。開赴前線后,少共國際師在第五次反“圍剿”戰(zhàn)爭中浴血閩贛、英勇殺敵,進行了幾十次戰(zhàn)斗。在拿口、團村、驛前等戰(zhàn)役中表現(xiàn)得尤為勇猛頑強、機智靈活,打出了青年隊伍的風格,打出了少共國際師的威名。
1933年9月下旬,黎川失守后,中革軍委急調在福建作戰(zhàn)的紅三、五軍團回師贛東北,少共國際師歸編參加戰(zhàn)斗。10月初,少共國際師在開赴東線作戰(zhàn)時,在閩北拿口與國民黨周至群旅先頭部隊遭遇,這是出師后的第一仗。師指揮員命令一營分兵迂回,布下口袋陣,將敵軍圍困。戰(zhàn)士們像猛虎下山一樣殺入敵陣,同敵人展開肉搏戰(zhàn),不到兩個小時全殲敵人,爾后又回師渡閩江殲敵300余人。少共國際師首戰(zhàn)告捷,繳獲了不少槍支彈藥。朱德、周恩來和楊尚昆電賀嘉獎這次戰(zhàn)斗是“鐵拳初試”,勉勵他們爭取更大的勝利。接受了戰(zhàn)爭洗禮和勝利鼓舞的少共國際師更加士氣昂揚,在配合紅三、五軍團收復黎川的戰(zhàn)斗中,奉命在閩北至黎川一線阻擊敵人,先后進行了村營、鏜賢、將軍殿、邱家隘等戰(zhàn)斗。在鏜賢阻擊戰(zhàn)中,曾以一個團的兵力頑強阻擊了敵軍八個團的猛烈進攻。
1934年4月的團村戰(zhàn)役,是少共國際師出師以來打得最激烈的一仗。這一仗從早晨七八點鐘一直打到當天的黃昏。當時,紅五軍團十三師在德勝關正面抗擊敵人,紅三軍團的主力抄敵人的右翼,少共國際師和三師一部抄敵人的左側,向敵人鉗擊。經過反復激烈沖殺,終于將敵人的三個主力師全部打垮,繳獲了大量的勝利品。但是,讓人悲痛的是,在戰(zhàn)斗快要結束時,敵機向紅軍陣地瘋狂轟炸、掃射,紅軍戰(zhàn)士傷亡100多人。據(jù)時任少共國際師政委的蕭華回憶,他當時正與師長吳高群在一棵大樹兩側觀察敵情,一顆炸彈落在他們附近,吳高群頭部和腰部七八處受到重創(chuàng),受傷的吳高群仍不下火線,繼續(xù)指揮戰(zhàn)斗。當把他抬到綁帶所時,已經無法醫(yī)治。他緊緊地握著蕭華的手說:“親愛的戰(zhàn)友,我大概不行了,共產主義事業(yè)要靠同志們完成,請同志們?yōu)槲覀兩俟矅H師爭光!為我報仇!”這位曾追隨毛澤東參加秋收起義的勇敢的青年指揮員,他在犧牲的最后一刻想著的仍然是中國革命事業(yè)。他并沒有白白犧牲,他的遺言更加激發(fā)了戰(zhàn)士們的熱血和斗志。在后面的十多次防御戰(zhàn)中,少共國際師打得更加英勇頑強,在軍中豎起了一面鮮紅的旗幟。
戰(zhàn)爭雖然殘酷,但也難以掩蓋少共國際師戰(zhàn)士們的少年心性。在最艱難最煎熬的驛前戰(zhàn)役中,他們充分發(fā)揮年輕人膽大心細腦子活的優(yōu)點,一邊克服各種困難,一邊靈活地與敵軍周旋。驛前戰(zhàn)役從1934年初秋開始,整整打了一個多月。那時部隊一邊作戰(zhàn),一邊修碉堡,挖工事,露宿在陣地上、戰(zhàn)壕里。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戰(zhàn)士們很多人生疥瘡和發(fā)瘧疾。沒有藥品,就用硫磺和石灰水,煮沸了給生疥瘡的病員擦洗,從附近采集草藥給患瘧疾的戰(zhàn)士治療。沒有菜吃,白天在陣地上挖筍子、找野菜,晚上就點起火把到水田里抓泥鰍、拾田螺。有時整天都吃不到熱飯,鹽巴和食油也很缺乏,營養(yǎng)很差,再加上過度疲勞,戰(zhàn)士們的體力大大下降。最困難的還是缺少彈藥,由于連續(xù)作戰(zhàn),發(fā)給每人的10發(fā)子彈早已快打光了,一兩顆手榴彈被看成是寶貝。為了彌補彈藥的不足,戰(zhàn)士們想了很多打擊敵人的辦法。如在陣地上堆滿木頭、石塊,陣地前沿插滿竹尖樁,筑起一道道鹿砦。當敵人轟擊時,紅軍就隱蔽在工事里;當敵人逼進竹尖地帶,紅軍戰(zhàn)士就發(fā)起沖鋒,滾下木石,趁敵人慌亂的瞬間與之白刃肉搏,擊退敵人。后來,敵人龜縮在碉堡里不敢露面,紅軍的偵察員就經常神出鬼沒地到敵人的后方去偵察、抓俘虜。蕭華回憶說,有一次,少共國際師的偵察連長化裝成敵人的副官,混到敵人住地附近,正碰上敵人的一個司務長和兩個采買人員在捉老百姓的雞,偵察連長便以敵長官的口氣喊:“不要動,你們是哪一部分的?為什么到我的防區(qū)來捉雞?”三個家伙被“副官”嚇得目瞪口呆,“副官”把這三個家伙訓斥一頓后,命令他們跟著走。到了紅軍警戒線的時候,“副官”把帽子一脫大喝道:“你們看看我是什么人?老子是紅軍!”三個家伙聽到“紅軍”二字,嚇得兩腿發(fā)酥,乖乖地跪倒舉起雙手,當了俘虜。
紅軍戰(zhàn)士雖然英勇頑強、機智靈活,但并不能挽救“左”傾錯誤路線所造成的失敗。1934年10月初,少共國際師擔負起掩護軍團主力轉移的任務,與敵展開了石城保衛(wèi)戰(zhàn)。這一仗打得非常慘烈,一萬多人的隊伍只剩下5000余人。蘇區(qū)各縣給師部補充2000多名青年戰(zhàn)士后,少共國際師就隨中央紅軍踏上了長征之路。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在一年來血與火的戰(zhàn)斗中,少共國際師的確淬煉出了雄健的精神,面對革命遇挫,戰(zhàn)士們仍然發(fā)揚一往無前的戰(zhàn)斗精神,在歷史長河中激起了炫目的浪花。
長征路上顯身手
10月16日夜晚,少共國際師被迫離開中央蘇區(qū)開始長征,并改編歸一軍團建制,擔負起掩護軍委機關縱隊的任務。據(jù)蕭華回憶,行軍途中,只要戰(zhàn)事稍微緩和,戰(zhàn)士們就會唱起《上前線》的歌曲和嘹亮的山歌,歌聲在山間蕩漾起來,樂觀的革命情緒感染著、激蕩著每個戰(zhàn)士的內心,以致“打仗也罷,行軍也罷,戰(zhàn)士們總是快活得很”。紅軍為避敵機的轟炸,大多在夜間行軍,在漆黑的夜里,走高低不平的山路十分危險。蕭華說:“在沒有敵情顧慮的地方,每個人都準備了松枝或干竹桿,點起萬千火炬,照亮了行進道路,宛如一條火龍,磷光閃閃,曲曲彎彎,煞是壯觀。在有敵情顧慮的時侯,我們每個人就拄著一根結實的竹拐杖,幫助探路,背包上都放上一條白毛巾,作為聯(lián)絡記號,再加上不斷地傳著‘跟上‘不要掉隊的口令,道路雖然難走……依靠著戰(zhàn)士們高度的政治覺悟,我們的隊伍是打不垮拖不爛的?!睂τ谶@群年輕的戰(zhàn)士來說,夜間急行軍強行軍是非常辛苦熬人的。所以,行軍中只要傳來“休息”的命令,整支隊伍頓時斜靠在路旁,很快就睡著了?!俺舜蝼穆曇艉颓锵x的鳴叫聲外,四周一片寂靜”。只有巡邏士兵不能睡覺,為睡熟的戰(zhàn)士放哨警戒。隊伍再次出發(fā)時,戰(zhàn)士們棍子敲棍子,大家爬起來揉揉眼睛又繼續(xù)行軍。少共國際師就是這樣在夜間邊行軍邊戰(zhàn)斗,掩護軍委機關縱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破了敵人三道封鎖線。這時,蔣介石四處調集兵力趕往湘桂道上,企圖在紅軍橫渡湘江之際,將紅軍一舉消滅。
湘西的11月,陰雨連綿,河水驟漲,湘江上游也水深過頂,不好徒涉;渡口只有兩個浮橋,而紅軍輜重過多,問題很是棘手。紅一軍團給少共國際師的任務是:阻擊敵人,掩護軍委機關縱隊和其他主力部隊渡過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鎖線。少共國際師開始在湘西延壽圩一帶抗擊湘敵4個團的追擊。接連打了幾天,等大家過去以后,敵人的追擊部隊逼近了,集結在全州和桂林兩地的敵人,也瘋狂地沿著湘江西岸向我們出擊,企圖強占湘江的渡口截斷我軍。當時情況十分危急。師部只得派出一個團直撲全州城東南的魯塘圩,配合已渡河的紅五團佯攻牽制全州敵人,另以兩個團阻擊尾追之敵,保衛(wèi)湘江界首地段渡口。敵人派出飛機作戰(zhàn),瘋狂地向紅軍轟炸、掃射。幾天來,戰(zhàn)士們打紅了眼,以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用血肉之軀筑起一道道人墻阻擊敵人。從早上直打到黃昏,敵人退了又進、進了又退。直到12月1日中午,紅軍主力渡過湘江后,湘、桂敵軍才全面封鎖湘江。湘江戰(zhàn)役是中央紅軍、也是少共國際師長征以來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次戰(zhàn)斗。經此一役,主力紅軍由8萬多人驟降為3萬余人,少共國際師也銳減至不足3000人。少共國際師雖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它成功地完成了軍團下達的任務。
紅軍進入黔北以后,少共國際師就經遵義、桐梓到達了松坎,負責四川方向的警戒。這時,黨中央在遵義舉行了著名的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會議批判并結束了“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在黨中央的統(tǒng)治,重新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路線。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后,由于紅軍戰(zhàn)士人員銳減,各師團番號雖存,但兵力嚴重稀缺。為了提高部隊的戰(zhàn)斗力,使部隊更加精干,便于指揮作戰(zhàn),2月10日,中革軍委發(fā)出《關于各軍團縮編的命令》,對全軍進行了整編。在整編中,少共國際師便和紅一軍團主力合并,繼續(xù)執(zhí)行北上抗日的任務。至此,少共國際師經過了一年半的戰(zhàn)斗,完成了歷史所賦予的使命。對于少共國際師在革命中所作出的犧牲和貢獻,蕭華曾以《憶少共國際師》一詩來概述其戰(zhàn)斗歷程和贊頌其歷史功績:“少年有志報神州,一萬虎犢帶吳鉤。浴血閩贛銳無敵,長征路上顯身手?!爆F(xiàn)在,“少共國際師”這個光輝的名字雖然隨著戰(zhàn)爭的硝煙慢慢淡去,但它流傳下來的革命精神和青春風采,在中國革命史上、青年運動史上仍然熠熠生輝,這種精神對于每個時代的中國青年來說,永遠都是一種鼓舞人們不斷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