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寶義 苗美玲
在日常授課中,因為受現(xiàn)實生活中各級公開課、優(yōu)質課、觀摩課的影響,語文課堂往往變成了表演課、作秀課,忽視了語文的學科特點,丟失了語文的根。
那么,如何引領學生回歸本源,守住語文的根?
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授課時真正將對話與閱讀教學聯(lián)系到一起。對話源于學生平等的交流,也體現(xiàn)了“新課標”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語文中的平等并不僅僅局限于學生對于問題的解答,而應該表現(xiàn)為學生在人格上的平等。
隨著語文新課程的進程,我在教學過程中,總是把學生對于文本的感知放在首位,也就是在對于新文章進行學習時,除對學生運用導學案進行必要的引導外,還要求學生深入文本,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重視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為此課前的預習就成為其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在教學中,課前預習必須解決六個問題:①看標題——文章的標題就是文章的眼睛,對于標題的初步感知是其了解文章寫作意圖的重要一環(huán);②了解作者——對于文章的寫作背景與風格在作者的生平中均有蛛絲馬跡可尋;③看解讀(每篇文章之前標題與作者之下方框中的內容)——它是對文章的主要內容或是學習的達成目標的細致分析(許多學生在學習時總是忽略這一細節(jié));④處理字詞——疏通文義的必要前提。(也是學好語文的大前提,語文的學習就是漢字與詞語音、形、義的學習過程);⑤整體感知——對文本的總結歸納(結合文章內容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⑥課后習題——對于文本的深層理解。六個問題的解決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成效不錯,具體體現(xiàn)為學生在課堂上已不再局限于教師的問是從參考資料上照搬,他們總會在課堂交流時提出他們自己對于文本的疑惑。實踐證明,反復閱讀文本,站在作者的角度換位思考,深入對文本的感知,學生的學習已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求知。
在這樣的授課過程中,真正做到了重視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重視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將學生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實現(xiàn)了閱讀是對話,對話就是閱讀的閱讀教學思想,守住了語文的“根。
語文教學作為母語教學,在整個求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母語既承擔著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又聯(lián)系著我們的情感體驗。語文課本上的許多選文都是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名作,除了擔負傳授母語教學知識的任務之外,還承擔著文化傳承的任務。因此,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讀、多記、多寫,做到該背要背、該抄要抄、該寫就寫。將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的“讀、背、抄、寫”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落到實處,守住語文教學的底線。
其實在課堂教學中還存在很多“非語文化”的問題,一些花樣繁多、所謂新的“教學模式”逐漸成為語文教學中的痼疾,制約著對于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傳承。當然,新舊理念的碰撞也將許多問題暴露出來。暴露出來是好事,它讓我們靜下心來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進一步深化對所教學科規(guī)律的認識,正確認識“新”與“舊” 的內涵,在復雜多變的教學實踐中,牢牢抓住語文教學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