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
關于長安,關于長安的春天,我一切想法的開端是盧照鄰的《長安古意》。每次念出這四個字,我總覺得鋪開在眼前的長安盛景恰在春朝,正是那最明媚的時節(jié)。而這種認知又極其固執(zhí),自打出現(xiàn)后便牢牢盤踞在腦海里,分毫不讓。于是在我這里,長安、長安春便與《長安古意》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心里念著的是長安春,于是詩里鋪陳開的畫卷便不想去分辨說的是哪一年哪一季,我只當它是盛唐時某一年的春深。滿目琳瑯的顏色,入耳熙攘的人聲,文字先轉成了畫卷,復又轉成了鮮活的影像,一幀幀呈現(xiàn)在眼前。到了最后,記得最深的也不過這樣兩種:桃花色與女兒香。
詩里不曾說過桃花,可我卻想將其中提過的花全部當作桃花,且是一城之中每戶人家中都能瞧見的桃花。于是在這春深季節(jié),任他公侯深苑,青樓紅館,小巷井旁,柴門院落,到處都開著桃花。若能登至高處俯瞰長安,須得是樓閣浮沉粉云中,一城染盡胭脂色才好。這也是女兒家出游的好時節(jié)。我很喜歡“鴉黃粉白車中出”這一句中提到的兩種顏色,雖說是清清淡淡,細細品來卻又別有鮮妍。單獨摘出來看,它們自然是單調的,不打眼??扇羰窍氲剿鼈円腊娜?,是那青春明媚的少女,綺年玉貌,自然就單調不起來了,哪怕只是被當作點綴,也是格外精巧生動的。更何況鴉黃、粉白這兩個名稱,不管是讀來還是寫著,都別有韻味,極具美感。說著鴉黃粉白,其實卻是說的長安的女兒家們。恬淡香氣,銀鈴般的笑聲,甜甜笑靨映在桃花叢里,嗅著,聽著,看著,不論哪一感,都能得到美好之極的體驗。
不過,相對于晴朗春日里的明亮景色,我還是更喜歡那陰雨天里籠著天青色薄霧靄的景致。那情境雖說帶了些許憂愁,色彩也并不是十分鮮艷,可應和著桃花,便如同寫意的水墨畫里濃淡不一、深淺暈染的墨色,對比之下別有趣致。
其實說來,長安并不適合我想出來的這些柔軟多情吧?作為一國之都的它自然是大氣沉穩(wěn)的,即使有著細膩的風景也不過只是小小的一方面,一如詩中原意。而我不過是憑借些微了解任性地遙想,不管詩意,不管史實,只關乎我心目中的那一座長安城。也正是因為如此,我的想法哪怕再離譜,我自個兒瞧著,也覺得歡喜。之前我曾經(jīng)聽過一首歌曲,詞作應該可以算作是我的同好,她寫道:“簾帷深處/海棠花睡去/枝上新桃依依/那是鵝黃檀紅畫舊夢……”這一首歌名叫《長安春深》,而因著那一句“那是鵝黃檀紅畫舊夢”,我認為她應當也是喜歡《長安古意》的。也恰是這一句,助我豐滿了關于長安的色彩印象,最后成就了題目中的那一個“破”字。
鵝黃與檀紅,對比起來何其鮮明,單是想著便覺得濃烈,更遑論前面我自己在腦海里構建的那滿城爛漫桃花的風景,紅到深處,也是濃烈至極。說到這里,我不得不說一說原詩予我的感官感受,那該是有白天黑夜之分的:白天時燦爛陽光下的金碧輝煌,黑夜里雕梁畫棟里的燈火明光,說來也是色彩濃烈的。而這濃烈春色何以兜盛?盛不住,飽滿春色便只好“破”城而出,溢出來了。這與那一句“沖天香陣透長安”算是有同工之妙。而我也愛極了這種春色溢出城來的美感,總覺得離著遠遠的就能嗅到那春濃味道,看到那春深風景,化一句杜甫的詩,那就是“花重長安城”了。
我向來喜歡長安,說不出原因,只是念著就覺得歡喜。我自己也曾思量過,想弄一個緣由,卻也不甚明晰。開頭是因為幼時好史背詩,史書里詩詞里都道是長安;后來,應當算是難得的少女心作祟,因了那一句“一世長安”就對長安念念不忘了。這樣含含混混的說不明白,只知道對長安格外喜歡。那不單是一座城,更是一種縈繞心頭纏綿繾綣的情結,多情又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