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 荷
“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繡成安向春園里,引得黃鶯下柳條?!边@是唐代詩人胡令能所寫的《刺繡》。詩人筆下的繡女,或來自莊園大戶,或來自女紅作坊,聚集在一起飛針走線,描圖繡花,一起刺繡,一起在春天的花園里展示繡工,牽動了詩人婉約的情愫。
在我國古代,凡是女子,無論富家小姐,還是貧家姑娘,織紉刺繡是必習之功,學會了刺繡,也就鋪就了未來的持家之路。那時的刺繡,一般用作衣服上的裝飾,將一件渾然一色的衣裳,以刺繡的方式進行細微的點綴,使其看上去外形奢華,做工繁美。一個沒有機器織紉的時代,僅憑不凡的手工技藝,就可以盡態(tài)極妍,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我們看戲曲表演,先莫說演員靈動的唱念做打,單憑那一襲華美的戲衣,就給人珠簾錦繡的感覺,因為刺繡,才有了舞臺上的水袖輕回,曼妙姿態(tài)。
因為刺繡,從而產(chǎn)生了繡樓,它不僅是一個生活、休閑的場所,還是古代女子學習女紅技能的場所。繡樓的產(chǎn)生,促進了繡樓針法以及圖案的創(chuàng)作。舊時女子八九歲習刺繡,十幾歲習縫紉,紡織、刺繡、剪花等工藝都要精通。學習刺繡首先鍛煉的不是手巧,而是定力和心性,練就女子心靜如水的優(yōu)雅氣質(zhì)。
傳統(tǒng)刺繡,是我國悠久的民間藝術,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的工藝遍布全國,比如湘繡,蘇繡等,針法也各有不同。唐時針法就已豐富多變,有平繡、打點繡、紜裥繡等,到宋時更趨完美,變化無窮,至明清時期,針法已有九種之多,可表現(xiàn)出不同色階的深淺變化,體現(xiàn)色彩鮮明的裝飾效果。有了上面的各種針法,古代做工繁瑣的服飾就可以長裙飄逸了。白居易有詩云:“紅樓富家女,金縷刺羅襦”,便是對精美刺繡的贊詠。
正值妙齡的女孩每天做完家務,就喜歡托著個繡花繃子練習刺繡。繃子是竹篾做的,兩個一大一小的竹圈緊緊相扣,將布料緊繃在上,用這種方法繡床圍、繡枕套、繡茶盤巾、繡門簾。鄉(xiāng)下的屋子,一排三間,中間是堂屋,兩邊為里間。里間沒有門,大都懸塊布簾遮擋著,以便主人在里邊活動,于是繡花門簾就派上了用場。有著門簾的房間,必是女孩居住的閨房,每每進出,女孩手兒輕挑,窈窕身子一閃,別有韻味。
女孩到了將要出嫁的年齡,家里人要種桑養(yǎng)蠶,剝繭抽絲,將細心繅好的絲線染成五顏六色,供家里的女孩做嫁妝。沒有長足的功夫,是做不出一襲華美的嫁衣的。除此之外還要繡枕頭、繡門簾、縫繡球。嫁妝的多少不僅關系著新媳婦的女紅是否精湛,還透露出新媳婦娘家的家境,決定著她在婆家未來的地位。
鄉(xiāng)下的女孩學習刺繡的機會特別多,冬天下雪的時候,姐妹們聚到一起圍坐在床上做女紅,一邊做一邊切磋技藝,既增添了情趣,又增進了鄰里間交往,哪位姐妹的刺繡做得多,說明她不久就要嫁了。出嫁的那天將新娘的繡品往紅漆家具上一擺,由送親的人用兩根木杠抬著,和其它嫁妝一起穿街走巷,每經(jīng)過一個地方都有人圍攏觀看品評繡工。
新婚之后,日子按部就班,新媳婦除做家務之外便又開始了新的刺繡,做虎頭鞋,縫虎頭帽,繡嬰兒戴的小肚兜。肚兜所用的布為大紅色,上繡蝎子、蜈蚣、蛇、蟾蜍、壁虎等圖案,據(jù)說可以驅(qū)邪祟,避五毒,護佑嬰兒健康成長,以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表達出質(zhì)樸的人間情感。
如今,無論是城里還是鄉(xiāng)下,很難找到一個練習繡花的女孩。集市上,商場里,到處出售著機繡的用品,盡管針法粗糙,仍然受到臨嫁之女的青睞。那種與眾姐妹一起探討針法、切磋技藝的場景和時光,離我們漸行漸遠了。
近年來,各地民間刺繡工藝合作社悄然出現(xiàn),在這里不僅能領略到精湛的刺繡技藝,還能感受到濃濃的民俗文化。這些繡女不同于舊時代的婦女,刺繡不是為了生活之需,而是為了追求獨特的創(chuàng)意、情趣和個性。大至古色古香的繡衣、繡被、壁掛,小至針線細密的荷包和掛件,凡是與刺繡有關的作品,展櫥中都琳瑯滿目。她們還深入鄉(xiāng)村,搜集民間繡品。在民間刺繡工藝櫥窗里,甚至還能看到收藏百年的轎簾、門簾。這些繡品針法勻整,線條流暢,色彩和諧,精美至極。她們用自己的堅守,喚起了人們對民俗文化的熱愛和珍視,推動了民間刺繡和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