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莉
“禮尚往來”一直以來都是禮貌待人的一條重要準則,接受別人的好意,必須報以同樣的禮敬,這樣,人際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種良好循環(huán)中持續(xù)下去。道理一點兒不錯,可是生活中,卻發(fā)現(xiàn)有點兒行不通了,每當我“禮尚往來”之后,怎么人家就不理我了?再也沒有人際交往了呢?
案例一:
媽媽在家鄉(xiāng),想選擇一家老年公寓。我走訪了幾天,選中一家條件最好的。正準備辦手續(xù)呢,家鄉(xiāng)同學給我推薦了一家老年公寓,一看正好是我選中的那家!她還有親戚在里面工作,真是兩全其美,這下就更可靠了。春節(jié)的時候,媽媽打來電話,說我同學去看她,給她一個500元的紅包,她過意不去,所以告訴我一聲。我一聽腦袋就大了!這種訴求關系好像不對,人家親戚在我媽媽住的養(yǎng)老院工作,應該是我求人家關照才對,怎么反倒收人家紅包呢?想想總是不安。于是,借著出國旅游的機會,在免稅店購物,快遞給同學一套價值千元的化妝品……然后,同學就消失了,再也沒有去看過我媽媽。
案例二:
我和女友曉英都住北五環(huán),在北京這算是很近的距離了。我的孩子已經(jīng)讀大學,她的兒子讀小學,教育問題一直是頭等大事?;久磕甓加幸粌纱危龑iT請我吃飯,請教一些孩子讀書的事情,順帶聯(lián)絡一下感情。吃了人家?guī)状物堉?,我老覺得過意不去。最后一次,就堅持我來付賬。然后……那是我們最后一次一起吃飯了,她再也沒有約過我。
案例三:
上個月,報名參加一個西北旅游團。因為沒人做伴,我一個人參團的。同屋是個南方溫州女子,她們那里好像有女人拎行李的習慣,男人出門都是大搖大擺,空手而行。所以盡管她有兩個男伴,可是她小小的身材,還是每天拎著大包的水果和零食堆到我們房間。這就便宜我了,每晚都邀請我吃他們的水果,而我一個人出門,還真是不方便買大堆的水果和零食呢。吃了人家兩天之后,我決定“禮尚往來”,第二天的午飯,以前一直是AA制,那天我提前買單了,反正也沒多少錢,還客氣道:“吃了你們好多水果了,今天我請吧。”這樣一客氣,奇怪,小姑娘晚上再也不邀請我吃水果了……
難道現(xiàn)在崇尚“白吃白喝”嗎?“禮尚往來”落伍了?想不通的問題,有時候跳出來,或者換位思考一下,就隱隱有答案了:去醫(yī)院看望一位朋友,他的鄰床是一位山區(qū)來的大姐,生活好像比較拮據(jù)。聊著聊著,朋友順手把床頭柜上的一袋楊梅送給大姐,因為來探望的訪客每天都有,他的床頭柜上總是擺滿水果和食品。楊梅可是北京6月最時鮮的水果,大姐慌慌地接過,一緊張,袋子落地,楊梅散落,我們趕緊幫她拾撿,大姐忙不迭地感謝。有了這樣一番折騰,突然涌上一個念頭,這么誠惶誠恐地接受別人禮物,似乎讓送東西的人也覺得不太舒服,好像是施舍。而作為接受的一方,太客氣了,是不是就顯得小家子氣?
周末,老公單位組織郊區(qū)游,一家三口特意從超市買了牛肉干、小餅干等零食。大巴開動,我站起身來,一家家地互相詢問,要不要吃點兒?誰家都客氣地擺手,頓時覺得有點兒尷尬,后排有位大哥伸手拿了幾塊牛肉干,笑瞇瞇地表示感謝,說早上正好沒吃飯,一瞬間,感覺大哥像親人一樣親切了,距離一下拉得好近。這個時候,敢于白吃白喝的人,坦然白吃白喝的人,覺得好有氣質(zhì)呀,不卑不亢,不急不躁,多大的好意,都受得起,接得住。
于是,就慢慢咂出味來,為什么前三個案例,禮尚往來之后,朋友之間就再無交集。比如第一個案例,家鄉(xiāng)同學去看望我的媽媽,送給媽媽一個紅包,一是出自對老人的關心,第二呢,也是給我們以后關系的發(fā)展搭一條紅線。我應該坦然接受她遞過來的紅線頭,以后伺機她來北京的時候,再作回報。而我卻急忙“禮尚往來”,還以遠高于對方價錢的禮物,反而像給對方吃了一個“閉門羹”,傳達過去的,是自己的矜持,高高在上,“一碼歸一碼,不欠你人情”的意思。唉,所以,適當?shù)亍扒伏c兒人情”,有了這份“相欠”,友誼才能藕斷絲連。
第二個案例,人際交往中,我一直屬于比較被動的一方。曉英則不一樣,她很主動,喜歡聚會,家庭條件富裕。每次聚會的時候,大多都是她講,我們聽,聽她那些“非常高大上”的人生經(jīng)歷。我們之間的關系,我唯一占上風的,就是有一個優(yōu)秀的兒子。所以她就經(jīng)常以“請教如何培養(yǎng)孩子”為由,叫我出來吃飯。說實話,兩個女人吃飯,能吃多少錢?更多的時候,還是講講八卦,梳理心情,維持友誼。曉英是個情商非常高的女人,是那種在群里搶了5塊錢的紅包,非要發(fā)出去100元才覺得踏實的大氣女人。如果我安心地假以“教育專家”的名義,開心地享受她的大方慷慨,她一定會很高興,也會堅持這段友誼??墒俏沂懿黄穑覉猿帧岸Y尚往來”了,表現(xiàn)出一種小小的掙扎和抵抗,一種“要求平起平坐”的不甘心,她當然就覺得沒意思了。
人到中年的你,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有的時候很樂意花一定的金錢,來換取一起旅行的親密適意,一段友誼的互相傾訴,還有新朋友的關系維護。如果對方受不起,非要馬上償還,還真讓人感覺“咱們井水不犯河水”的分明界限。如果對方欣然接受,一方面滿足了你的面子,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他的自信:你對他的好,他完全還得起。
好在,在那次西北旅行的后半程,我想到了“禮尚往來”的“禮”,完全可以是別的表現(xiàn)方式:幫別人拍照!我喜歡用手機拍拍拍,經(jīng)常研究構圖,而且抓拍人物表情很到位。在敦煌,在茶卡鹽湖,青海湖,我給幾個女團友拍拍拍,走到哪里,她們就跟到哪里?;氐酱蟀蛙嚿?,這個給我一只梨,那個給我一只大蝦,還有牦牛肉干,東吃西吃的,竟然吃得很飽。大家歡聲笑語,其樂融融,以前覺得受之有愧,不接受任何零食的我,現(xiàn)在吃什么都理直氣壯,而且覺得,敢于“白吃白喝”,也真的是一種底氣呀。
回到北京,和兩個閨蜜一起做美容,其中曉英是我主動邀請來的。做完美容,又一起吃飯,喝茶。曉英習慣地搶著付賬,我穩(wěn)穩(wěn)坐著,安然一笑:受得起,是一種氣質(zhì)。時光漫漫,友誼綿長,以后有的是機會,這份情誼,總是有機會還的。
高原薦自《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