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令 吳海燕
課程標準指出:《道德與法治》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于活動中。《道德與法治》課是“活”的教育,真正讓學生“動”起來,閃爍“活”的思維,在“動”中深入感受體驗,在 “動”中獲得真知。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學習主動性差,要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將學習變成自覺自愿高興的事,就應做到“興趣先導,教學跟上,寓教于樂”,這種教學形式的關鍵就在于一個“活”。那么,如何讓小學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活起來呢? 下面就我個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道德與法治》 的教學體會:
一、轉變角色,發(fā)展自我
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由教師帶領著孩子從一個環(huán)節(jié)轉向另一個環(huán)節(jié)。在目前教學新理念的指導下,每一節(jié)課,每一位教師都需要轉變以前“教書匠”的身份。而這門課程的自身特色在更大程度上引導教師改變自己的做法,改變自己的角色。他與學生的關系通過一次次地教學,變?yōu)槟芘c學生一塊兒活動、一塊兒學習、一塊兒游戲的好朋友。
二、利用電教,使學生入情入境
根據(jù)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響的心理特征,思想品德課中可以利用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聽廣播、錄音、看影碟、幻燈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應盡力多采用電化教學手段。例如,在教學《國旗國旗我愛你》一課時,我首先利用幻燈展示出燦爛奪目的五星紅旗,同時播放“我愛五星紅旗”的配樂詩,把學生引入到幸福歡樂的情境中。接著我講述了國旗的圖案構成和象征意義以及愛國旗就是愛祖國的道理,煥發(fā)了學生愛國旗的感情。最后我組織學生觀看影碟《升旗儀式》,學唱“國旗國旗空中飄”的兒歌,跳《五星紅旗我愛你》的舞蹈。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思想受到陶冶,達到了知之深、愛之切的目的。
三、結合實際,暢所欲言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知識經(jīng)驗少,但是教學時如果教師能注意引導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喚起他們對生活對周圍環(huán)境的所見所聞,這時同學們的發(fā)言會特別積極。例如在教學《家人的愛》一課時,其中有一個情感目標是讓學生真實深刻地體會到家人對自己的關愛。在教學時,我選擇了一個貼近兒童生活的故事,從發(fā)生在這位小男孩丁丁身上感人的故事,來想想自己家人曾經(jīng)為“我”做過什么?這一下大大啟發(fā)了學生。教室里忽然變得很熱鬧了,大家都爭相發(fā)言,還有的甚至說出了感謝家人的話。要學會表達對家人關愛自己的感激之情。原本是第二課時的目標,但就是因為這些都是發(fā)生在孩子們自己生活中的事,太真實了,所以孩子們也有感而發(fā),也真正地體會到了父母的艱辛,想找機會感激父母的培育。
四、角色扮演,引發(fā)共鳴
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jié)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jié)。通過一臺有血有肉、情節(jié)生動的課本劇,學生可從中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這是一種以社會經(jīng)驗為基礎而設計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增強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課,有關星星和爸爸媽媽逛商場吵著買東西的一段情節(jié),就可以讓學生來扮演爸爸媽媽和星星,雙方都試圖說服對方。讓學生演了后評,評了再演。這樣在評演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認識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間的區(qū)別、差距,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激勵,學生的道德認識不知不覺內化為學生的行動而外顯出來。
總之,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一定要認真領會《課改》精神,轉變觀念,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改造我們的課堂,在教學中應重在挖掘教材,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讓課堂教學活起來,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社會知識,還要發(fā)展他們的智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