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舒暢
其一是對采訪內容與素材的準備,要確認采訪的主題、所涉及的問題,思考本次采訪的目的,這樣能夠保證采訪時更快進入狀態(tài),將被訪者引入重點。
其二是人脈方面的鋪墊,這是在早期便應當開始做的準備。作為記者,所接觸的被訪對象遍及各個領域、各個崗位甚至于各個階層,如果記者要確保被訪者能夠接受采訪,能夠順利進行溝通,就必須要以人脈為基礎,因為如果沒有事先與對方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必然會讓對方感受到強烈的戒備感,所以必須要事先做好人脈的建設,這樣才能夠避免在采訪之前的聯系受到阻礙,降低采訪的效率。所以作為記者要經常參與各個領域的相關活動,結識各個領域的有識之士,這樣不僅僅能有更多的經驗收獲,同時能夠在實際采訪之前借助各個領域人脈的協助去聯系被訪者,這是必要的工作,否則與被訪者的溝通成功率會受到很大影響。
其三是對于采訪背景資料的準備,不同的被訪者有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性格,這些都是采訪過程中可能影響彼此溝通的要素,所以記者在開始采訪之前,特別是對公眾人物進行采訪之前,必須要首先盡可能做好相關資料的調查。
采訪的本質,是有目的、有方向的溝通過程。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的目的性是明確的,即是對于特定信息的獲取,為了獲取信息,記者需要在采訪過程中靈活應變,根據采訪的目標,把握采訪的節(jié)奏,確保采訪順利完成。在實際采訪過程中,記者必須要掌握逐步切入的技巧,做好與被訪者關系的協調。
記者為了達成采訪目標,首先必須要確保自身與被訪者的關系不陷入僵局,否則溝通將無法繼續(xù)。所以記者要合理調整角色定位,如果與被訪者尚不熟悉,在采訪時不應過早體現出熟悉的感覺,要自然地維持一定的距離,避免讓被訪者感到唐突,如果采訪內容中涉及較為隱私的內容,在這一階段不應貿然提出,避免破壞采訪的氛圍,讓被訪者更加戒備。而在采訪溝通已經漸入佳境時,記者則應當適當拉近距離,體現出對被訪者進一步了解的意愿,對于被訪者來說,兩人是否能夠繼續(xù)交流,這一階段十分重要,有了一定的溝通基礎,如果記者始終保持生疏,被訪者也很難敞開心扉,而記者如果因不懂把握尺度而碰觸了被訪者的某些禁忌,也會讓被訪者不愿再接受采訪,記者應當以對方的個人情緒為轉移去調整溝通方式,逐步接近主題。當然這是針對專訪的技巧,而對于街坊,或是其他的多對象采訪模式,則應當注重采訪對象的多樣性,對特定的事件了解社會大眾意見時,應盡可能確保范圍涉及男女老少、各個階層、各個崗位,這樣一來所獲取的信息才更加客觀。
新聞記者的采訪相關工作,并不是在完成了采訪流程后便已經結束,記者是掌控采訪過程的重要主體,在采訪中過程中需要獲取信息、記錄信息,在采訪過程完成后,則要整合信息,總結重點。但是許多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問題也正體現在這一階段。在網絡時代,我們不難看到冗長無意義的表述、夸大的甚至于虛構的新聞內容,記者不懂得篩選信息,亦或是對于采訪的內容進行了斷章取義的加工,對于采訪發(fā)表了偏激的主觀見解,都可能誤導大眾,冗長無用的信息會第一時間打消大眾對新聞的好奇心,而夸大的、虛假的信息雖然可能一時博得關注,但是事實始終存在,所以大眾在意識到記者存在夸大甚至是虛構的問題之后,必然會對記者的品德以及業(yè)務水平產生質疑。
所以,記者必需秉持真實、有深度、有意義的原則去完成采訪信息的加工,讓大眾能夠盡快獲取重點信息,獲取最真實的信息。一言蔽之,就是要體現出新聞采訪的質感,要讓采訪內容緊緊圍繞核心展開,沒有偏激的表達,沒有冗長的論述,更沒有夸大的、虛構的信息,才會受到歡迎。
新的時代背景下,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新聞記者的工作面臨新的契機,也面臨新的挑戰(zhàn)。作為開展采訪工作的主體,新聞記者對于采訪藝術的運用,決定著采訪的整體質量。本文從采訪準備階段、采訪過程以及采訪后三個階段入手思考了采訪藝術的提升要點,希望能夠為記者的工作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