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吳朋慧
摘要:人際關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關系,對正在進行職業(yè)化準備的大學生群體有特殊意義。對無錫某高校進行的人際關系滿意度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人際關系滿意度均較低;具有良好的交往特點的學生、交到知心好友的學生及與老同學頻繁交流的學生人際關系滿意度相對較高,而大學生經濟狀況對人際關系滿意度有一定的影響。基于此,學校應該提供多樣性的獎助學金機制,豐富社團活動,為大學生提供多樣性的人際交往的機會。大學生要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關系 滿意度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8—0133—02
人際交往互動隨時發(fā)生。大學生群體處在教育和職業(yè)社會化的重要階段,他們在這一時期開始接觸成人世界,同時也準備邁向社會。因此,大學階段的人際關系就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如何認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狀況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大學生人際關系滿意度的調查則正好印證了大學生對人際關系的評價,并從側面反映了大學生人際關系狀況。對當代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滿意度進行調查,分析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的影響因素,就成為大學生研究中一項不可或缺的研究。
一、文獻回顧
當前對人際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人際關系現(xiàn)狀的調查和人際關系困擾的研究。人際關系現(xiàn)狀的研究很多都是以調查數(shù)據(jù)直觀地表現(xiàn)出來的。一份大學生孤獨心理調查報告顯示,在某種環(huán)境、情景、條件下產生的孤獨情緒除受個體的人格特征影響外,亦受特定狀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這一研究同時也印證了大學人際關系狀況研究的重要性。申武丹自編人際關系調查問卷,結合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來探討大學生人際關系與自我概念的相關性。該調查將現(xiàn)實人際關系分為三個維度,分別是師生、同學和生活人際關系[1],在此項調查中,一項特色在于調查虛擬人際關系變量,即所指的網(wǎng)絡虛擬人際關系。袁慶濮等人同樣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了河南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狀況,他們把人際關系分為七個維度,分別是同學關系、老鄉(xiāng)關系、戀愛關系、師生關系、家庭關系和朋友關系。[2]
在已有的困擾人際關系的因素調查中,測量工具之一是鄭日昌主編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該量表主要測量人際關系行為困擾的程度,共二十八道題,分為與人交談、交際交往、待人接物與異性交往四個維度,每個維度七道題。該量表以其規(guī)范性為大多數(shù)調查者所采用。孫崇勇曾用《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的測量數(shù)據(jù)來展開對人際關系困擾的性別、年級和專業(yè)差異的分析。[3]當然這一量表以診斷為主,大多數(shù)學者都將此量表用于人際關系困擾狀況的診斷。張靈等則利用配合幸福量表將人際關系困擾和主觀幸福感結合起來開展調查,在研究中將是否是獨生子女考慮進去,重點分析了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的地域和是否獨生子女的差異上。[4]陳鳳梅在其碩士論文中用《人際關系困擾量表》《生活事件量表》《歸因方式量表》和《情緒調節(jié)方式量表》四個量表,對346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行為困擾、生活事件、歸因方式和情緒調節(jié)方式進行調查分析,致力于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生活事件、歸因方式、情緒調節(jié)方式對大學生人際關系行為困擾的影響作用。她主要采用了因子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方法,但是這些方面的分析又集中在正負性情緒和正負性事件的分析。[5]
這些先行研究表明,大學生人際關系調查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深入探討其影響因素又是本次調查性質使然。本次調查不注重在測量工具上的選擇,而注重考察經濟因素的相關變量對人際關系滿意度的影響。
二、數(shù)據(jù)、指標和方法
1.調查與抽樣
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本次調查將研究總體界定為無錫某高校的非應屆畢業(yè)的在校本科生。抽樣方法采取整群抽樣,即把全校一至三年級所有班級編號,以Excel中的抽樣程序進行簡單隨機抽樣,共抽取十二個班級。按照所抽取的班級名單,通過該校教務處網(wǎng)站系統(tǒng),查詢了樣本班級的上課時間和上課教室,以“集中填答,當場完成,當場回收”的集中填答法收集問卷。
此次調查中,共發(fā)放問卷450份,回收有效問卷440份,有效回收率為97.8%。由于本次調查是在無錫某高校進行的,文科專業(yè)調查對象和女生調查對象比例較高。被調查者中有男生115名,占調查總體的26.1%;女生325名,占總體的73.9%。文科專業(yè)學生339名,占總體的77.0%;農村學生240名,占調查總體的54.5%。大一、大二、大三各116名、256名、68名,各占比例為26.4%、58.2%、15.5%。
2.變量測量
問卷中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戶籍、年級、大學專業(yè)、家庭月收入、月生活費、是否有家庭負擔、是否和老同學頻繁聯(lián)系、是否交到知心好友。大學專業(yè)簡單分為文科、理科。家庭月收入分為999元以下、1000—1999元、2000—2999元、3000—4999元、5000元及以上五個等級。月生活費等級分為599元以下、600—999元、1000—1499元、1500元及以上四個水平。
問卷中,人際關系特點的測量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問題:主動找好朋友傾訴、交流是否自信、是否擔心自己形象、主動和陌生人交流。大學生人際關系滿意度包括對四個方面的滿意度,即室友、同班同學、校友和異性關系四個方面。這些問題維度的測量則通過四點式的里克特量表表現(xiàn)出來,將“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別賦值為1、2、3、4,以此來衡量各指標的滿意度,同時通過加總獲得人際關系特點和人際關系總體的滿意度。問卷收集好后輸入SPSS20.0,得出量表的Cronbachs α信度系數(shù)為0.798,信度較好,可以用來進行分析。
三、分析結果
1.人際關系滿意度的描述統(tǒng)計
把里克特量表中每題的賦值按百分制計并進行區(qū)間估計得到大學生人際關系滿意度的相關值。結果顯示,大學生對室友關系滿意度最低,為0.42,校友關系和同班關系滿意度均低于0.5,滿意度均較低,異性關系滿意度則略超過0.5,這使得大學生人際關系滿意度均值在0.46。這表明,大學生人際關系滿意度不容樂觀。同時也可以看到人際關系特點狀況均值為0.6,表明大學生在交往中表現(xiàn)出一些良好的人際交往心態(tài),如主動和陌生人交流、交流時充滿自信等。
2.回歸結果
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中,OLS即最小二乘法能夠保證估計是所犯的誤差為最小,所以這里采用OLS回歸分析人際關系滿意度。數(shù)據(jù)的引入分為三部分:首先,引入的是基本變量,此時的決定系數(shù)為0.055。其次,引入的是家庭月收入和月生活費兩個經濟因素。此時的決定系數(shù)上升到0.122,說明用經濟因素來解釋人際關系滿意度增加了6%的解釋力。最后,引入的變量是知心好友、老同學聯(lián)系和人際特點三個變量,此時的決定系數(shù)驟升至0.565,這表示模型3能夠消減56.5%的誤差,說明這三個變量對人際關系滿意度有較好的解釋力。
根據(jù)人際關系滿意度的OLS回歸,得到的模型解釋力最高,得到線性回歸方程式為:人際關系滿意度=0.119—0.019*城市—0.104*生活費600以下+0.120*月收入低于1000+0.226人際關系特點+0.089*交到知心好友+0.088*老同學交流狀況OLS?;貧w模型中,性別、年級和專業(yè)性質等基本變量被排除,這表明這些變量對人際關系滿意度的影響較小。城市變量則變現(xiàn)出顯著的統(tǒng)計特征且其回歸系數(shù)為負值,表明城市戶籍的大學生比農村戶籍的大學對人際關系滿意度相對要低兩個百分點。在經濟因素的相關變量中,生活費600元以下和家庭月收入低于1000這兩個變量對人際關系滿意度的影響較高;而生活費低于600元的標準回歸系數(shù)為負值,而家庭月收入低于1000元卻為正向關系,表明生活費較低的學生對人際關系滿意度相對要低。模型中老同學頻繁聯(lián)系、交往特點對人際關系滿意度的影響力均較高,其標準回歸系數(shù)均為正值,表現(xiàn)為具有良好的交往特點的學生、交到知心好友的學生及與老同學頻繁交流的學生人際關系滿意度相對較高。
四、結論與討論
我們一方面考察了大學生對人際關系的滿意狀況,另一方面從側面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狀況進行了闡述。
在人際關系滿意度的回歸分析中,男性表現(xiàn)出較低的人際關系滿意度,城市的學生也有相同的表現(xiàn),生活費低于600元和家庭收入為1000多元的學生表現(xiàn)出對人際關系不滿意的傾向,而家庭收入為2000多元的學生則表現(xiàn)出較高的滿意度。這表明人際交往是一項資源消耗型社會行動,人際交往狀況與資源和資金投入相關。
改善此次調查所反映的人際關系滿意度較低的現(xiàn)狀,就需要從以下幾點出發(fā):
1.學校應該建立多樣性的獎助學金機制
高等院校作為一個公平的教育事業(yè)單位,履行了教育的社會服務的職能。多樣的獎助學金為困難大學生提供了學習資金支持,可以用于自身發(fā)展和人際交往,從而消減貧困大學生與其他學生人際關系滿意度之間的差異,也保證了人際關系網(wǎng)絡為大學生提供一個有效的心理支持。校園勤工助學崗位的開發(fā)則表現(xiàn)出更多的優(yōu)勢。
2.豐富社團活動,提供多樣性人際交往機會
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主要包括室友、同班同學、異性和校友交往。輕松的寢室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學業(yè)和人際交往拓展的基礎;異性交往的成熟度則直接影響大學生進入職業(yè)生涯的婚戀觀;同班同學和校友關系則表現(xiàn)為一種社交網(wǎng)絡,同時又是社會資本。這就需要頻繁有益的交往方式。學校在這一點上主要扮演資源提供者和活動監(jiān)督者的角色。
3.大學生群體應該深刻認識到人際關系的重要性
大學生要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在人際交流與互動中習得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并逐漸適應感情型人際關系和工具性人際關系結合的人際關系狀況。對于經濟較為困難的同學,可以通過課外兼職來增強經濟能力進行人際交往的投資。充分利用老鄉(xiāng)、同學資源積極拓寬人際關系網(wǎng)絡,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
參考文獻:
[1]申武丹,李宏翰,巫春英.影響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因素分析[J].精神醫(yī)學雜志,2007(1):28—30.
[2]袁慶濮,周武軍,張建偉,等.大學生人際關系問卷調查與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6):71—74.
[3]孫崇勇.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的調查研究[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07(1):19—22.
[4]張靈,鄭雪,嚴標賓,等.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7(2):116—117.
[5]陳鳳梅.大學生生活事件、歸因方式、情緒調節(jié)方式與人際行為困擾的關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1—5.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