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妮
摘要:民間戲劇表演的各項因素都被賦予了相應的責任倫理意識,構成了表演的社會事實。表演事實的社會互動,集中反映了表演情境所涉及的特定群體的集體意識和民俗認同。民間文學戲劇節(jié)實際是通過故事表演創(chuàng)造特定群體共同的行為方式,并通過一系列過程強化群體認同,進而將互動體驗與責任意識植根于人們的認同之中,以熱愛與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
關鍵詞:表演理論 社會互動 集體意識 民俗認同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8—0077—02
民間文學戲劇節(jié)是現代民間文學傳承形式的一種創(chuàng)新與變形,它以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旨在傳承東北地域文化,將具有代表性的10個東北民間故事改編成話劇,表演結束后,由專業(yè)評委分析和總結相應的故事,表演過程中還穿插文藝表演和故事大王講故事等節(jié)目。它通過表演的形式,使書面文本有了活態(tài)性、生動性、立體性、對話性,使平面的單方敘述模式轉為立體的對話表演模式。在表演的當下情境中,構成表演的各方面因素被賦予了相應的責任意識,反映了一定的表演倫理。表演的社會事實中也蘊含著人們行為互動的集體意識;因此本文通過表演理論與社會表演事實分析民間文學戲劇節(jié),闡釋在當下表演情境中特定群體所體現的集體意識和民俗認同。
一、表演視閾下的對話互動
理查德·鮑曼認為,表演是一種交流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中,表演雙方各有相應的責任。表演存在于表演者對觀眾承擔展示自己交流能力的責任。這種交流能力依賴于以社會認可的方式來說話的知識儲備和才能。從表演者的角度說,表演要求表演者對觀眾承擔展示自己達成交流的方式的責任,而不僅僅是交流所指稱的內容。從觀眾的角度說,表演者的表述行為由此成為品評的對象,表述行為達成的方式、相關技巧和表演者對交流能力的展示的有效性等,都將受到品評。也就是說,在民間戲劇表演的情境中,表演者必須具有被大家所認可所喜聞樂見的表演能力、交流能力、帶動觀眾情緒的能力,不僅要把故事內容完整地表演出來,更重要的是運用自己的演技、真情把觀眾吸引到故事的情境中去,感受表演者所傳達出來的故事核心內涵。觀眾則必須對表演者的行為作出客觀公正的反饋,通過審視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來判定表演者的表演方式和技巧是否合格。因此在表演情境中,研究表演的目的是去理解表演者和觀眾對這種表演的體驗和理解,而不是為這種表演尋找外在的原因。因此,鮑曼強調表演的對話性,這種對話性不只存在于表演者與觀眾之間,也存在于表演者自身與角色之間,有效的對話在于兩者之間實現了有效的交流,形成了互文的情感體驗。威廉·沙普指出,“人的存在是被卷入故事的存在”。我們被卷入故事中就意味著,我們一直處在故事的傳統(tǒng)之中,也不能跳脫出這種傳統(tǒng)。因此,表演絕不僅僅是營造了一個外部的表演情境,而是我們處在這個故事內部傳統(tǒng)之中所作出的實踐行為。對話性更昭示著表演絕不是由具體的表演者講、觀眾聽,而是表演者和聽眾共同在場,共同遵循了故事的內部傳統(tǒng),共同參與了整場表演。因此,在表演過程當中的每一次說與聽,實際上都是我們與民間文學體裁敘事行為傳統(tǒng)的內在關聯的突出、強調或應答。表演當中的互動絕不只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涉及表演的所有人在被民間文學卷入后所作出的回應。
二、集體意識中的民俗認同
集體意識是集體成員共有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它只有通過個體意識才能存在,集體意識要想達到平均程度,成為社會成員平均具有的感情的總和,一定需要內化到每個人的意識里,得到普遍化的認可。張舉文教授提出一個名詞術語“民俗認同”,他認為,“在一個社會團體中,認同并非是由種族、基因等生理因素形成的,而是由共同的生活方式構成。認同的本質在于所在的生活圈內自身的生活是有意義的,雖然這個意義類型有千差萬別,但最根本核心是在生活圈內找到了自身的存在感和歸屬感”。戶曉輝教授認為,“任何民俗都體現了民眾群體的共同心愿和‘我們感,正是這種‘我們感構成人類文化生命的遺傳基因”。我們被一同卷入這場表演的民俗環(huán)境中,表演能夠激起我們的情感體驗,使我們的情感得到凈化、升華和提升;互動的表演也在訴諸觀眾的積極參與、心領神會和熱情反映。集體意識的最初設定便是為了出色完成表演,但人們通過長時間的排練、交流,在表演的環(huán)境中保持了一致的生活方式,找到了自身存在感和我們感的位置,那么當情感和互動被激發(fā)到一定程度時,就形成了我們的民俗認同;此時,認同絕不只是簡單的完成表演,而是變成了一種信仰情感,與活動的主題達成契合—講好中國民間故事,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從表演者的角度來看,其遵循集體意識完成表演的設定同時,也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民俗認同;因此,表演者的身分責任除了將民間故事實現從文本到口頭的轉化,更是將自身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成為一名生動的傳承人。從觀眾的角度來看,除了本身具有品評演技和體驗的責任之外,更是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接收者,與表演者實現內涵意義的雙向對接。民間戲劇節(jié)這一表演活動從開始籌備到最后完成的整個過程中,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眾,都是帶著心理預期進入表演情境中。心理預期的形成與我們從小到大的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生活無論貧窮還是富有,民間故事都一直伴隨著我們,對民間文化的記憶是從小便深深植根于我們的頭腦之中的,形成了我們對自己民族身分和文化價值的無意識認同。表演者從一開始的完成表演任務到集體意識與個人認同的相互影響和塑造中,在期待視界中喚起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去真誠地完成傳承者的身分與責任。而觀眾則是帶著對傳統(tǒng)文化的欲知進入到表演之中,完成與表演者的交流互動,驗證自己預先的審美期待世界。這個雙向互動過程,既是對自身角色和身分的雙重認同,也是對對方塑造認同過程中的輔助強化。
雙方的認同在戲劇表演中建立與實現,專家評委的點評則是認同的再一次鞏固與強化。在表演的對話過程中,表演者與觀眾并不能實現完美無縫的信息對接,會有各種客觀和主觀的因素影響內涵的傳遞與接收。每當一場表演結束后,專家評委先梳理與分析故事內容,把故事的核心內涵再一次傳達給與表演相關的每一個人(核心認同的再次強化),將表演中沒有表演出來的細節(jié)作以解釋和說明(去除影響強化認同的不必要因素),點評表演者的演技(突出傳承者的身分責任,強化表演者的身分認同,升華雙方的情感體驗)。只有認同一遍又一遍地得到強化鞏固,才能成為群體成員內部的信仰,排練和表演使表演者反復進入角色,加強對角色的理解和對話;專家評委的點評分析強化了觀眾與表演者的責任和情感認同;最后的頒獎環(huán)節(jié)使表演者在被肯定和表彰的范圍里情感體驗達到升華,將認同強化推向高潮,而表演結束后的總結、公眾號推廣和文字作業(yè)都是對認同實現回憶和再強化的手段。
民間戲劇節(jié)的表演,實際上就是一個發(fā)現認同、感知認同和強化認同的過程,并將認同成為自己的情感與信仰。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只是簡單的工具性行動,卻忘了深究行動背后的核心意義。通過營造共同的行為方式,經過這一系列的強化過程,我們反復感知植根于意識深處的民族身分,反復明確作為民族成員的責任與義務。微觀的表演只是宏觀社會的縮影,表演的真正意義是讓我們將體驗與責任跟隨民俗認同代入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中,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攜帶者,讓民間戲劇節(jié)不僅僅局限在一場表演之中,認同也不僅僅局限在特定的小團體中,而是成為社會的表演,成為華夏人民共同的民族意識與文化認同。
參考文獻:
[1][美]理查德·鮑曼.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M].楊利慧,安德明,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53—237.
[2]戶曉輝.民間文學的自由敘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11.
[3]萬建中.民間文學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7.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