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供的審查、分析和應對措施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
翻供是司法辦案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現象,一般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對案件事實先作有罪供述,在之后的刑事訴訟階段中又推翻其全部或者部分供述,前后供述和辯解內容相互矛盾,達到足以影響定罪量刑的程度。這篇預審故事之《蹊蹺翻供》其實并不蹊蹺,對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來說,翻供是救命稻草,也是唯一可以撼動并影響刑事訴訟進程的方法。同時,刑事訴訟不要求自證其罪,即使最終查明是虛假陳述也不會加重處罰。因此,無論是否真的實施了犯罪行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都會利用翻供這一有力武器,在不同的時空環(huán)境下,變換形式為案件查辦設置“障礙”。另一方面,從承辦人的角度來看,翻供的第一反應就是麻煩,而且麻煩的等級不同,因為翻供可能會對案件處理結果產生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是重大或者決定性的。承辦人常常需要探究翻供“背后的故事”,細致審查翻供的原因,采取合適的應對措施,才有可能跨越“障礙”,將翻供的影響縮小到可預測和可控制的范圍內。
翻供對刑事訴訟的影響
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具有言辭證據的一般特點:生動、形象、具體,但是客觀性較差,尤其具有多變性,因此,翻供給案件審查判斷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一)翻供對刑事訴訟程序的影響
1.可能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程序
如果犯罪嫌疑人能夠提供司法人員刑訊逼供的線索及初步證據材料,案件承辦人經過審查認為不能排除刑訊逼供的存在,就可能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程序。非法證據排除的后果,就是直接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排除出證據體系,不再使用。如果確定有刑訊逼供的情形,案件承辦人移送相關線索后,還有可能啟動對司法人員涉嫌違規(guī)或者刑事犯罪的調查工作。
2.可能改變庭審適用程序
如果是無罪供述轉為有罪供述,經過審查判斷有罪供述的內容屬實,那么根據被告人認罪的情況,案件承辦人會建議法庭適用簡易程序審理;如果有罪供述轉為無罪供述,審判階段將適用普通程序進行審理,即使原先是按照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也將轉為普通程序審理。此外,在上訴或者抗訴的案件中,如果被告人翻供,還有可能改變二審審理的審查方式:由不開庭審理轉為開庭審理。
翻供還可能引發(fā)一些特殊的程序或者環(huán)節(jié)的改變。例如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翻供不認罪,不能再適用刑事和解程序;未成年的犯罪嫌疑人翻供后作無罪供述的,不能視為有悔罪表現,不能適用附條件不起訴;同樣,犯罪嫌疑人翻供后作無罪供述的,有可能也無法適用酌定不起訴。
(二)翻供對案件實體審查的影響
1.對定罪的影響
刑法犯罪構成中,行為人的主觀方面是重要條件。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供述中必然包含著犯罪故意、犯罪動機以及對自己行為的認知等主觀要素的內容。這些描述自己行為動機或者案發(fā)時所感所想的言辭證據,可以幫助承辦檢察官確認行為人的主觀故意,再結合行為人的客觀行為以及造成的危害后果等客觀方面的情況,綜合全案證據認定犯罪。因此,如果翻供的內容涉及主觀認識方面,承辦人就需要秉承主客觀相結合的原則,對行為人的某種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以及構成何種犯罪,進行更為細致和審慎的分析判斷。
就筆者曾經辦理的趙某職務侵占案為例,趙某利用職務便利將公司錢款轉入自己賬戶,并持有或者使用了一段時間,這是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如果行為人否認自己有非法占有公司資金又沒有其他證據證明其非法占有的主觀故意,按照嚴格的證據采信標準,法院有可能本著存疑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則,就低認定為挪用資金罪,而不是職務侵占罪;同理也適用于人身傷害類犯罪,行為人主觀故意主要通過供述來體現,如果不認罪,就需要通過客觀證據的組合,來共同證明行為人的主觀方面到底是故意還是過失。
2.對量刑的影響
翻供對量刑影響最明顯的體現就是自首和坦白這兩個法定量刑情節(jié)的適用。刑法第六十七條規(guī)定了自首和坦白通用的適用條件: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如實供述自己罪行。因此,如果原先是作有罪供述,審查起訴期間或者庭審期間又作無罪供述,那么就失去了獲得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機會。此外,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認罪態(tài)度和悔罪表現這兩個酌定的量刑情節(jié)也主要是通過供述來體現,如果不認罪或者否認犯罪行為,也不能適用這兩個酌定量刑情節(jié)。
(三)其他影響
翻供對刑事訴訟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實體和程序方面,還體現在對指控犯罪的證據體系,承辦檢察官、法官內心確信以及刑事訴訟效率和公信力的影響,等等。
特別說明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供述密切相關的一項制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這項制度旨在節(jié)約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也有利于減少社會對抗,修復社會關系,是我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制度化體現。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在自愿認罪的基礎上,簡化審理模式并從輕處罰,這就促使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能夠保持供述的穩(wěn)定性如實陳述犯罪事實。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翻供,將不能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從而失去從輕處理的機會。
翻供的審查、判斷和評析
翻供帶給刑事訴訟的影響是多方面,因此經過長期的司法實踐,形成了審查案件的一項基本要求:不能單獨依靠口供定罪。如果出現翻供,承辦人必須引起充分重視,對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所有言辭證據甚至全案證據都要進行全面細致的審查分析判斷,妥善處置以減小并控制翻供帶來的負面影響。
首先,需要審查翻供的原因。實踐中,最常見的翻供理由就是刑訊逼供,其他是指供、誘供,還有可能是為了逃脫法律制裁,也有可能是替人頂罪又反悔,等等。實務中,翻供還常常出現在宣布刑事拘留或者逮捕強制措施之后的第一次訊問時。由于對法律的理解誤差,或者偵查人員的誤導,犯罪嫌疑人以為供述之后就能釋放,案件審查就結束了,一旦宣布強制措施,巨大的心理落差導致犯罪嫌疑人翻供。所以,審查翻供的原因,還要評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狀態(tài)、認知水平等身心狀況,重點分析翻供的合理性,審查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對前后供述不一致的情形如何解釋。
其次,需要審查翻供的內容。翻供有全部翻供,也有部分翻供,如果僅是對自己行為性質的辯解,那么不屬于翻供,也不影響自首或者坦白的成立。有的被告人一方面主動認罪爭取從輕處罰的機會,另一方面又希望法官能夠刪減一兩起證據不太充分的犯罪事實,于是整體認罪、細節(jié)不認罪。所以,審查翻供的內容就十分必要,這樣可以明確不認罪的部分或者細節(jié),隨時調整指控犯罪的證據體系,重點環(huán)節(jié)重點示證和質證。
最后,需要審查翻供引發(fā)的證據鏈上的沖突部分。翻供除了部分有罪或者無罪的供述,還有可能提出新的事實和理由。一經查證屬實,檢察機關認定的犯罪事實就會發(fā)生重大變化,有可能會引起變更起訴或者撤回起訴的結果。因此,翻供引起的矛盾點和沖突點需要解決,指控犯罪證據鏈條需要重新整理:新事實或者理由有無其他在案證據予以支持、能否通過在案其他證據否定新的事實或者理由、能否通過法律推定或者間接證據重新搭建指控犯罪的證明體系。
(未完待續(xù) 本文略有刪節(jié))
更正
《民主與法制》周刊編輯部
2019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