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堯(南京曉莊學院 新聞傳播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四個春天》作為一部聚焦于導演自身家庭生活的紀錄片,故事簡單平淡,時間跨度四年,空間在家前屋后,又極少后期配樂,按理說是很容易陷入自說自話的狀態(tài)。但是,以筆者的觀影體驗以及網(wǎng)絡(luò)評論的反饋來看,這部影片卻能突破上述的特定束縛,將一家人的溫情交融非常生動地傳遞出來,令觀者感同身受,實在非常難得。
托爾斯泰說:“藝術(shù)是這樣的一項人類活動!一個人用某種外在的標志有意識地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別人為這些情感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盵1]以此觀之,《四個春天》無疑成功地做到了將導演陸慶屹“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別人為這些情感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而這種感情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從創(chuàng)作者傳遞到觀賞者心中,就在于創(chuàng)作者“用某種外在的標志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感情”呈現(xiàn)出來。對于紀錄片《四個春天》來說,導演精心設(shè)置了一系列的抒情式的“外在的標志”,以“有意識地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并成功地讓“別人為這些情感所感染”。影片所用到的“外在的標志”包含片頭結(jié)構(gòu)、重復與變化等藝術(shù)手法。
對于題材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的紀錄片來說,真實性依然是紀錄片追求的目標和恪守的原則,但是“紀錄片能夠也的確做到了用一系列不同的技巧和方法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達到自己的目的——明確的論據(jù)、事物之間更富有暗示性或聯(lián)想性的關(guān)聯(lián)、戲劇性的再現(xiàn)、影片制作者對他們想要說明的現(xiàn)實所做的不同層次的‘介入’”[2]?!端膫€春天》對敘事結(jié)構(gòu)的精心設(shè)置,從影片的片頭就已經(jīng)開始了,以表達影片主題的“事物之間更富有暗示性或聯(lián)想性的關(guān)聯(lián)”。影片的“四個春天”即四個年份的敘事是自然劃分的四幕,每段以淡入淡出的黑場為間隔。但是影片在“四個春天”正式敘事之前,附加了一個片頭,不僅是為了出片名,而且有一段45秒的片段,這段截取自影片中間部分的片段其實就屬于“影片制作者對他們想要說明的現(xiàn)實所做的不同層次的‘介入’”,是影片的題眼。這段短短的片段是姐姐陸慶偉去世之后親人送葬的場面。天空暗淡,送葬的六個親人處于景深的中間部位,前景是微波蕩漾的池塘,背景是逶迤綿延的群山。攝像機以固定機位遠景拍攝,人物從左往右前行,與前景的池塘水波和天上的云朵移動的方向都一致,營造出畫面的和諧感。片頭以淡入開場,六人緩慢進入畫面,行至三分之一處,片名“四個春天”漸漸出現(xiàn),人物即將出畫時,片名漸漸消失。除了畫面,這一段片頭還添加了葬禮上的吟唱,實際上在影片中間的葬禮部分時,親人送葬時是沒有吟唱的,一片哀傷的沉默,只有嘩嘩的水波聲響。所以,片頭的吟唱是導演有意將另外時空的聲音疊加到此處畫面上的,形成聲畫對位,以此表達“事物之間更富有暗示性或聯(lián)想性的關(guān)聯(lián)”。這段吟唱的歌詞是:“我聽過,你賢良的女子,累管家當。正說因你,要此絕去,子母錐心。我身旁邊,未帶有,紙筆和墨硯。她這一生,淚洗人吶,七天夜?jié)M?!贝颂幐柙~以第三人稱的客觀視角對姐姐的人生做出描述和概括:這是一個“賢良的女子”,而她的猝然“要此絕去”,引起了“子母錐心”,尤其是老年父母的悲痛。以影片后來的內(nèi)容來看,姐姐的人生和歌詞是吻合的。雖然姐姐在第一個春天末尾才出現(xiàn),而在第二個春天就去世了,但她其實是全片的核心人物,因為影片后半部分父母家人一直難以忘卻她,常常去整理她的墳?zāi)?、回憶她的往事,姐姐雖然是缺席的,卻是一直在場的。所以,影片的片頭雖然短暫,卻極其關(guān)鍵,不能忽略,它奠定了全片的情感基調(diào),這也是導演“有意識地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的嘗試。
而影片的結(jié)尾也有意與片頭相呼應(yīng),回顧姐姐的死亡,形成一個完整的結(jié)構(gòu),升華了對死亡的人生態(tài)度。經(jīng)過年邁父母的種植栽培,女兒墳?zāi)股匣ú菝?,兩個春天之后的父母不再悲傷欲絕,而是在墳?zāi)古蕴鹆四贻p時的舞蹈。在回家的山路上,母親哼著歌,父親淡淡地哀傷道:“唉,一晃就是幾個十年啦?!彼麄儩u漸地隱藏在遠處的樹木中。此時鏡頭一轉(zhuǎn),以八個田園牧歌式的空鏡頭結(jié)束。最后一個鏡頭和片頭的鏡頭一樣,是固定機位的遠景拍攝,長鏡頭中的煙霧慢慢濃郁,漸漸地將背景中的山嶺籠罩起來。因此,《四個春天》的片頭和片尾盡量避免直白的生活方式的展示,而是用一種抽象的有意味的形式表達導演對于生命、死亡、衰老的態(tài)度,這樣的方式無疑也是抒情的影像建構(gòu)。
除了片頭的精心設(shè)計之外,導演為了將家庭所蘊含的溫馨情感“傳達給別人”,他在影片中大量地運用了“重復與變化”的藝術(shù)手法,將一些日常生活細節(jié)中的細微情感重復表達,累積情感指數(shù),強化情感沖擊力,但又不是簡單地循環(huán)往復,而是加以某種程度的變化,以達到新的審美體驗。著名電影學者大衛(wèi)·波德維爾認為雖然“不同電影的形式可能天差地別,然而,我們?nèi)匀粎^(qū)別出五個一般原則,供觀眾在理解一部電影的形式系統(tǒng)時使用:功能、類似與重復、差異與變化、發(fā)展,以及統(tǒng)一/不統(tǒng)一?!盵3]78以《四個春天》來看,其中使用最多的形式原則就是“類似與重復”和“差異與變化”。
波德維爾認為:“‘重復’是了解所有電影的基礎(chǔ)?!倍蛔≈貜偷脑赜直环Q為“母題”,“母題可能是物品、顏色、地點、人物、聲音,或人物的個性,也可以是打光法或攝影機的位置,只要它在整部片子中重復出現(xiàn)皆屬之”。[3]79-80就影片《四個春天》來說,它的重復性母題是多樣化的,包含以下幾點:第一,時間的重復。“四個春天”都從臨近春節(jié)開始展開敘事,洋溢著春天的氣息。第二,情節(jié)的重復。每個春節(jié)的情節(jié)相似,都是父母準備年貨,子女匆匆返家。第三,場景的重復。這些場景都有父母吹火烤香腸、磕頭祭拜祖宗、庭院燃放煙花、家人野外掃墓等。第四,細節(jié)的重復。例如常見到鏡頭從樓頂往下的俯拍,房梁上嘰嘰喳喳的燕子,春節(jié)后父母送行兒子。這些各個層面的形式重復,潛移默化地將其中所蘊藏的情感傳遞給觀眾。但是,“電影的形式很少只由重復構(gòu)成,這樣會非常沉悶。不管多么細微,其中一定有某些變化。因此,差異是電影形式的另一個基本原則”。[3]81所以,《四個春天》雖然從宏觀到微觀常見到相似之處,然而又有變化。例如每個春天除了春節(jié),還有不同的內(nèi)容,第一個春天就有5月份的父母金婚;第二個春天橫跨了1月、4月、10月和11月的四件事。在一些細節(jié)上,也會見到變化,例如父親送行大兒子回京,第一次是送到火車站,第二次就是送上出租車。再如父母之間的剪發(fā),也是每個春天不一樣,先是父親給母親染發(fā),后是母親給父親理發(fā)。100分鐘的全片正是由這些大同小異的細節(jié)、場景、情節(jié)構(gòu)成的,通過影像的緩慢累積,揭示了生生不息、周而復始的生命過程。
有評論家認為:“在一九四九年以后的中國電影中,在表面上的快感安排下,是意識形態(tài)的潛流在引導著觀眾。而這幾乎是革命的、第三世界的新中國電影的主要的機制或特征。”[4]在這樣的中國電影譜系中,更可以感知到《四個春天》的難能可貴,它完全避開了國家、民族、集體的宏大敘事,將影片定睛在一個普通家庭的四年平凡生活中。從影片的具體內(nèi)容來看,“第一個春天”(1~32分鐘)包括2013年過年和同年的5月17日父母金婚?!暗诙€春天”(33~55分鐘)包括2014年過年、4月二伯生病、10月3日姐姐生病、11月4日姐姐喪禮?!暗谌齻€春天”(65~76分鐘)包括2015年過年和八段往年的錄像短片?!暗谒膫€春天”包括2016年過年和父母的日常生活。
將“四個春天”中發(fā)生的事件歸類,春節(jié)是其中的核心。陸家雖然遠在貴州獨山,但是他的三個兒女都少小離家,大女兒求學工作定居在沈陽、大兒子定居在北京、小兒子定居在杭州,都遠離家鄉(xiāng)。只有在春節(jié)的時候,三個子女才匆匆返家,父母也早早預(yù)備豐盛的年貨。所以影片的很多段落都是父母在忙碌著做食物,有的是預(yù)備節(jié)后給兒女帶走的。同時影片用大量的篇幅表現(xiàn)兒女離家后父母豐富的精神生活,他們經(jīng)常載歌載舞,琴瑟和鳴,這些內(nèi)容都是與主旋律電影的“意識形態(tài)的潛流”迥然不同的,它們完全是生活化的,是父母與子女親情的演繹。當代哲學家查爾斯·泰勒認為現(xiàn)代人的主體性呈現(xiàn)出三項特色:“個人”被賦予一個具有深度的“自我”;日常生活的肯定;“自然”所體現(xiàn)的內(nèi)在道德資源。泰勒認為憑此三項特色,主體才得以建立其倫理位置,并進一步形成一個有情的自我。[5]以此考察《四個春天》在四年的家庭記錄中,正好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的三項特色:老年的父母雖然經(jīng)過金婚,卻充滿活力,尤其父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對往事的回憶和對子女的教育,體現(xiàn)出“一個具有深度的‘自我’”形象,同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怡然自得,家前屋后的自然環(huán)境成為父母經(jīng)?;顒拥膱鏊?。所以,影片中的父母形象是中國電影中非常罕見的“有情的自我”的位格存在,對“情”的強調(diào)和書寫是本片的核心,替代了“意識形態(tài)的潛流”而引導著觀眾的審美體驗。
其實,與意識形態(tài)的宏大敘事相對的個體抒情是中國文化的悠遠傳統(tǒng),《四個春天》在“情”的基調(diào)上接續(xù)上了這個本土傳統(tǒng)。例如學者陳世驤以“抒情傳統(tǒng)”為中國文學特征做注解,沈從文認為抒情是“中國歷史一部分”[6]。以具體的作品而論,《四個春天》在很多方面非常相似中國偉大的抒情作品《紅樓夢》。在上文的片頭分析中,可知姐姐是全片的情感核心,這與《紅樓夢》的尊崇女性的立場是一致的。姐姐雖短暫出場,但有無限活力,光芒閃爍,就如《紅樓夢》中的晴雯一樣,令人難忘。她的出場方式像極了王熙鳳的“先聞其聲,后見其人”,影片第26分鐘父親接到她的電話,寥寥幾語,埋下伏筆。第27分鐘,她就在父母的金婚前夕閃亮登場了。據(jù)她的自述,在來時的車上鄰座以為她是80后的,其實彼時她已經(jīng)49歲了,可見她的生命活力。而她在“第二個春天”的猝然逝世,將影片由歡樂的氛圍轉(zhuǎn)向了悲情敘事。姐姐去世前連呼兩聲“感覺好恐怖,感覺好恐怖”,是全片的最強音,聽來令人膽戰(zhàn)心驚。父母和弟弟的安慰“你不是孤單一人,我們都在這兒呢”顯得蒼白無力,父母唯有不住地捻動佛珠默誦。這一段基本都是用特寫鏡頭表現(xiàn),顯示了導演此時作為家中人的身份超越了作為攝像的身份,情感的波動在影像上呈現(xiàn)無遺。而在她的喪禮上,民間風俗的貴州小調(diào)唱道:“亂哄哄,到終點,交付紙硯,教一生,明話任你,細聽哭咽?!边@種人生無常悲苦一生的態(tài)度,與《紅樓夢》的第一回甄士隱對《好了歌》的注解何其相似: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甚至《紅樓夢》的結(jié)尾以賈寶玉出家為人生意義的解決,一片大雪覆蓋丑陋的世界,也與本片的結(jié)尾濃霧遮山在意象上異曲同工,陸家父母也在抄寫佛經(jīng)、祭拜觀音中,寄托對女兒的哀思和尋找生命的意義。
《四個春天》以陸家的家庭錄像剪輯而成,沒有故事片常見的事件沖突、人物動機、起承轉(zhuǎn)合等戲劇化手法,形式上采用散文化的結(jié)構(gòu),全片都是家長里短的生活細節(jié),卻并不予人散亂之感,可謂形散而神不散,而凝聚其中的“神”就是家庭的真摯親情。在姐姐去世之后,每年的年夜飯中,依然為她留一個位置,就是明確的親情表征。對于《四個春天》來說,它不僅是導演陸慶屹的一次個人性的影像回憶,更是一次中國家庭親情的銀幕呈現(xiàn),以及如何面對生與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