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夕/太原師范學院
英語閱讀能力是大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組織部分,同時,如何培養(yǎng)英語閱讀能力也是大學英語教學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一般認為影響大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即詞匯量的積累、語法框架的掌握以及閱讀策略和技巧。此外,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授課模式、學生興趣點等問題與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皆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當前國內大多數大學英語閱讀的教學方式依然是教師在課堂講授,學生被動聽取接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教授內容大多也是按照教材中的課文,由教師帶領學生學習生詞,在學生閱讀課文后教師對重點疑難句進行翻譯并講解語法和句型結構。這樣的教學方式導致英語閱讀教學枯燥、乏味,很難真正激發(fā)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中的熱情。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一想到英語閱讀課程,就會有挫敗感,從而對英語閱讀學習產生排斥情緒。
在大學英語閱讀課程考核的方式基本上也是按照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得出的綜合成績,其中,平時成績包含課堂出勤率、課上表現(xiàn)、隨堂作業(yè)等。這種上課的模式容易使學生產生在聽課過程中過于依賴教師的講解,以便求得期末測試中的解答方向,從而缺少了對文章本身整體結構、先后邏輯關系等的把握,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閱讀的興趣。
首先,學生在英語閱讀的學習方面沒有形成一定的閱讀思維。多數大學生認為英語閱讀能力的高低,取決于掌握單詞量的多少,單詞量積累過少成為英語閱讀障礙的原因。事實上,雖然詞匯量確實會對閱讀速度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詞匯量過少也會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文章意思,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是否可以通過上下文和詞根來完成對生詞意思的大膽猜測,從而可以進一步從大量閱讀中迅速完成對主要信息的掌握。對于這樣沒有形成英語閱讀思維的學生來說,在英語閱讀中受到母語漢語的思維干擾,不自覺得要將所有詞匯翻譯成漢語再進行理解和分析,就會導致閱讀速度和理解效果都受到影響。
其次,大多數大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課后英語閱讀習慣,僅僅依靠課上學習到的英語單詞和語法,很難實現(xiàn)英語知識面的有效拓展。同時,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當遇到新的故事情節(jié)或是新的思想時,只能憑借自己的知識背景和社會觀點進行主觀猜測和主觀臆斷。也因為如此,由于缺乏對英美國家人的生活習慣、交流方式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的積累和了解,學生在運用英語與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時就會產生溝通和理解障礙。所以,在英語閱讀教學活動中,應多引導學生去學習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從而可以更好地完成對英語文章的掌握。
然后,在英語閱讀教學活動中,時而會發(fā)現(xiàn)即使學生可以掌握文章中多數單詞的意思,但是仍然難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含義,這就是由于學生本身閱讀能力欠缺所導致的。學生學習到的英語閱讀方式,多是逐字逐句進行翻譯以及重點單詞疑難句的理解,缺乏對文章整體框架層次感的脈絡分析。同時,很多學生在閱讀英語文章時,會時常出現(xiàn)多次重復閱讀剛讀完的句子,不理解所讀信息之間的關聯(lián),更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足夠信息的歸納和記憶。這就導致了學生英語閱讀的效率低,英語閱讀教學的效果不佳。
詞匯量是學習任何一門語言的基礎,對于英語閱讀來說,既需要快速把握文章脈絡,又需要準確理解內在含義,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定數量的詞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在教學方面應采取一些對策,教師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在單詞講授中融入聯(lián)想記憶法等學習方法,綜合運用圖片視頻等方式督促學生記憶單詞;教師應盡量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可以多次通過不同文章接觸到已學習的單詞,從而真正靈活掌握;對于一詞多義的單詞,應要求學生全面掌握其多層次的含義,結合例句靈活應用;同時,教師應對學生在英語閱讀能力方面進行考核和評估。
學生只有對閱讀技巧有了一定的掌握,才能有針對性得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水平。首先,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克服聲讀、指讀和單純依賴字典等的不良閱讀習慣,讓學生盡量擺脫母語思維模式對英語閱讀的干擾。其次,教學生學會閱讀中整體把握文章,全面理解文章的脈絡和主題。同時,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精讀、略讀、跳讀等相結合的閱讀方法。第三,學生應學會對長難句進行分析,教學生借助語法對句子進行主謂結構上的分析,以及和從句之間的關系,從而使閱讀速度提高。第四,要讓學生明確文章中的指代關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上下文連貫在一起而組成的有機整體。因此,文章中it, its, they, their, this, that等代詞到底指的是什么,理解這些代詞的真正含義才能準確理解文章。最后,要引導學生找到文章中的關鍵詞和主題。主題句多處在文中段落中的首句、末句和段中,并且可以概括該段落的主要意思及思想觀點,抓住主題句使學生有意識尋找所需信息,有效得提高英語閱讀的速度和效率。
語言和文化是天然聯(lián)系在一起的統(tǒng)一體,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要依托語言來體現(xiàn),同時,文化又會對語言使用產生一定的影響力。有時,對語言的充分理解,需要憑借一定的文化背景才可以完成。所以,教授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措施,是教師開展英語閱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閱讀課的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本單元本章節(jié)的和內容,擴展其人物、文化背景、歷史事件等知識范圍,向學生講授一些與文章相關的文化背景內容。
總體來看,教學訓練方法需靈活多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要注重向學生講授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完善學生的知識框架結構,使其盡可能得了解英美國家的地理概況、政治體制、經濟制度以及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鼓勵學生閱讀英語經典名著以及時事新聞,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綜上所述,中國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之所以相對較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師教學模式死板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單一,大多數學生閱讀的英語文章僅局限于課本以及英語試題。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該豐富英語閱讀教學模式,采取不同的記憶方法引導學生高效率記憶單詞,擴充學生的文化知識背景,同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教師還應豐富閱讀教學理念和思路,學習國外的先進教學理論,開展形式不同行的閱讀課程,給學生提供難度適宜并能激發(fā)其閱讀興趣的英語素材。學生只有勤閱讀勤思考,才能夠真正融入英語語境,理解其文化層面的含義,從而使英語閱讀能力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