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麗英
高中歷史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尊重歷史的態(tài)度,幫助學生在閱讀和探索中吸取歷史發(fā)展中的智慧成果,感知歷史事件中的歷史教訓。所以,教師教學不僅要重視歷史知識的滲透,還要重視史料資源的滲透,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學會從史料資源中總結規(guī)律,探索規(guī)律,分析歷史發(fā)展的成果,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對此,本文就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的合理運用展開了探索和論述,提出了幾點建議和思考。
一、高中歷史教學應用史料的作用
1.拓展學生的歷史認知
教育工作中,教科書是基礎,但是不是學生知識產生的唯一來源。隨著當前教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讓教學資源變得唾手可得,浩渺的歷史資源可以從網(wǎng)絡資源中查詢和應用,擺脫了傳統(tǒng)教學中教科書這一單一載體的限制,讓當前的歷史教學有了更加充實的基礎。因此,借用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等多種形式挖掘史料,并將其引入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認識將會更加全面深刻。在歷史史料的支持下,教師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意義的分析、人物的評價將會更加完善,并且學生在感性和理性資源的支持下,其認識的生成是自主性的,是不需要教師過多地贅述便可以主動生成。因此,歷史教學讓學生的文化認識得以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變得更加豐富。
2.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解讀能力
分析近年來的高考歷史試題,其中有大量史料呈現(xiàn)并引導學生對其分析解答的題目。此類題目的呈現(xiàn),實際上便是對學生能力的考查。一方面,此類史料的呈現(xiàn),是對學生現(xiàn)存的歷史知識儲備進行檢驗,對學生的知識基礎進行考查;另一方面,史料的呈現(xiàn)還需要學生結合基礎的歷史知識對其進行概括、總結、歸納、分析、解讀的過程,這便是歷史史料對學生的考查。結合當前高考歷史檢測和評價的這一發(fā)展趨勢和要求,教師需要在夯實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讓學生在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的基礎上,通過史料的滲透,再同步提升自己的歷史分析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運用的措施分析
1.引入史料,深化認識
歷史課堂中,部分歷史事件的意義是教學的重點,但是僅憑學生的識記能力去機械記憶必然難以讓學生深刻理解并銘記。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為了攻克這部分重難點,教師在教學中便可以適當引入史料,將這種豐富的教學元素引入課堂教學中,深化學生認識的同時,點綴豐富的課堂。例如,在《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這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引入英國15世紀到19世紀中西歐貴族剝奪農民手中土地,英國地主開始圈地運動,用籬笆、柵欄等將農民的土地圈起來養(yǎng)羊收取羊毛的歷史史料背景,引導學生結合這一歷史背景和史料的滲透,分析這一歷史發(fā)展背景下,對英國的發(fā)展都產生了哪些影響。通過學生的分析過程,學生在探索中逐步認識到:英國的圈地運動,農業(yè)資本主義得以發(fā)展,為工業(yè)化提供市場、原料、資金,尤其是勞動力條件。而在道德標準上,地主們褫奪農民手中的土地,讓人們流離失所,失去了手中土地的人們,不得已成為雇傭勞動者。在此過程中,學生從國家發(fā)展層面和道德水平層面兩方面進行分析,對圈地運動的認識也就變得更加深刻,也就為學習英國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再比如,在《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這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為幫助學生了解維新變法的歷史背景,教師在教學中便可以向學生呈現(xiàn)此階段中的歷史發(fā)展背景:該時期的中國變法太難了,鴉片戰(zhàn)爭轟開了中國的國門,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再次給中國以痛擊,甲午海戰(zhàn)讓中國的發(fā)展再次面臨窘境,在此背景下,中國發(fā)展何去何從?隨即進入本課教學。在以上背景滲透的基礎上,教師幫助學生鋪墊了大量的感知經(jīng)驗和歷史史實,當學生再認識“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時,也就更有代入感,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2.運用史料,檢驗知識
史料的運用,不僅能起輔助學生理解的作用,還能及時檢驗學生對新知的獲取情況,能夠檢驗學生對歷史的分析能力和解讀能力。對此,教師在教學中便可以有效引入史料,檢驗學生所習得的新知。例如,在《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這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為了檢驗學生是否具備評價能力和辯證分析能力,教師便可以通過史料滲透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史料中的唐太宗。例如,教師呈現(xiàn)“言曰:“憶德(得)武德(唐高祖年號)……朕自親征,無陣不經(jīng),無陣不歷,殺人數(shù)廣?!薄盀樯鯕⑿值苡谇暗?,囚慈父于后宮?”等史料,引導學生認識并分析唐太宗的宣武門之變,分析唐太宗奪權登帝位而殺父弒兄的事跡。再比如,教師呈現(xiàn)“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夜恒思百姓間事,或至夜半不寐(睡覺)……故于屏風上錄其(大臣)姓名,坐臥恒看。在官如有善事,亦具列于名下?!边@一歷史史料,引導學生認識唐太宗恪盡職守,愛國愛民的執(zhí)政明君的形象。從以上資源的呈現(xiàn)中,幫助學生客觀認識唐太宗,學會分析唐太宗的形象,學會以辯證思想評價歷史人物。
史料是輔助學生認識歷史、理解歷史的重要資源。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既是對現(xiàn)代教學要求和對學生培養(yǎng)方向的遵從與迎合,更是豐富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歷史認識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教學時便可以通過運用史料、輔助學生理解和運用史料,檢驗學生新知和能力發(fā)展情況,從而發(fā)揮史料的最大價值。
參考文獻:
[1]丁碧瑤.淺析高中歷史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文教資料,2019(8):215-216.
[2]樊紅.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應用策略分析[J].教書育人,201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