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新生兒黃疸又名胎黃或胎疸,主要特征為新生兒全身皮膚、鞏膜以及小便呈現黃色,可伴腹瀉、嘔吐等,嚴重可引起患兒水電解質失衡,損傷神經系統(tǒng),影響正常生長發(fā)育[1]。若未及時給予有效治療,將發(fā)生細胞功能紊亂,穿透腦屏障繼發(fā)膽紅素腦病,造成神經系統(tǒng)不可逆損害,甚至威脅生命安全。當前臨床上通常使用聯(lián)合治療的方式。本次研究將分析新生兒黃疸治療中使用茵陳蒿湯聯(lián)合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藍光照射的臨床作用?,F進行報道。
1.1 一般資料從2015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新生兒科接受治療的新生兒黃疸患兒中抽取8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4例,男女分別25例、19例;日齡2~25 d,平均(12.5±3.8)d;孕周38~42周,平均(40.2±1.3)周;出生體質量2.7~4.0 kg,平均(3.2±0.4)kg。觀察組44例,男女分別24例、20例;日齡1~25 d,平均(12.4±3.7)d;孕周38~43周,平均(40.3±1.4)周,出生體質量2.7~4.1 kg,平均(3.3±0.4)kg。2組患兒臨床資料對比,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新生兒黃疸》診斷標準[2],血清總膽紅素水平上升(間膽升高為主),家長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排除標準:遺傳代謝性疾?。话l(fā)育異常;ABO溶血癥;早產兒;肝腎功能異常;膽管畸形;膽管阻塞;感染性疾病;膽道閉鎖;過敏性膚質;體質量極低患兒。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使用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藍光照射治療。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生產單位:杭州龍達新科生物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20060010)口服,每次1片,每天2次;藍光照射治療:選用YA-4C型藍光治療儀,使用黑布遮蓋患兒雙眼與生殖器,設置藍光波長為425~474 mm,設置雙面光療箱的溫度、濕度分別為30~32℃、55%~65%,盡可能保證照射均勻,每次12 h,每天1次。連續(xù)照射時長不得>24 h。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茵陳蒿湯加減。組方為:茵陳、黃柏、黃芪、金銀花各6 g,梔子、大黃、牡丹皮、澤瀉各3 g,炙甘草2 g。每天1劑,煎成100 ml藥液,分3次服用。2組均治療7 d。
1.4 觀察指標1)2組患兒恢復情況。包括皮測膽紅素日均下降值、黃疸消退時間、住院時間,皮測膽紅素水平使用膽紅素氧化酶法測定。2)臨床療效。根據《新生兒黃疸診療原則的專家共識解讀》判定[3],顯效:患兒周身皮膚黏膜與鞏膜黃染基本消退,尿液顏色正常,皮測膽紅素≤5.92 mg/dl;有效:患兒周身皮膚黏膜與鞏膜黃染部分消退,尿液顏色接近正常,5.92 mg/dl<皮測膽紅素<10 mg/dl;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3)統(tǒng)記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 2組患兒恢復情況比較觀察組皮測膽紅素日均下降值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黃疸消退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恢復情況比較 (例,
2.2 2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2組患兒不良反應出現情況比較對照組皮疹、發(fā)熱各1例,觀察組皮疹、發(fā)熱分別2例、3例,不良反應出現率分別為4.55%、11.36%,2組不良反應出現率差異不顯著(χ2=1.397,P=0.237)。
新生兒黃疸通常出現在未滿月患兒中,患兒膽紅素代謝紊亂,導致膽紅素水平持續(xù)上升,超過正常值后引起皮膚與黏膜病變。其發(fā)病原因通常為在新生兒時期機體肝功能發(fā)育不完全,攝取、排泄膽紅素能力不足,加上腸道中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過強,未能建立正常菌群,膽紅素肝腸循環(huán)有所增加,造成血膽紅素濃度提高,進而發(fā)生黃疸[4]。該病治療關鍵在于降低膽紅素濃度,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
本研究中,觀察組皮測膽紅素日均下降值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黃疸消退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茵陳蒿湯聯(lián)合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藍光照射可促進患兒恢復速度的加快;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該治療可提升臨床效果;2組不良反應出現率差異不顯著(P>0.05),表明增用茵陳蒿湯不會顯著增加不良反應。雙岐桿菌可對患兒的免疫系統(tǒng)進行刺激,提升細胞因子與抗體水平,是蠟樣芽胞桿菌、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以及糞腸球菌的活性制劑,可在微生態(tài)菌群的發(fā)酵作用下生成活性較強的乳酸、抗菌物質以及醋酸,為生物提供有效屏障。另外,雙岐桿菌可促進腸腔中滲透壓的增加,降低腸道pH值與腸道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促進腸道中結合膽紅素分解的減少,加快其還原成尿膽原以及糞膽原,并提升腸腔中滲透壓,增加腸腔中水分,加快腸道蠕動速度以及膽紅素的排泄速度,維持腸道中微生態(tài)的平衡,降低膽紅素水平。使用藍光照射治療時藍光和血清中游離的膽紅素發(fā)生反應,促進其向水溶性異構體轉化,從而加快從膽汁與尿液中排出速度,減少膽紅素在血清中的含量,具有一定安全性與有效性。中醫(yī)認為[5],新生兒黃疸屬于“胎疸”范疇,患兒濕熱蘊阻、肝膽疏泄失常,膽汁向脈外溢出。茵陳蒿湯中茵陳利膽保肝,退黃,可用于小便不利、濕瘡瘙癢的治療;梔子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清肝明目;大黃利濕退黃、利膽保肝;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芪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生??;澤瀉利水滲濕,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炙甘草調和諸藥?,F代藥理學證實[7],茵陳蒿利膽,防止干細胞壞死;梔子除濕熱,加快膽汁分泌速度。諸藥配伍,清熱退黃、解毒利濕、保肝利膽,減少黃疸給肝細胞造成的損傷,加快肝細胞修復與再生速度,發(fā)揮肝臟解毒的功效。將茵陳蒿湯與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藍光照射合用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在迅速緩解患兒黃疸癥狀的同時起到根治效果,促進整體療效的改善。
綜上,新生兒黃疸治療中使用茵陳蒿湯聯(lián)合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藍光照射可加快患兒恢復速度、改善臨床效果,并且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