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菁 陳學玲 黃銀龍 劉 斌 張蓓蕾 劉曉麗
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劇烈疼痛為主要表現,并伴有嘔吐、噯氣、反酸、胃內燒灼感、脹滿等癥狀,為急診科常見病癥。急診科胃脘痛患者癥型常為寒邪犯胃、飲食失調、情志失暢、氣滯血瘀引起,因寒主凝滯,寒邪客于胃,可致胃脘氣機受阻,不通則痛[1]?!端貑枴づe痛論》曰:“寒邪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盵2]中藥熱奄包是將中藥吳茱萸、高良姜和粗鹽打粉,按2∶2∶1比例裝入特制中藥包內,一包500 g。將加熱好的中藥包置于身體患病部位或某幾處穴位,通過熱力將中藥滲透到患病部位;放血療法是在特定的經絡循行部位,運用針刺手法,刺破某些腧穴、病理反應點或淺小靜脈,放出少量血液而治療疾病的方法。熱奄包熱熨聯合針刺放血療法辨證施護應用于虛寒性胃脘痛患者治療可以提高療效,促進快速康復,本研究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急診科2018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確診為虛寒性胃脘痛患者100例,按照入急診科時間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 28例,女22例;年齡19~62歲;慢性胃炎 12例,急性胃腸炎 38例。對照組:男21例,女29例,年齡21~59歲;慢性胃炎17例,急性胃腸炎33例。2組病人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種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意識清楚,正常交流;2)既往胃鏡檢查確診為慢性胃炎或臨床檢查確診為急性胃腸炎;3)辨證癥型為虛寒性胃脘痛。排除標準:1)無法正常交流者;2)胃脘部皮膚潰瘍、腫塊、末梢感覺障礙者;3)有中藥過敏史者;4)實熱證;5)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各種重要臟器損傷及衰竭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和護理,具體包括病人的癥狀處理、心理疏導、飲食等情況。具體為:1)觀察患者疼痛部位、性質、程度、發(fā)作時間及誘因;2)藥物治療:予以中藥胃蘇顆粒沖服,予以左克、奧美拉唑等藥物靜脈輸液;3)心理疏導:保持情緒平靜、心情舒暢,環(huán)境安靜整潔,減少不良刺激;4)飲食指導:暫禁食或者予以質軟、少渣、易消化、清淡飲食,如稀粥、軟面條,忌辛辣肥甘,忌煙酒濃茶。
1.3.2 觀察組除給予上述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和護理外,再給予吳茱萸高良姜加粗鹽熱奄包熱熨聯合針刺放血療法。具體方法:1)向病人解釋治療目的、評估患者疼痛部位、疼痛性質、皮膚情況,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及配合要點。2)囑患者平臥或半臥位,將事先準備好的吳茱萸、高良姜、粗鹽的小布袋(共500 g)放于微波爐高火加熱2 min后(溫度達60~70 ℃),用治療巾包好放在胃脘部,從上脘到下脘部來回熨燙,開始用力要輕,速度可稍快,隨著藥袋溫度下降,力量可增大,同時速度減慢。溫度降低可更換藥袋,一次30 min,以患者舒適為度。3)熱熨后囑患者平臥或半臥位,在患者三陰交和豐隆穴附近選取瘀絡,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待其流出鮮血予以止血或流血自然停止,出血量不超過5 ml。
1.4 觀察指標1)參照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版)中的療效判定標準,結合疼痛評分共同擬定。治愈:無疼痛,無惡心嘔吐;顯效:疼痛評分低于2分,無惡心嘔吐;有效:疼痛評分低于4分,有輕微惡心嘔吐;無效:疼痛評分大于4分,惡心嘔吐未減輕。疼痛評分:疼痛程度評估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即1條10 cm長的標尺,用數字0~10表示不同的疼痛強度。兩端分別代表無痛(0 cm,計0分)、最痛(10 cm,計10分),患者標出最能代表自己當前程度的點,測量0到標點的距離,即為相應的疼痛評分。當班護士運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記錄熱奄包結合針刺放血治療30 min后患者胃脘部疼痛情況。2)觀察2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并做好記錄。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例,%)
2.3 2組患者疼痛緩解時間比較剔除無效患者后觀察組疼痛緩解時間為(1.25±1.40)h,短于對照組疼痛緩解時間(2.58±1.77)h,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
急性胃脘痛起病急,多由寒邪侵襲、飲食失調、情志失暢、氣滯血瘀等使胃失和降、氣機受阻、血行不暢所致。治療以溫胃散寒、和胃止痛為主,并需審因論治、辨證施護。
中藥熱奄包治療胃脘痛的原理: 中藥熱奄包是中醫(yī)常用治療方法,能經由加熱藥物通過發(fā)揮熱能與藥物本身作用,使得藥物成分經由熱敷皮膚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3]。熱奄包主要配方為吳茱萸、高良姜、粗鹽。吳茱萸可以溫中理氣、降逆止嘔、溫中燥濕、助陽止津,在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中記載:吳茱萸味辛、苦,性大熱,歸肝、脾、胃、腎經,能溫中散寒止痛,可散可溫[4]。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吳茱萸中去甲烏藥堿是其抗炎活性成分,吳茱萸堿是其鎮(zhèn)痛活性成分,對于消化系統(tǒng)表現為止嘔止瀉、抗?jié)冏饔?。高良姜出自《良方集腋》中“良附丸”,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溫胃止嘔、散寒止痛、抗菌、抗病毒、抗?jié)兒捅Wo胃黏膜、治療消化道炎癥的作用。日本學者發(fā)現高良姜的氯仿提取物具有抑制PG合成酶系和磷脂酶A2活性,并分離出活性成分二芳基庚烷類,鎮(zhèn)痛抗炎作用與抑制AA代謝有關[6]。吳茱萸、高良姜屬溫里辛溫藥,辛溫藥還可抑制不同狀態(tài)下腸肌痙攣性收縮,辛與溫結合,還可使這類藥散、行、燥作用相互加強而突出表現出來[7]。脾胃主肌肉,故能使“從脾胃而入的寒邪從腠理而出”,常用于治療寒邪引起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粗鹽粒加熱具有溫熱肌膚、祛風散寒、行氣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三者合用相得益彰,可以溫中健脾、行氣散寒、疏通經絡,可達止痛之功效。中藥熱奄包所用藥物多為芳香化濁、辛香走串之品,加熱后其氣味發(fā)散,通過皮膚、口鼻作用于人體神經體液系統(tǒng),能夠改善患者生理過程、調整臟腑氣血、起到止痛安神作用[8]。寒性胃痛患者均喜溫喜按,熱熨時選擇中脘、天樞、關元、氣海等穴循經穴熨燙,通過經絡循行直達病位,熱奄包的熱性能迅速緩解疼痛,使腠理打開、促進藥物穿透吸收,起到平衡陰陽氣血、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
針刺放血療法治療胃脘痛的原理:針刺放血療法是運用三棱針等工具,刺破人體特定部位,放出血液來達到祛除疾病的一種療法。相對于單純藥物治療,胃脘痛配合針刺治療可達更好療效,且針刺后胃脘痛減輕或消失的時間大大短于單純藥物治療,對部分患者甚至具有針即痛止的即時效果[9]?!鹅`樞·小針解》中就有“菀陳則除之者,出血脈也”之語,其言明確了放血療法的的原則和作用。針刺放血可以疏通經絡中壅滯的氣血,改變氣滯血瘀的病理變化,后世醫(yī)家認為放血療法具有祛瘀生新,通絡止痛,激發(fā)經氣,調和氣血等作用[10]。豐隆穴為足陽明胃經絡穴,具有溝通脾胃兩經的作用,對急性胃脘痛療效較好。三陰交穴為肝脾三陰經交會的地方,可主治三陰經的病癥,對陰寒癥效果較好。選取這2個穴周圍瘀絡放血,對寒性胃痛患者療效較好。
胃脘痛為急診科常見病癥,寒邪犯胃,氣機不通者十之八九。西醫(yī)治療僅有輸液與口服藥物的方法,且輸入抗炎藥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反應,往往加重患者惡心嘔吐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緩解時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將吳茱萸高良姜熱奄包與針刺放血2種療法相結合,優(yōu)勢互補,可達疏通氣機、理氣化滯、溫胃散寒、消炎止嘔的協同作用。該操作安全簡便、經濟實用,臨床取得滿意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