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中國海洋大學 山東青島 266100
正文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高校開設了多門與外語相關的專業(yè),從事外語相關專業(yè)學習的大學生數(shù)量也逐年增多。高校開設外語類相關專業(yè),不僅有利于開拓大學生的國際視野,樹立全球思維,也能夠進一步加強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文明交流互鑒。但同時,也要加強外語類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其家國情懷,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
愛國主義是指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態(tài)度,集中表現(xiàn)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為保衛(wèi)祖國和爭取祖國的獨立富強而獻身的奮斗精神。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它體現(xiàn)并且滲透于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未來以及前途的重要影響因素。愛國主義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的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要將熱愛祖國和熱愛中國共產黨以及熱愛社會主義高度統(tǒng)一起來。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指通過教育手段和途徑,引導我國公民樹立熱愛祖國并為之獻身的思想教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一是要引導人們正確認識無產階級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一致性,我國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二是要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堅持對外開放政策關系,既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成果,也要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的先進文明成果 三是要將愛國主義教育同國際主義教育結合起來。
從事外語類專業(yè)學習的大學生在學習外國語言是同時,還可以學習并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能夠開拓自身國際視野,也有利于增進國家之間文明交流互鑒。但與此同時,對此類大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形形色色的西方社會思潮涌入我國,很多高校大學生成為了別有用心之人的滲透目標。從事外語類專業(yè)學習的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接觸西方文化較多,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些西方社會思潮的影響。有些大學生能夠明辨是非,堅持正確立場,摒棄錯誤觀念。但也有部分學生由于閱歷尚淺容易受到這些西方思潮的影響,類似于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消費主義等。對于價值觀還未成熟的大學生來說,這些社會思潮有較強的迷惑性。同時,這些思潮宣揚的內容本質上是淡化大學生理想信念,虛無其人生價值,個人利益至上等,容易使大學生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關系形成認識偏差,從而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取向。因此高校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在外語類大學生中開展意識形態(tài)斗爭工作和愛國主義教育刻不容緩。
近些年來,我國高校出國留學和交換的學生數(shù)量逐年增多,很多從事外語類專業(yè)學習的學生基本上都有過或多或少、或長或短的出國經歷,甚至有一部分學生上大學之前就抱定畢業(yè)之后出國留學的打算。同時,隨著網(wǎng)絡新興媒體的發(fā)展,大學生很容易受到網(wǎng)絡新媒體的影響,他們的主體意識較為強烈,在很多事情面前非常有主見,并且較為相信自己的判斷,跟隨自己的內心做事。這是學生的優(yōu)點,但對于高校來說也是一種挑戰(zhàn)。這就加大了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難度,過去單純灌輸式的教育形式已經不能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和現(xiàn)狀。同時,受社會制度及價值觀的影響,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側重于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教育。新時代大學生主體意識較為強烈,對于長期學習西方國家語言和文化的大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容易對愛國主義的教育內容產生認知偏差,單純灌輸式的教育也很難引起大學生的共鳴。如此一來,加大了在外語類大學生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難度。
近年來,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人提出的“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等幾點要求不斷深入,全國高校掀起了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榜樣教育的風潮。但我國部分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時候,沒有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也沒有結合大學生的特點和興趣開展相關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僅僅依靠團課、黨課、班會等形式開展的活動很難調動大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很難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的真正效果。
針對外語類大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從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途徑、方式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和完善,從而使愛國主義教育發(fā)揮其應有的效果。
要加強外語類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應豐富教育內容,積極開展包含歷史教育、公民教育、國情國防教育等內容在內的愛國主義教育。一是要積極開展歷史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必須以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為基礎,通過近代史綱要、歷史主題講座、傳統(tǒng)文化教育等形式加強歷史文化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二是要加強公民教育。對大學生進行公民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公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可以為培育公民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理性提供正確指導。公民教育以愛國主義為主線,貫穿著公民權利與義務的教育。讓學生尊重法律、遵守社會公德,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公意識,從而增強其愛國情懷。三是要加強國情國防教育,要注重我國的歷史教育和國情教育相結合,注重挖掘歷史的實用價值,使大學生能從對歷史的學習中探索并解決現(xiàn)實問題,從而能更好地為現(xiàn)實社會服務。同時,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堅持對外開放政策關系,讓外語類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外國語言和文化,本質上是利用其學習到其他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和先進文明成果,更好地祖國和人們服務,從而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和家國情懷。
要加強外語類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僅僅憑借開展日常的課堂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拓寬教育途徑,利用網(wǎng)絡媒體,家校平臺、社會平臺等多種途徑。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網(wǎng)絡新媒體的宣傳和思想引領作用,堅守好輿論主陣地,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易班等平臺定期推送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的內容,并且可以以短視頻、快閃作品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作品形式展現(xiàn),例如開展《我和我的祖國》快閃作品、線上拉歌等,進一步增強作品的傳播力度和影響力。另一方面,要通過線上線下活動相結合的方式,拓寬線下教育途徑。除了利用日常課堂之外,還可以利用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志愿者活動等,通過開展愛國主義相關的活動可以激發(fā)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積極性。
要加強外語類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還應該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以學生的特點和興趣愛好為出發(fā)點,想方設法開展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和活動形式。一是要加強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讓學生走出校門,走進歷史紀念館,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走進科技展覽館,切實感受我國的歷史發(fā)展和社會變化,感受日益強大的祖國變化,在潛移默化中使大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二是要根據(jù)外語類大學生的特點,開展與其專業(yè)和興趣相關的活動,比如在開展微黨課、微團課的過程中,除了進行基本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外,還可以穿插雙語熱詞翻譯、雙語時政競賽以及其他與外國語言有關的活動環(huán)節(jié)。從而讓外語類大學生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培養(yǎng)其專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技能,增強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感。三是可以利用校友資源,邀請已經出國多年的校友回校進行經驗交流和分享,不僅要與大學生分享專業(yè)知識和工作發(fā)展,還可分享其在國外的生活經歷以及在國外感受到的中國日益強大和發(fā)展變化,作為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利用校友的現(xiàn)身說法和朋輩教育的榜樣示范,對大學生進行正面、積極的引導,從而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總之,我國現(xiàn)在正處于建設新時代的偉大浪潮中,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繼承以往愛國主義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借鑒其他國家經驗的基礎上,要結合我國的國情和實際,結合外語類大學生的興趣和特點,積極創(chuàng)新教育內容、形式和方法,使外語類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增強其家國情懷,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