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瀅瀅 北華大學 吉林吉林 132000
荀子是先秦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融合百家之長,拓展了儒家學說,使其更具有實效性,更能解決現(xiàn)實問題,著有傳世之作《荀子》,是中國古代德育史上的經典著作。它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以性惡論和天人相分為理論基礎,在德育目標上,設定了“士”、“君子”、“圣人”目標;在德育內容方法方面,重視社會環(huán)境建設、重視家庭教育的影響,注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此外他還注重學思結合,注重社會實踐的作用。其德育思想至今閃耀光輝,我們有必要全面認識和發(fā)掘荀子德育思想的寶貴資源,賦予其新的時代內容,使其向現(xiàn)代轉化。
荀子在《天論》中,直接提出關于“天”、“天命”、“天道”的客觀存在以及客觀規(guī)律性。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彼J為“天”的客觀存在并不是哪位英明的君主所能決定,而是其自身依照規(guī)律運行的結果。他口中的“天”不再是超然的價值實體,不再具有道德價值的意義,而只是客觀的存在。
在論述人的價值中,他分析了相對于自然界其他生物“人”的特殊性。通過“知”、“辨”、“義”這三個概念,從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道德屬性將“人”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展示了人具有主觀的能動性。明確指出,在生活當中,人可以通過學習和認識掌握天的客觀自然規(guī)律,從精神與物質兩個層面達到“制天命而用之”。 “制天命而用之”,可趨利避害、免禍致福,人雖然改變不了天道,卻可以因人為而改變利害、轉化禍福。他鼓勵人們發(fā)揮主體能動性和自覺性,進行生產實踐、社會實踐,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戰(zhàn)勝自然。荀子的天人關系理論包含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有其合理的地方,其中心思想是強調遵循客觀法則,并積極發(fā)揮人的能動作用,去適應與改造自然。
“性惡論”是荀子為世人所知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論斷,也是千百年來荀子為世人所詬病的主要原因。仔細閱讀理解荀子相關文章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荀子的性惡論中的惡并沒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好壞之分,只是在為后面的“化性起偽”做鋪墊。為什么這么說呢,荀子生活在戰(zhàn)亂頻發(fā)的戰(zhàn)國末期,作為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師,他看到了儒家學說空談“王道政治”和“仁義道德”而遠離實踐、解決不了現(xiàn)實問題的一面,認為要使儒家思想為統(tǒng)治者所接受變得切實可行,必須將“禮”和“法”相結合,如何將“法”融入到儒家所提倡的“禮”中,則以“人性惡”的假設作為基礎。那么荀子所說的“性”和“偽”到底是什么,荀子解釋說:“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笨梢娦灾傅氖恰跋忍炀陀械牟豢蓪W不可事”,稱之為人的自然屬性;偽是指“后天可學可事”,稱之為人的社會屬性,二者共同形成人的本質?!靶詯骸敝饕溉说淖匀粚傩约慈说纳允菒旱模菍θ说淖匀粚傩缘恼J識和評價;同時他又提出了“善偽”的論斷,認為人要改惡從善,就必須“偽”,也即是人為、即“起禮儀,制法度”,強調了后天人為因素對于人性的教化作用,也順帶將“法”引入了儒家思想體系中。
人性本惡,為了社會和諧有序的生存與發(fā)展,就要改變人性,就要改變人性使之向善?!盎云饌巍本褪擒髯犹岢龅姆椒?。他說“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人因“化性起偽”成為萬物之長,人所擁有的一切均是“偽”帶來的,由于“偽”,人可以“一而群”“制天命”“裁萬物”。另外,“化性起偽”除了依靠自身堅持不懈的學習和修養(yǎng)之外,還需借助外在的力量,即禮和法,由此提出了“隆禮重法”的思想。在當時的情況下,禮和法都是由統(tǒng)治者制定的,其內容和思想自然服務于其階級利益,此觀點使儒家學說更為實用,更利于被統(tǒng)治者所采納。他的性惡論無疑是封建君主專制的理論工具,但我們現(xiàn)在重新審視它,依然會發(fā)現(xiàn)他有很多合理之處,如他肯定人本性欲求的正當性和合理性,蘊含著人的自我保護意識。
荀子認為,要想獲得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就必須“虛一而靜”?!疤摗本褪侵柑撔模f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蘊藏著很多已知的東西,而這些已知的事物都會使人偏蔽。也就是說人的所積所藏常使他先入為主,妨礙他對新鮮事物的接受。他提倡運用兼陳兼權的思想方法,不以先人之見或已有的知識去妨礙接收別人的意見或新知識。 “一”,是指專心一致,使相異的事物不互相紛擾,在同一時間內,只集中注意一件事情,他最為重視用心的專一和有恒。對于自己的活動還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這叫做“靜”,荀子強調道德修養(yǎng)要專一認真的精神,是有其積極的意義的。
除此之外,荀子認為道德修養(yǎng)的另外一個重要方法是學思并重。他論述了許
多關于“學”的理論觀點,在《勸學》中說:“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要認真的去學習,如果放棄學習,則和禽獸沒有區(qū)別了。荀子還說“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薄拔釃L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 子·勸荀子也十分注重“思”,“思”顧名思義就自省、思考的意思。荀子強調在學習上要“思索以通之”。荀子認為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方面上,要時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的標準要求,這種方法可以使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達到一個更高的思想境界。
荀子繼承了儒家的禮學思想,又吸收了法家等各學派關于禮的學說,創(chuàng)建了獨具特色的禮義之論。荀子認為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領域禮義無所不在,既是國家的政治制度,也是人們一切思想行為的規(guī)范和準則,任何人都要在禮的約束下生活,否則社會就會陷入混亂。但是人性又有惡的一面,必須要“制法度”,即以法制,禮義引導,改變人的自然本性,保障正常的社會秩序。對此,荀子“引法入禮”,認為,禮和法是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的。
處于社會變革的需要,荀子提出要培養(yǎng)推行禮法的“賢能之士”,也可以說是具有儒家學者身份且長于治國理政的各級官僚。他在《勸學》篇中說:“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把教育目標分為士、君子、圣人三個層次?!笆俊笔菑氖戮唧w事務的德才兼?zhèn)涞娜瞬?;“君子”可以治天地、役萬物,上可以輔佐君主,下可以教導萬民,有定國安民的謀略;“圣人”是最高的“智者”,是禮義法制的制定者,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養(yǎng)。荀子以為,教育要培養(yǎng)各類人才,要依據德才兼?zhèn)洹⒀孕胁⒅氐臉藴?。他對“德”的要求是既忠于君?又保持自身的獨立人格,辦事公正,是非清楚;不追求物欲的滿足,這就是“內圣”。人人都以“內圣”為目標,在言行上嚴格要求自己,從而使整個社會達到以禮治國、以禮治天下的最終目標。這是新興封建政權得以運作的基本保障,順應了當時社會大變革的歷史潮流。
荀子是一個富有批判精神和求是精神的思想家、教育家。雖然其道德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是其中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因此,我們要新時代下的道德建設,就不能不重視荀子給我們留下的寶貴思想遺產,并自覺地借鑒學習,賦予其新的時代內容,實現(xiàn)其時代轉化。
注釋:
本文所引《荀子》文章都來自于[戰(zhàn)國]荀況著, 安繼民.荀子注譯[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306
2.張祥《荀子·性惡篇》
3.《荀子·性惡篇》
4.《荀子·勸學篇》
5.《荀子·勸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