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辰珠 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教育集團 江蘇蘇州 215000
新課標下的新課堂應該是充滿問題探索的課堂?!皩W問,學問”應該是在問中學,在學中問。過去我們講的啟發(fā)式教學,更多的是教師問學生答,學生仍然是被動者,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新課堂呼喚學生問、學生思、學生議的自主探索的新境界。
我們常常教育學生“學貴有疑”,想讓學生養(yǎng)成邊讀書邊思考的好習慣,但卻常常又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學會質(zhì)疑,是一項學生受用終生的學習能力。
有一項調(diào)查顯示,98.8%的孩子有提問題的欲望,51.4%的孩子主動爭取提出問題,32.1%的孩子想提問題但沒有機會??梢?,大部分孩子是希望“讓我?guī)е鴨栴}上路”的。
我在教學《朱德的扁擔》一課時,讓學生就文質(zhì)疑,他們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問題:
①山高路陡,戰(zhàn)士們?yōu)槭裁催€爭著去挑糧?
②朱德身為總司令,為什么也跟著戰(zhàn)士一起去挑糧呢?
③戰(zhàn)士們?yōu)槭裁匆刂斓碌谋鈸?/p>
④朱德為什么在自己的扁擔上面寫“朱德記”?
⑤為什么戰(zhàn)士們后來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擔呢?
從孩子們越來越逼近主題、深入文本的提問中,我仿佛聽到了他們拔節(jié)成長的聲音。本來,我可以不費力氣地自己提出這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但那不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在這磕磕絆絆的思考中,是孩子們的好奇心讓自己學會了走路,那是才是永遠屬于他們自己的東西。學生學得興致盎然,才會在課堂上展現(xiàn)出他們自己的智慧風采。
語文課堂應該有詩意流淌,也應該有思想流淌。所謂“冥思”,是一種沉入靈魂深處的默思。當學生調(diào)動已有知識、情感積淀與新的問題情景碰撞時,便會產(chǎn)生活潑的“悟”來。“思”的缺失,常常導致很多課堂表面看似熱鬧,深思起來卻又覺得蒼白無力。
“冥思力”的生長需要課堂的“靜”、“凈”、“境”。
課堂需要“安靜”,表面的浮華不利于師生的深度交流。自然,“安靜不是靜止,不是封閉”,“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靜如鏡”,“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周國平先生是在說人生,課堂何嘗不是如此?由于課堂的豐富的安靜,師生精神進入極為活躍的狀態(tài),“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
課堂需要“純凈”,讀與思,自悟與分享,框架簡潔,手段簡明,智慧生發(fā),精神澄明。因為,藝術上的單純常常不是低級而是高級,是真正的上乘功夫。
語文課堂還追求“境”的生成。首先是環(huán)境的營造,其次是和諧的師生良好心境,此二者加之文本張力的協(xié)同作用,便使語文課堂產(chǎn)生一種動人的情境乃至意境:或歡欣活潑,或抒情溫馨,或深邃智慧。
如組織學生討論《天游峰掃路人》時,在學生質(zhì)疑后,我引導學生把問題進行歸類,最終篩選為兩個問題:老人為什么覺得掃天游峰不累?老人能活到100歲嗎?師生圍繞這兩個具有一定張力的問題再次和文本對話,在讀中悟、讀中議、讀中思、讀中練,拉動整堂課的進行,追求線條的簡潔及內(nèi)里的深入。
孫雙金曾經(jīng)說過:“我的好課觀,可用16個字概括,即:書聲瑯瑯,議論紛紛,高潮迭起,寫寫練練?!?/p>
議論紛紛,指的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發(fā)言聲不絕于耳。議論紛紛強調(diào)的是“說”的訓練。當前課堂教學中,對說的訓練重視不夠,方法不多,說話訓練大多是老師問、學生答這樣的形式。我認為,課堂說話訓練的形式可多樣化,有一問一答式、各人自說式、同桌互說式、小組討論式、分組辯論式、一人主講其他同學補充式等等。別小看形式的變化,其實不同的訓練形式,能達到不同的訓練目的。一問一答式訓練的是一個人,而各人自說式訓練了全班每一個同學。一般來說,有一定思考價值和有一定深度的問題,可用“小組討論式”;有爭議性的問題,可用“分組辯論式”;需要大段闡述的問題,可用“各人自說式”或“同桌互說式”;常規(guī)性的問題可用“一問一答式”。這樣因問題、因訓練目的而異,采用不同的訓練形式,才能真正靈活多變地組織說話訓練,使課堂上人人參與,個個活躍,議論紛紛。
如果我們僅僅滿足于表面上熱熱鬧鬧是不行的,還要求我們講究說話訓練的質(zhì)量。對學生發(fā)言,要求從“只求其對”向“更求其好”發(fā)展。好的發(fā)言標準是什么呢?我認為可用“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來表述。
“言之有序”,就是要求學生說話要有順序,有條理,不東一榔頭西一棒,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是哪兒。言之有序,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條理性。
“言之有理”,就是要求學生發(fā)言必須有根有據(jù),不信口開河亂說一通,而必須找到說話的依據(jù)。
“言之有情”,就是要求學生發(fā)言必須帶有一定的感情,這是針對當前學生發(fā)言平淡無情這一弊端提出來的。
語文課堂應該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課堂,發(fā)展知識,發(fā)展能力,要讓學生經(jīng)歷由不知到知、由不會到會、由不能到能的過程,教師要引領學生攀登知識的高山,質(zhì)疑能力、思考能力和說話能力的高山。課堂還應是促進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發(fā)展的過程,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經(jīng)歷學習過程,體驗學習方法,在過程中領悟和體驗。
我思故我在,課堂是放飛師生思想的天堂。教師用自己思想的火種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通過學生們的自疑、自思、自議,來探尋語文課堂的智慧,碰撞出課堂中最美的智慧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