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巴黎音樂學院是一所管理模式頗有特色的藝術(shù)教育機構(gòu),教學手法接近“法國學派”的傳統(tǒng)。與意大利、德國等相比,法國的專業(yè)音樂教育起步較晚,但后來居上,很快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模式。筆者認為,這與法國早期專業(yè)音樂教育的開拓性有直接的關(guān)系。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對以巴黎音樂學院為主體的法國早期專業(yè)音樂教育進行系統(tǒng)梳理,以期對我國專業(yè)音樂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一些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
法國專業(yè)音樂教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1669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為培養(yǎng)宮廷音樂家創(chuàng)立了法國皇家音樂院,之后的第二年,又在凡爾賽宮建立了皇家聲樂院。這兩所音樂教育機構(gòu)均是為專業(yè)音樂家設(shè)立的培訓學校,它們不僅滿足了路易十四喜愛音樂的愿景,也為當時的音樂人才、以及后來的法國高等專業(yè)音樂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
1783年,當時法國國王娛樂事物主管菲赫梯建議任命皮欽尼擔任皇家音樂學校的校長。雖然皮欽尼拒絕了院長的職務(wù),但他同意作為聲樂教授加盟到教師隊伍中。于是,在1784年法國國王頒布的一項法令中宣布,將作曲家戈塞克便作為臨時主管處理學校事務(wù)。這時薩雷特看到當時戶外聚會對音樂的巨大需求,非音樂家出生的他在法國后備隊中召集了45名音樂家,組成了一支樂隊,形成了國民警衛(wèi)隊樂隊的核心。他請音樂家戈塞克擔任藝術(shù)總監(jiān),負責國民警衛(wèi)隊樂隊音樂家的培訓。1790年5月,巴黎市政府為加大國民警衛(wèi)隊的樂隊,將音樂家數(shù)量擴充至78名。但在“巴黎公社”時期由于經(jīng)濟拮據(jù)必需要抑制后衛(wèi)隊的經(jīng)費時,薩雷特仍不停地接濟無法生存的音樂家,并在1792年6月從市政府獲得一筆經(jīng)費建立了免費的音樂學校,這個機構(gòu)在1794年11月8日通過法令被轉(zhuǎn)換成為國家音樂研究所。
在1792年如火如荼的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黨組成的革命政府將波旁王朝手中的皇家聲樂院與皇家音樂院合并為一,組成了國立音樂學院并重新編制,這便是巴黎音樂學院的雛形。1794年,在巴黎設(shè)立了綜合理工學院及法蘭西國立工藝院。隨后,“國民公會”在1795年8月3日決議設(shè)立音樂院,并通過將法律條文將皇家的音樂培訓學校與音樂研究所合并,創(chuàng)建了國立音樂學院。音樂家的培訓移交音樂院,近代的巴黎國立音樂學院正式成立,在1795年8月3日至1796年10月期間,有351名學生在那里學習??姞枴P魯比尼等四位音樂家被國民公會指定為實際營運者(擔任院長、音樂院督察等職),并加強了弦樂器的教學。薩雷特在1800年重組期間重新改組了這個機構(gòu)并獲得總監(jiān)的頭銜。這時在學院任教的人員中包括了一些巴黎音樂界最重要的名字:作曲家戈塞克、凱魯比尼、讓弗朗索瓦·勒·蘇爾、艾蒂安·邁哈爾和皮埃爾·亞歷山大·蒙西尼,小提琴家皮埃爾·巴約、魯?shù)婪颉た肆_采和皮埃爾·羅德等,樂器合奏體系化的系統(tǒng)初步形成。
綜上所述,雖然法國巴黎音樂學院被認為是成立于18世紀(1795年),歷經(jīng)坎坷,致使法國專業(yè)音樂教育體制在19世紀才得以確立。
但好景不長,在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巴黎音樂學院被政府關(guān)閉了一段時間,薩雷特在1814年12月28日被解雇,但學校被保留下來,并在君主制恢復后重新開放。在拿破侖重返權(quán)力中心后的“百日”期間,薩雷特于1815年5月26日官復原職。然而,在這一年的11月17日,薩雷特最終還是徹底退出。在皇家音樂學院于1816年4月重新開放時,由佩爾擔任學院主管。佩爾是法國作曲家和音樂詞典編撰者,也是一位在音樂史研究方面卓越成就的學者,其著作影響很大,這兩個方面使他至今仍為人們廣泛稱道;并且,他在1819年成為巴黎音樂學院圖書館長。1819年,伯努瓦被任命為巴黎音樂學院第一位器樂教授。
伯努瓦雖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音樂家,但很難稱為“開拓者”。19世紀巴黎音樂學院最知名的院長大概當屬凱魯比尼,他從1822年4月1日接手學院主管一直到1842年2月8日。凱魯比尼將教學嚴格控制在很高的標準上,并保持始終。他聘請的教師都是當時在各個領(lǐng)域成就卓著的音樂名家,其中包括:弗朗索瓦·約瑟夫·費蒂斯、阿伯內(nèi)克、弗羅芒塔爾·哈勒維、勒·蘇爾、費迪南多·伊帕爾和安東·雷哈等,這樣的教師迅速提升了學院的聲譽。在凱魯比尼的支持下,小提琴教授、學院樂團的負責人弗朗索瓦·阿伯內(nèi)克在1828年成立了音樂學院音樂會協(xié)會。協(xié)會在學院音樂廳堅持舉辦音樂會,幾乎一直持續(xù)到1945年。
1842年,在國王路易·菲利普的提議下,奧柏接替了凱魯比尼的位置,成為音樂學院的新主管。奧柏繼承了凱魯比尼“精英教學”的理念,特別是在作曲教學領(lǐng)域,包括其本人在內(nèi)的著名作曲教師有:阿道夫·亞當、哈勒維和安布魯瓦茲·托馬斯;鋼琴教師包括:路易絲·法朗、亨利·赫茨和安托萬·弗朗索瓦·馬蒙泰爾;弦樂教師包括:小提琴家讓-戴菲尼·阿拉德和查爾斯·當克拉、大提琴老師皮埃爾·舍維拉爾和奧古斯特·弗朗肖姆等。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大批人才脫穎而出,1852年,卡米拉·烏爾索在蘭伯特·馬薩爾的指導下,成為第一位贏得小提琴獎的女學生。蘭伯特·馬薩爾是比利時小提琴家,與顫音系統(tǒng)的起源直接相關(guān)。他在與著名小提琴家魯?shù)婪颉た肆_采的學習中,研究“克萊采的練習曲”,在此基礎(chǔ)上編譯了《藝術(shù)方法》一書,補充了包含412種指法和弓法在內(nèi)的許多內(nèi)容。他是一位優(yōu)秀的弦樂四重奏演奏家,舉辦了許多令人愉快的室內(nèi)音樂會,并且與李斯特在1843年5月23日演奏的《貝多芬的A小調(diào)克羅采奏鳴曲》。
同時,學院于1861年以路易·克拉皮松搜集的樂器為主建立了樂器博物館,法國音樂史學家古斯塔夫·舒凱在1871年成為博物館長,在他的努力下,博物館繼續(xù)收集了很多樂器,并不停地擴展和升級。在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期間,特別是在普法戰(zhàn)爭(經(jīng)常在法國被稱作“1870年戰(zhàn)爭”)巴黎被圍攻(1870年9月-1871年1月)時,巴黎音樂學院成為一所醫(yī)院。
1871年5月13日,奧柏去世后的第二天,“巴黎公社”任命薩爾瓦多·丹尼爾作為主管,但誰也沒想到,丹尼爾在任職十天后被阿道夫·梯也爾部隊的人開槍打死了。接替他的是安布魯瓦茲·托馬斯。托馬斯雖然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歌劇作曲家,但他的管理卻相當保守,從而引起許多學生的激烈批評,尤其是德彪西。盡管如此,他作為巴黎音樂學院的主管從1871年一直留任至1896年去世為止。在此期間,弗蘭克表面上是管風琴師,但實際上是給大班上作曲課。參加他大班課的了幾個學生后分別成為主要的作曲家,包括歐內(nèi)斯特·肖松、蓋伊·羅帕爾茨、紀堯姆·勒克、查爾斯·博爾德和文森特·德印等。
杜波依斯在托馬斯于1896年去世后接替他主持巴黎音樂學院的管理直到1905年。在他主持巴黎音樂學院期間,學院逐漸恢復了元氣,凝聚了一批音樂家,其中有影響的人物包括:作曲教授查爾斯·瑪麗·維多爾、加布里埃爾·佛瑞和查爾斯·勒內(nèi)弗,亞歷山大·吉爾曼特教管風琴,保羅·塔法內(nèi)拉是長笛教授,以及鋼琴教授路易斯·杰米等。
法國是歐洲“啟蒙運動”的發(fā)源地,為了推進自由、進步、寬容、博愛的理念,法國音樂教育的基本原則是在為音樂家提供專業(yè)培訓的同時,通過學校音樂教育提高公眾的音樂興趣?!皣窆珪比蚊耆藶橐魳吩涸洪L,營運經(jīng)費由國家支出,這是法國音樂學院“平民化”教育的開始。
在巴黎音樂學院迅速發(fā)展的同時,皇家歌唱和朗誦技巧學院自1815年關(guān)閉后又重新開放,肖龍成為這所學院的首任主管。他雖然是一位造詣頗深的作曲家和學者,法國音樂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但是在1817年3月30日,他被迫辭職,這是法國社會激進變化的結(jié)果。1817年,肖龍創(chuàng)立并主管古典音樂和宗教的皇家學院,這所學院的影響相當大,它培訓或影響了一些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藝術(shù)家,尤其是著名的歌手吉爾伯特·杜普雷、羅西納·斯托爾茲和女演員蕾切爾·菲利克斯;它出版并公開演出了非常古老的、包括那些帕萊斯特里,巴赫和亨德爾的合唱作品演唱,在法國使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之間有明顯的區(qū)別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在1830年的七月革命,政府撤回了對這所學院的補貼,肖龍遇到了嚴重的困難。肖龍不久后在1834年去世。這所學院由路易斯·尼德邁耶在法國皇家古典音樂學院或尼德邁耶學校名下復蘇,從而保證了原理和肖龍教誨的傳輸。他改組亞歷山大·艾蒂安·肖龍的宗教音樂,因此巴黎的尼德邁耶學院非常迅速地發(fā)展為“宗教和古典音樂學院”。
與此同時,法國一些省份也相繼建立了音樂學院,如:里爾(1825年)、梅茲(1841年)、南特(1847年)等地。如此網(wǎng)狀音樂院校的建立表明,法國高等專業(yè)音樂教育在19世紀已經(jīng)得到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在巴黎,除國立巴黎音樂學院外,私立的音樂教育機構(gòu)也建立起來,其中,拉威爾等創(chuàng)立的社會音樂學院和吉爾曼特等創(chuàng)立的音樂學校最值得關(guān)注。
社會音樂學院聚集了羅曼·布希尼、圣桑、法朗克、歐內(nèi)斯特·吉羅、儒勒·馬斯內(nèi)、儒勒·加爾辛、加布里埃爾·佛瑞、阿列克西·德·卡斯蒂、亨利·迪帕克、西奧多·杜波依斯、和保羅·塔法內(nèi)爾等法國音樂領(lǐng)域的精英,他們致力于擺脫德國音樂傳統(tǒng)的影響,進一步發(fā)展與推進法國音樂事業(yè)。他們鼓勵青年作曲家在公眾面前展示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促進法國民族音樂的振興。
1894年,吉爾曼特與博爾德和文森特·德印共同創(chuàng)辦了藝術(shù)家學校。吉爾曼特是一位優(yōu)秀的管風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于1896年接替查爾斯·瑪麗·維多爾(Charles-Marie Widor)成為巴黎音樂學院的管風琴老師。在文森特·德印接任學校主管之前,這所學校一直由吉爾曼特主持,他卸任后堅持教學直到1911年在巴黎附近的家中去世。他們創(chuàng)立的這所私立音樂學校是對法國音樂界偏愛聲樂、巴黎音樂學院僅僅強調(diào)歌劇的現(xiàn)象不滿,同時,為了與巴黎音樂學院忽視早期音樂、在管弦樂領(lǐng)域也傾向歌劇的現(xiàn)象抗衡。據(jù)牛津音樂協(xié)會的資料記載:
“他們鼓勵技術(shù)的堅實基礎(chǔ),而不是原創(chuàng)性,唯一能夠與最好的音樂學院學生比較的畢業(yè)生是馬尼亞爾,魯塞爾,德奧達·德·塞韋拉克和皮埃爾·德·布雷維爾?!?/p>
為此,學校設(shè)置了促進晚期巴洛克和早期古典作品的課程,并加強了對格里高利亞圣詠和文藝復興復調(diào)的研究。
特別是在20世紀初第一位學院主管佛瑞手中,重新定義了專業(yè)音樂教育的職能。在任命佛瑞的法國政府配合下,他從根本上改變了巴黎音樂學院的管理制度和課程:首先,在招生、考試和比賽方面,他設(shè)立了獨立的評判體系,這一舉措激怒了一部分教職員工,特別是那些從私人學生中獲得優(yōu)厚待遇的教師感覺自己被剝奪了可觀的額外收入,紛紛辭職;其次,佛瑞以現(xiàn)代化的思路在音樂學院擴大了音樂教育的范圍,因而被保守派的不滿成員冠以“羅伯斯庇爾”的頭銜。正如內(nèi)克圖所說的那樣:“在奧柏、哈勒維尤其是梅耶貝爾有了最高統(tǒng)治地位的地方……現(xiàn)在可以通過唱歌或拉莫甚至一些瓦格納詠嘆調(diào)——至今為止一個在音樂學院大墻內(nèi)被禁止的名字。”
這時,巴黎音樂學院的課程范圍擴大到從文藝復興時期的復調(diào)音樂直到德彪西的所有作品。佛瑞鼓勵每一個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藝術(shù)家,他委任前瞻性思維的代表(如:德彪西、杜卡·保羅和安德烈·梅薩等)組成理事會,放松了對曲目的限制,并增加了指揮和音樂史課程的學習。在此期間,維多爾的作曲學生包括戴流斯·米約、阿瑟·霍尼格和杰曼·塔耶費爾,以及其他學生包括莉莉·布朗熱和納迪亞·布朗熱紛紛聚集在他的身邊。這時,著名鋼琴教育家科爾托和管風琴家尤金·吉古成為教師隊伍中的新成員。佛瑞的改革表明了作為一個先進藝術(shù)家的洞察,巴黎音樂學院被認定為世界上最好的專業(yè)音樂藝術(shù)教育機構(gòu)之一。
從以上簡要梳理中可以看出,這所眾人皆知的專業(yè)音樂教育機構(gòu)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在巴黎音樂學院的發(fā)展里程中,合理化改革一直沒有停止。從19世紀巴黎音樂學院最知名的院長凱魯比尼開始,就將教學嚴格控制在很高的標準上,并創(chuàng)辦了法國第一個交響樂團;此后的奧柏不僅在作曲教學領(lǐng)域,而且在管弦(如小提琴)、鍵盤樂器演奏等方面繼承了“精英教學”的理念;雖然在托馬斯管理期間相當保守,好再杜波依斯很快使學院逐漸恢復了元氣,重新步入“精英教學”的軌道。后來在“啟蒙運動”理念的影響下,自由、進步、寬容推進了教學的發(fā)展;特別是佛瑞“海納百川”的改革使巴黎音樂學院由此成為歐洲最具有開拓性的高等專業(yè)音樂教育機構(gòu)。在經(jīng)過幾番改革和發(fā)展后,今天的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是一所培養(yǎng)專業(yè)音樂家和其他相關(guān)學科培訓的高等教育學校,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完美的音樂家,學生不但要精通自己的專業(yè),比如:樂器、聲樂、室內(nèi)樂或者作曲等,而且還應(yīng)掌握扎實的音樂基礎(chǔ)知識,是最有代表性的法國國立高等藝術(shù)教育機構(gòu)。
注釋:
[1]丹尼斯-皮埃爾-讓·巴比·德拉·菲赫梯(Denis-Pierre-Jean Papillon de la Ferté,1727年 2月 17日-1794年7月7日)是當時王室的管理者和“國王娛樂活動”的組織者。
[2]尼可羅·維托·皮欽尼(Niccolò Vito Piccinni,1728年1月16日-1800年5月7日)是一位意大利作曲家(compositeur italien1),是一位意大利作曲家,在18-19世紀法國音樂界,他是僅次于呂利的音樂家。
[3]伯納德·薩雷特(Bernard Sarrette,1765年11月27日 -1858年4月),創(chuàng)建國民警衛(wèi)隊的免費學校(Ecole Gratuite de la Garde Nationale),從法國后備隊(Gardes Francaises)中組建了國民警衛(wèi)隊(Garde Nationale)的樂隊,請弗朗索瓦·約瑟夫·戈塞克擔任藝術(shù)總監(jiān)。
[4]路易吉·凱魯比尼(Luigi Cherubini,1760年9月8日或14日至1842年3月15日)是一位一生大多數(shù)時間在在法國工作和生活的意大利作曲家。貝多芬認為凱魯比尼是同時代最偉大的人(Beethoven regarded Cherubini as the greatest of his contemporaries)。凱魯比尼聘用了包括:弗朗索瓦 -約瑟夫·費蒂斯(Francois-Joseph Fétis),阿伯內(nèi)克(Habeneck),弗羅芒塔爾·哈勒維(Fromental Halévy),勒·蘇爾(Le Sueur),費迪南多·伊帕爾(Ferdinando Paer)和安東·雷哈(Anton Reicha)這樣的教師。
[5]安托萬·弗朗索瓦·阿伯內(nèi)克(Francois Antoine Habeneck,1781年1月22日至1849年2月8日)是法國小提琴家兼指揮家。
[6]弗朗索瓦-克萊門特·西奧多·杜波依斯(Francois-Clément Théodore Dubois,1837年8月24日至1924年6月11日)是法國作曲家,管風琴和音樂老師。
[7]路易斯·尼德邁耶·亞伯拉罕(Abraham,Louis Niedermeyer,法文:Abraham-Louis de Niedermeyer d'Altenburg,1802年4月27日-1861年3月14日),出生在瑞士(尼翁)的法國作曲家。
[8]見:艾莉森·拉瑟姆(編),《藝術(shù)家學?!?,牛津音樂伴侶,牛津音樂在線,牛津大學出版社,檢索:2014年10月28日。
[9]見:蓋爾·希爾森·沃杜,《加布里埃爾·佛瑞,音樂學院主任:1905年改革》,音樂學評論,第70卷,第2號(1984年),第199-228頁,法國音樂學學會。法文。
[10]見:讓 -米歇爾·內(nèi)克圖(1991年),《加布里埃爾·佛瑞 -音樂生活》,第269頁。羅杰·尼科爾斯(翻譯)。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
[11]見:奈杰爾·西蒙尼(2000年),巴黎 -音樂地名索引,第214-217頁,“音樂學院”。紐黑文:耶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