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享:作者從標題就點明了此文的中心立意,“享受”這個關(guān)鍵詞像一根針,串聯(lián)起馬伯庸寫作的點點滴滴。馬伯庸為什么能成為備受歡迎的作家?為什么能寫出他人寫不出的故事?作者則從馬伯庸對寫作心態(tài)的變化,對寫作的熱情著手,也給了喜愛寫作的同學一些啟發(fā)。(特約教師: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五中?劉江平)
6月27日,網(wǎng)劇《長安十二時辰》開播。馬伯庸激動地發(fā)了條微博,寫道“老淚縱流”。作為《長安十二時辰》的原著作者,他沒想到此劇能這么火。關(guān)注此劇的人——喜歡甲胄的,在研究甲胄的造型;喜歡服飾的,在探討服飾的設計;考據(jù)建筑、道具、史實的,更是從中解讀出無限樂趣。
馬伯庸本名馬力,諢號“馬親王”,這個外號源自他早年加入的一個論壇,里面的人都自封國王、騎士、法師……他去得晚,沒得選,只好挑了個“親王”。
馬伯庸真正走上寫作道路是在 1999年。當時他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讀市場營銷,第一次上網(wǎng),就闖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他發(fā)現(xiàn)很多自己熟知的動漫,竟然有人把它們寫成了同人小說,這讓他大開眼界。那個年代上網(wǎng)還很貴,作為窮學生的他,差不多要攢一個星期的早餐錢才能去上一小時網(wǎng)。所以他每次都帶一張軟盤過去,把小說下載下來,帶回學校機房慢慢讀。有一次,他打開軟盤,發(fā)現(xiàn)小說只剩了一半,另一半全都損壞了。他非常沮喪,不小心碰到鍵盤敲了一串字,沒想到竟然和前文連上了。他突然生出一個念頭——如果自己接著寫,這個故事不就能繼續(xù)了?
破除了對寫作的敬畏心后,馬伯庸一發(fā)而不可收,開始在機房寫故事,每周上網(wǎng)時,把它貼到網(wǎng)上去,下一周再過來看網(wǎng)友的評價。這種方法現(xiàn)在看來非常原始,但當時的馬伯庸特別享受。參加工作后,馬伯庸也沒有放棄寫作的愛好。在重慶當銷售時,馬伯庸不去逛街,而是趴在辦公室寫《殷商艦隊瑪雅征服史》;寫《筆冢隨錄》時,他坐在北京亦莊的工廠里,身邊是熱火朝天的生產(chǎn)線;他曾得到一個絕佳的工位,任何人路過他那兒都看不到他在干嗎,他貓在那里敲完了《破案:〈孔雀東南飛〉》和《風雨〈洛神賦〉》。
讀者喜歡他的小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書中豐富的想象力。馬伯庸說,這得歸功于當年高級工程師父母的“散養(yǎng)”態(tài)度,家里有個大書架,他隨時都能拿書看。馬伯庸讀的書很雜,老舍的語言風格、馬克?吐溫的幽默方式,都對他的創(chuàng)作有影響。
馬伯庸寫作非常注重史實和細節(jié)。他認為故事可以瞎編,但細節(jié)一定要準確。他喜歡在知網(wǎng)搜集論文素材,《古董局中局》動筆前,他惡補了一頓古董鑒定技巧;寫《顯微鏡下的大明》時,為了找到原始資料,他跑到社科院,結(jié)果被人趕了出來。
馬伯庸是以“構(gòu)建一個世界”的嚴肅態(tài)度來寫《長安十二時辰》的。唐朝人怎么喝茶?長安的下水道什么走向……他都要細致描摹。為此,西安數(shù)得上名頭的歷史遺跡、博物館,他都轉(zhuǎn)過,甚至還專門爬了一趟秦嶺子午峪。專題論文和考古報告讀了一大堆,細節(jié)摳到字詞,“‘一進門看見一個碗和‘一進門看見一個青釉瓷碗顯然不一樣,后者會讓觀眾一下就能想到碗的樣子”。
在馬伯庸近乎強迫癥的寫作方式下,人們最終看到了許鶴子的衣裙高髻,張小敬的織錦缺胯袍配六合靴,鱗次櫛比的店鋪,富貴人家的高堂華樓……一座活生生的長安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2015年,馬伯庸辭職專職寫作。他專愛挑嘈雜的地方待,“‘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只要自己內(nèi)心夠堅定,外頭再忙也不干擾?!瘪R伯庸說。
賣魚貓摘自微信公眾號“常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