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佳,林志國,劉 濤,廖天成,陳 鵬,謝曉川,尤 彬,陳 果,敬 鵬,張 晶
(四川省德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骨科,四川 德陽 618000)
骨組織微結構的退化及骨量的減少造成的一種全身性疾病——骨質疏松癥,同時也增加患者脆性骨折的風險,其中骨質疏松型椎體壓縮骨折是其主要表現(xiàn)之一,由椎體壓縮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VCF)引起的呼吸障礙、免疫力下降、活動減少等并發(fā)癥會降低患者生存質量。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在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治療上更加安全,可以做到手術微創(chuàng)、術中出血少、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越來越受到脊柱外科醫(yī)生的青睞。然而,當嚴重OVCF壓縮程度≥2/3時,手術操作難度增加,并發(fā)癥增多,成為PVP手術的相對或絕對禁忌證[1]。近年來隨著PVP手術在穿刺技術的改進,PVP技術變得更加成熟[2]。我院采用PVP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73例,納入標準:胸腰椎區(qū)單側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T10~L4),未見既往鄰近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保守治療無效者;術前2周內行MRI或CT檢查;感染椎體表現(xiàn)為IVC(椎體內裂隙)征象,CT或MRI均可檢出;單級PVP經(jīng)雙側門靜脈治療;隨訪期至少12月;術后無外傷史;無術后并發(fā)癥,包括骨水泥漏入椎管或術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包括術前、術后影像;1年及以上常規(guī)抗骨質疏松藥物(降鈣素600 mg/d,1α-羥基維生素D 0.5 mg/d,阿侖膦酸鈉70 mg /周)治療。排除標準:嚴重創(chuàng)傷、惡性腫瘤、腫瘤性骨折和脊柱感染;相關疾病不配合手術者;因感染,心肺疾病,凝血障礙不耐手術者;椎體粉碎骨折或合并神經(jīng)血管嚴重損傷者。男19例,女54例;年齡61~84歲;新鮮骨折57例,陳舊性骨折6例。均有腰背局部明顯壓痛叩擊痛,走路、下床活動、翻身疼痛明顯。X射線片顯示,椎體高度壓縮大于2/3,錐體楔形或雙凹形改變,Cobb角平均18°(13°~35°)。
1.2 方法無菌條件,X射線透視指導下進行雙側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患者取俯臥位,肩部與髂部用軟枕墊高,部分椎體高度首先通過體位恢復。傷椎處放置定位金屬絲,C臂透視法對傷椎椎體與椎弓根定位和確認。在皮膚上做標記用于確定穿刺進針點、穿刺角度與穿刺路徑。消毒鋪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尖刀取0.3~0.5 cm小切口,利用選擇左側椎弓根入路或者椎弓根旁入路,在C臂X射線機透視引導下完成穿刺,沿椎弓根到達中矢狀面、椎體前1/3處。針在椎體后緣2 cm處,取出內芯,注入準備好的骨水泥。預先推注評估量的1/3左右,退后0.5~1.0 cm,再推注入剩余骨水泥,評估骨水泥填充的情況,再調整注入量。出現(xiàn)骨水泥填充滿意或者發(fā)生骨水泥測漏,馬上停止注射,觀察骨水泥的填充和彌散。同時,骨水泥推注前與麻醉師溝通,注意患者生命體征。推注時,注意患者下肢感覺活動,骨水泥凝固,取出穿刺針壓迫傷口10分鐘后敷料包扎。術后處理:術后觀察30分鐘,無不良反應后,返回病房,24小時后囑咐患者坐立和下床活動??构琴|疏松繼續(xù)治療,除特殊情況外,不用抗生素。
1.3 觀察指標手術前后統(tǒng)計VAS疼痛評分[3]、Cobb角、傷椎高度、骨水泥滲漏或繼發(fā)骨折情況。VAS疼痛評分標準:無痛為0分;有能忍受的輕微疼痛為0~3分;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堅持為4~6分;有漸漸強烈的疼痛,難忍,影響食欲及睡眠為7~10分。椎體高度測定:傷椎高度取椎體前緣、后緣與中部高度的平均值。椎體高度恢復值=術后椎體高度-術前椎體高度。后凸Cobb角改善=術前Cobb角-術后Cobb角。VAS評分改善等于手術前后VAS評分差值的絕對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數(shù)據(jù)的方差分析及LSD-t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手術成功,術后平均隨訪6月(3~8月)。患者疼痛明顯減輕,未發(fā)生血管神經(jīng)損傷、骨水泥過敏、壓迫脊髓、感染或肺栓塞等并發(fā)癥。2例患者發(fā)生骨水泥少量滲出,但未出現(xiàn)臨床癥狀。1例患者在隨訪期間發(fā)生相鄰椎體骨折。術前、術后3天及6月的VAS評分、Cobb角、傷椎高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圖1為術前、術后3天及半年對比片,可見術后傷椎高度及Cobb角均得到明顯改善。
表1 手術前后VAS評分、Cobb角、傷椎高度比較
圖1 患者手術前后側位片 a:術前;b:術后3天;c:術后半年
3.1 手術要點和體會患者采用俯臥位,若心肺功能等原因不能采用俯臥的患者可以采用側臥位。①術前CT評估后壁是否完整,椎體受傷情況,同時三維重建用來確定穿刺的途徑與周圍組織、椎管、椎弓根的關系,術中C型X射線機透視結合穿刺的距離與角度,用于提升操作速度穿刺精確度;②在C型X射線機透視的引導下,預先推注評估量的1/3左右,退后0.5~1.0 cm,再推注入剩余骨水泥,評估骨水泥填充的情況,再調整注入量。觀察到骨水泥填充滿意或者骨水泥發(fā)生測漏應停止注射,等待骨水泥填充、彌散,動態(tài)觀察骨水泥的填充、彌散以防止骨水泥發(fā)生滲漏。如果患者后壁不完整,采取先在靠前方注入骨水泥,之后緩慢后退導管,最后在靠近后緣時,緩慢注入面團期骨水泥,骨水泥注入量需要占椎體1/4左右,過多可能導致臨近節(jié)段應力增加,增加再次骨折風險。骨水泥注入部位應該是椎體的前1/3為佳。如果出現(xiàn)向后方椎管彌散的趨勢,或是發(fā)現(xiàn)有測漏,應立即停止注入,觀察患者有無肢體麻木等不適,如果出現(xiàn)肢體麻木并經(jīng)過觀察及退出通道不能緩解,立即手術切開探查。有研究[4]分析PVP手術失敗患者的影像學資料,失敗原因主要是骨水泥填充不足或分布不佳。要達到傷椎中骨水泥充分彌散分布,與穿刺技術與骨水泥在椎體中的充足填充有相關性,骨水泥量大的情況下,滲漏的可能性增加了。所以骨水泥注入的量和彌散程度應依據(jù)骨折類型、椎體變形程度、穿刺部位、骨水泥粘稠度與術者手術經(jīng)驗認識而定。
3.2 并發(fā)癥各大醫(yī)院PVP手術的廣泛開展,骨水泥植入的并發(fā)癥也相繼報出[5]。骨水泥植入綜合征(BCIS),又稱為骨水泥反應、骨水泥過敏、骨水泥中毒,指骨水泥單體吸收進入血循環(huán)后出現(xiàn)的一些臨床癥狀,如出現(xiàn)心肌抑制、心律失常、血壓下降,嚴重者甚至出現(xiàn)心臟停博[6]。關節(jié)外科多見到骨水泥植入綜合征,因此醫(yī)生在做骨水泥推注之前,要對患者進行擴容,用于預防血壓突然下降而導致的意外發(fā)生,研究中因未遇到此類情況的發(fā)生,長期效果還需要繼續(xù)觀察和研究。
3.3 影響繼發(fā)骨折的危險因素PVP術后會增加相鄰椎體骨折的風險,多見到骨水泥椎間盤發(fā)生滲漏、繼發(fā)新鮮椎體的骨折與藥物所繼發(fā)的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等。從生物立學分析發(fā)現(xiàn),椎間盤的骨水泥滲漏將導致椎間盤發(fā)生退變從而失去彈性,鄰近椎體也將失去有效的力學緩沖保護,受傷椎體剛度所帶來的力學載荷沖擊將會嚴重影響鄰近椎體。許多患者術后疼痛減輕或消失,活動增加,將會增加鄰近椎體負荷,也將加大新發(fā)骨折的風險。鄰近椎體骨折問題復雜,是應力集中,還是自然病程的進展,還是因為脊柱曲度改變所導致?還需進一步研究。
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快速減輕疼痛癥狀,能很好的恢復椎體高度,糾正后凸畸形,減少臥床并發(fā)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