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旺 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
武漢國民政府成立于1926年12月23日,止于1927年秋,維持了8個月左右的時間。前期比較進步革命,但后期隨著左派的汪精衛(wèi)逐漸右轉和叛變,武漢國民政府也逐漸走向反動,史學界有觀點認為是汪精衛(wèi)使武漢國民政府走向反動,但歷史事件不能僅僅歸結為個人原因。早在武漢國民政府建立之前,經濟問題就早已存在,尤其是北洋軍閥的掠奪,農村經濟凋敝,城市工商業(yè)蕭條,生產遭到破壞,這都給新生政權的維持與鞏固造成了極大困難。武漢國民政府成立后,曾試圖解決這一問題,但遭到國內外反動勢力的經濟封鎖,武漢國民政府也采取過反經濟封鎖斗爭,但都成效不大,經濟狀況始終未能恢復,經濟問題一直困擾著它。
武漢國民政府面臨的經濟危機主要表現(xiàn)為財政上的赤字嚴重,在財政支出上又以軍費和政費最為突出,數(shù)額龐大,是造成財政赤字的主要原因所在。
在武漢國民政府成立之前,龐大的軍費支出導致財政危機的局面就已存在。早在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軍事迭興,加之帝國主義的掠奪和封建軍閥的控制,農村經濟凋敝,城市工商業(yè)衰落,大大影響了財政收入,這時就已面臨財政危機。在廣州國民政府時期,也曾采取過沒收官僚軍閥逆產借錢排款征捐加稅等措施,但都沒能解決軍費問題。國民政府遷漢后,軍費占全部支出的百分之七、八十,以致有人說,武漢政府的財政就是籌餉。在湖南,“早在1926年12月時,湖南地方政府的收入每月相當于八十萬美元,而支出卻是一百四十萬美元?!雹僭诤保瑑H唐生智的第八軍月需軍餉則是一百二十萬元,支出如此浩大,收入狀況卻不佳。財政除了龐大的軍費開支外,還有政費,本來政費易于控制。但由于各級機關團體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各級管理和辦事人員無限制地膨脹,政費支出也是有增無減。
本來武漢國民政府自身就存在經濟危機,國內外反動派的經濟封鎖則更是雪上加霜,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強。
第一,交通斷絕,貨運遭阻。在交通方面,武漢位于長江漢水和京漢粵漢鐵路的交匯處,如果交通阻滯,對外聯(lián)系中斷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生活遭到致命的打擊,在武漢政府的前期,京漢鐵路一直為吳佩孚張作霖所阻斷,阻塞了武漢與華北、東北地區(qū)的經濟聯(lián)系,到了第二次北伐勝利后,也只能通至鄭州。廣東“四·一五”屠殺和湖南“馬日事變”后,粵漢鐵路也不能暢通,也中斷了與湖南兩廣的經濟往來。由于陸路交通基本被堵斷,長江就成了武漢國民政府的重要命脈,但長江的狀況為:下游一帶,滬漢交通,全恃外輪,完全由英帝國的怡和太古和日本帝國的日清公司所把持,他們壟斷航運,任意抬高客運費,經常提出無理要求。漢口英租界事件后,英帝國主義借故停駛,從而給滬漢交通沉重一擊?!伴L江交通,極感不便,商旅尤為困難?!雹陂L江上游,四川軍閥劉湘、楊森投機革命后,在蔣介石的收買下,不久亦反水,武漢與長江上游的聯(lián)系被阻斷,經濟關系完全中斷?!巴ㄡ椤弊兂伤栏?。不僅使靠轉運貨物而繁榮的武漢出口貿易無法進行,也是武漢的糧食、燃料頓感缺乏,使得武漢工廠停工,商店歇業(yè),使社會生活限于癱瘓狀態(tài)。
第二,擾亂金融,停止匯兌。當時的武漢,不僅在經濟上與上海密切聯(lián)系,對上海極度依賴,在金融上也是仰承上海的鼻息,受制于握中國牛耳的上海黃埔灘外煽動一些大官僚資本家,將現(xiàn)金匯至上海天津各處。另一方面,上海各銀行均不向武漢放款,只一味收進武漢的現(xiàn)金。英日帝國主義在武漢大量吸收存款,套走現(xiàn)金,后來又借口“一·三”(收回英租界的群眾運動)和“四·三”和日界軍隊開槍射擊中國人事件,宣布關門停業(yè),使得一般商人應提買賣契約行為之期票不能兌,造成漢口的銀行錢莊紛紛倒閉,一般工商業(yè)者因資金枯竭,無法營業(yè)。上海北京等地銀行宣布不與武漢匯兌,拒用武漢政府的鈔票。使得金融阻滯,匯兌不通,紙幣貶值,經濟衰落。
第三,關閉工廠,破壞商務。北伐軍進漢不久,一些和官僚軍閥有聯(lián)系的工廠商店相繼關閉,造成工人失業(yè),生活困苦。甲午戰(zhàn)后,帝國主義各國加強對武漢進行經濟侵略,先后在漢口建立了紡織、制革、香煙、磚茶、面粉、打包等近百個工廠和數(shù)以百計的洋行及一些銀行、輪船公司,控制了武漢政府的經濟命脈。北伐軍進入武漢后,他們使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對武漢進行要挾和破壞。1926年11月,英國率先發(fā)難,關閉了它在漢口英租界和硚口的兩個香煙工廠,使三千余名工人失業(yè)。漢口英租界日租界事件后,英日兩帝國主義關閉了他們在漢的全部企業(yè),停止一切經濟活動。這使得武漢的工商業(yè)因無原料、燃料和貨源,無法進行商務和生產活動,導致破產倒閉,工人生活無著落,加劇政府的財政經濟困難和社會動亂。
原本武漢國民政府就存在經濟危機,加上國內外反動勢力進行對武漢的經濟封鎖后,武漢國民政府的經濟危機更是雪上加霜,為了解決經濟危機,武漢國民政府進行了反經濟封鎖斗爭。
第一,集中現(xiàn)金。四月十七日,戰(zhàn)時經濟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總工會代表的列席下通過《現(xiàn)金集中條例》,并予頒布。集中現(xiàn)金條例一頒布,立即遭到國內外反動派的破壞,蔣介石煽動一些銀行與武漢斷絕經濟往來,帝國主義者不僅拒絕了武漢關于合租票據委員會經營滬漢匯兌的要求,還大量在武漢套購銀元以及用來維持市面周轉的銅元。應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之請,上海租界工部局的帝國主義分子,封閉了蘇聯(lián)的遠東銀行,堵死了武漢國民政府所依賴的滬漢匯兌的唯一渠道。這樣,武漢與全國幾個金融中心的聯(lián)系,完全被切斷。
第二,增發(fā)紙幣。為應付龐大的財政開支,武漢政府增發(fā)了一批紙幣。到了五月,在市面上的紙幣和債券達到七千五百九十五萬元之巨。③此外,還發(fā)行銅元票和“北伐勝有獎利券”。這種做法,雖能解燃眉之急,但卻后患無窮。這更給國內外反動派反動的口實。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首先“電令長江下游各地,禁止現(xiàn)金運往武漢,并禁止?jié)h票在該地行使?!雹芙又毖笳y(tǒng)治下的各省市也相繼禁止武漢政府發(fā)行的各種紙幣。一些奸商將大批紙幣在武漢購買土產設法運滬轉售現(xiàn)金。使已經多得不能再多的鈔票繼續(xù)增多,加劇通貨膨脹。
第三,恢復交通。武漢國民政府為恢復滬漢航運,不惜采取“戰(zhàn)略退卻”的外交政策,盡力勸說英日帝國主義輪船通航,英日帝國卻借機把運費抬高,是平常價格的43.4倍,而且都要現(xiàn)金。武漢與外地的交通并沒有解決,經濟聯(lián)系仍舊被中斷,反而經濟危機被進一步加劇。
第四,救濟失業(yè)?!八?三”事件后,武漢國民政府組織了以蘇兆征、陳公博、譚平山為首的失業(yè)工人救濟委員會,著手救濟因日商關閉企業(yè)而失業(yè)的工人。盡管想得周到,有些已開始實施,但多數(shù)根本無法施行。如:武漢國民政府原答應每日撥出的10萬救濟費,由于武漢國民政府長久存在的財政赤字問題,以致不得按期分發(fā),并未解決工人困苦。又如:令工商業(yè)者復業(yè),將不復業(yè)的招商承辦以及征收新的捐稅等,均由于交通堵塞匯兌不通經濟衰落,事實上也辦不到。
武漢國民政府的財政赤字長期得不到根本上的解決,由于國內外反動勢力的經濟封鎖,武漢國民政府的經濟危機又進一步加深,雖然武漢國民政府有進行過反經濟封鎖斗爭,但經濟危機還是沒有解決。時間越長,問題也越來越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繼而到了后期,政治危機也開始突顯。
武漢國民政府這個特殊形態(tài)的政權雖是國共合作政權,但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并沒有掌握主動權。當國內外反動派瘋狂地進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時,經濟出現(xiàn)種種困難和問題時,這個政權采取的經濟措施有多失當,收效無幾。他們無法把工農群眾引向到從經濟上建設北伐根據地,奠定革命勝利的經濟基礎上來。因而在經濟戰(zhàn)線上打了敗仗,使工商衰落,財政銳減,廣大群眾長期苦不堪言。經濟是政治的基礎,經濟上的盛衰是政權存亡的關鍵,武漢國民政府這個政權后期終因政權內部不可挽救的經濟危機而導致各階級、階層迅速分化,致使更多的人對它心懷不滿,也迫使汪精衛(wèi)逐漸右轉,以致于逐漸走向了反動。
綜上所述,武漢國民政府后期走向反動是遲早的事,因為這個政權的一開始就存在著財政危機,不但財政危機得不到解決,還導致了金融紊亂、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問題,到了后期自然是抵擋不住,必然導致國民政府走向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