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娟 合肥離子醫(yī)學中心 230088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脫貧攻堅行動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是社會上的貧富差距仍在不斷加大?;ヂ?lián)網的發(fā)展,使大眾足不出戶就可以瀏覽到世界各地發(fā)生的新鮮事,但是也產生了許多弊端,相關人員對互聯(lián)網的監(jiān)管不嚴,以及網民自身缺乏法律知識,導致網絡信息的真實程度參差不齊,受眾難以辨別真假。通過使用當今的各種媒介,我們可以了解到社會上時不時地就有食品安全問題、個人自身生命安全問題等發(fā)生。大眾長時間處于高壓狀態(tài),就會對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采取極端的處理方式。自二零一零年開始,我國各個省份時常發(fā)生校園學生被殺的慘案,利用臨床心理學知識對這些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進行研究,可以有助于社會相關人員制定預警機制,為學生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在其他領域也是如此。實踐證明,利用心理學知識對正處于應激狀態(tài)下的人的病態(tài)心理進行研究,幫助相關人員構建一整套完整的社會應激預警機制來保障社會各界人士的人身安全以及各個領域的健康有序發(fā)展,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與穩(wěn)定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身為應用性學科之一的臨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具有心理病態(tài)社會人,它追求長時間的研究,往往從正常人的心理出發(fā),研究病人的異常心理,幫助其恢復正常。臨床心理學往往直面社會各個階層存在的問題,通過對病人心理進行研究,結合社會上發(fā)生的熱點事件與熱點問題,來解釋人類的心理是如何被社會因素所影響的,以及社會因素是如何作用與人的心理的,人在這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下會做出何種反應。
對目前社會上所發(fā)生的應激事件進行深入分析可以得知,人為因素在眾多影響應激事件發(fā)生的因素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風險社會理論中就提到:古老社會所面臨的危機來自于大自然,而現(xiàn)代社會來自于社會人。自然界原本就處于一種平和狀態(tài),萬物生長以及彼此之間的競爭都符合發(fā)展規(guī)則,但是由于人的大規(guī)?;顒?,導致這種平衡被破壞。隨著社會發(fā)展進程的加快,人類在大自然生存規(guī)則的基礎之上,利用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結合先進的生產技術研發(fā)出智能機器人等多種具有現(xiàn)代科技感的設備,這些先進設備又使人類面臨著新的危機。
社會應激事件在發(fā)生之后會對參與者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為其下一次參與類似活動埋下伏筆。事實證明,參與者在參與社會應激事件之后,自身的心理會出現(xiàn)一些或大或小的障礙,這種障礙的大小因人而異。通過閱讀相關資料得知,那些經歷了汶川大地震的人中,有百分之十三出現(xiàn)了心理應激障礙。個體在出現(xiàn)心理應激障礙之后,多若得不到及時的專業(yè)的治療,將近百分之十五的人將會因患上抑郁癥而自殺。心理應激事件在發(fā)生之后,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對整個社會產生不良影響。
對心理不正常的人進行心理輔導,使其回歸正常的生活軌道是臨床心理學存在的意義之一。它的關注點十分的全面,它關注個體在受到心理創(chuàng)傷時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平時的生活狀況、行為表現(xiàn)、以及人際關系等。它重在綜合個體的多種因素對其進行評估,并以評估的結果為依據(jù),對其進行交友,幫助其走出自己的心理陰影,消滅心理應激障礙。因此,臨床心理學應該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并以此為基礎制定社會心理應激預警干預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將臨床心理學擺在一線位置。
植物在受到傷害時會產生特定的應激反應,如含羞草在受到外界觸摸時,就會把葉子收攏起來。那么作為高智商的人類,更是會在受到傷害時產生應激反應,這種反應可以表現(xiàn)在情緒、勝利、行為等各個方面。人在受到傷害時因產生應激反應而導致的病態(tài)心理是社會惡性事件發(fā)生的重要原因。行為主體雖然會在制造了社會惡性事件之后得到處罰,但是這種行為可以被規(guī)避。這是因為這些行為主體在做事之前缺乏動機,他們本意不壞,可以從心理學方面進行干預。運用臨床心理學知識來分析社會惡性應激事件的產生原因,可以將影響因素歸為以下三種:
第一種就是生物因素。該因素涵蓋遺傳和生理兩個方面。遺傳決定著自身生理系統(tǒng)功能的強弱,生理系統(tǒng)功能強的人往往比弱的人具有更好的抗擊打能力。假設某個人的心理功能和認知功能不強,當這個人能夠察覺到外界已經對其自身構成威脅時,往往為時已晚,在有限的時間內該個體就無法采取正確的措施來面對、處理問題,就會對自己全面否定,產生更為強烈的消息情緒,做出一些消極行為。對于人來說,大腦是信息的集散地,觸覺、嗅覺等感受到的信息都需要大腦進行識別、做出反應。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異導致彼此之間處理同一件事時會有不同的方法,得出不一樣的結果。心理受過創(chuàng)傷的人更容易出現(xiàn)行為偏失,如遭遇過重大車禍的人等。
第二種就是心理因素。認知、情緒、意志都屬于心理活動的范疇,恰當?shù)男袨槭侨叩耐昝澜Y合。眾所周知,認知是應激的前提,認知的重點內容就是如何看待問題,思想積極的人在看待問題時,會多往結果好的一方面思考。而消極的人在處理問題、化解威脅時,往往不能采取正確的做法。如果個體的情緒激昂,無法明辨是非,后者故意而為之,就可能會出現(xiàn)威脅社會安全的應激事件。一個人的人格是由認知、情緒、意志統(tǒng)一作用的結果。人格的形成往往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擁有什么樣的人格,便會擁有什么樣的人生。人格健全的人往往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與他人,能夠與他人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對生活富有熱情,能夠有效解決問題。人格不健全的人恰好相反,他們的抗擊打能力差,適應能力弱,容易把自己封閉起來,心理防御機制低下,在遇到問題時往往采取極端做法。
第三種就是社會因素。我們處在一個十分復雜的生活環(huán)境中。那些復雜且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更容易引發(fā)社會惡性應激事件。當前社會貧富差距大、就業(yè)壓力大、社會某些資源分配不均、個人情感問題、孩子的教育問題等都是當代人需要面對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會加重個體的心理負擔,產生抵抗情緒。
臨床心理學能夠立足于心理應激的特點和原因來制定因人而異的治療方案,它追求的是大眾的共同目標,當個體的目標與群體的目標發(fā)生背離時,通過對個體進行心理輔導來逐步使其走向大眾共同為實現(xiàn)目標而努力奮斗的征程。臨床心理學重在預防社會應激事件的發(fā)生。它關注的重點不僅僅是已經被個體或者群體意識到的應激問題,還有潛在的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潛在應激問題。作為一門社會學科,臨床心理學在自己的“崗位”上扮演著提高大眾心理健康水平、為公眾服務的角色。
國內外的心理學專家們都對臨床心理學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具有深度的研究,許多國家也建立了相應的預警機制,如美國的重大災難心理應激干預機制等。對其他國家的心理預警機制進行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應激預警機制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注重平衡的模式,二是注重認知的模式,三是注重心理轉變的模式。我國的心理學學者姜乾金提出的理論就強調要想使個體在生存環(huán)境中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就要調整與協(xié)調所有應激因素,并使其處于一種平衡狀態(tài)。本文主要認為,要運用臨床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在社會惡性應激事件發(fā)生之前對行為主體施加干預,則能避免這類事件的發(fā)生。相關單位要將工作重點放在研究社會惡性應激事件發(fā)生的原因上,發(fā)動并結合社會各界的力量,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統(tǒng)計、了解,有針對性地開展輔導活動,從而將苗頭扼殺在搖籃中,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
通過以上行文,我們可以得到社會應激預警防范機制的構建啟示,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完成構建活動:
首先就是幫助社會人士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二零一零年,藥家鑫事件發(fā)生之后震驚了整個社會,正在讀大三的藥家鑫瞬間成了輿論中心。當遭遇車禍后,藥家鑫不但沒有報警、喊救護車,反而反過來將受害者刺死。心理專家們對藥家鑫的行為進行分析,藥某可能是抱著一種“撞傷不如撞死”心態(tài)。該事件給社會大眾的啟示就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健全他們的人格,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擔當意識。社會發(fā)展的步伐正在不斷加快,各行各業(yè)之間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人在提升自己生存能力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學校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之外,家庭的力量也不容小覷,孩子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嚴于律己,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二是向大眾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專業(yè)人士需要幫助社會大眾改變這樣一種心理:有了心理疾病,就是一個神經病,就是一個不正常的人。相關部門可以在人員較為集中的廣場開展相關活動,積極引導大眾參與;在圖書館等地方設立展板等。孩子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重要對象,他們的心智尚未發(fā)展成熟,要多對其加以引導。不少學校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都開設了心理課,及時幫助學生排解消極情緒,幫助其掌握正確的心理健康知識。大眾心理健康知識儲備水平的提高,不僅僅對其自身有好處,還可以為其身邊的人帶來積極的影響,當其發(fā)現(xiàn)身邊的親戚或朋友可能具有心理問題時,就可以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來幫助其化解,這就為民眾提高抗壓能力、排遣不良情緒具有促進作用,進而規(guī)避一些不必要的風險。
三是完善心理援助方式方法。社會應激預警防范機制應該涵蓋社會各個層面。以上行文中提及的方法就是針對學校、城市居民而言的。我國農村地區(qū)人口眾多,因此相關政府部門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為農村地區(qū)設立專門的心理輔導中心,使這些農村人口能夠及時排解心中的不愉快。部分外出務工的流動人口,企業(yè)要定期了解他們的生活、家庭狀況,通過談心來化解他們所背負的壓力。除此之外,專業(yè)的心理工作者還可以借助網絡的力量,在互聯(lián)網上開設可以匿名的心理輔導中心,幫助其得到心理援助,進而降低惡性應激事件的發(fā)生率。
四是報社、自媒體、電視臺等對社會惡性應激事件減少報道力度?,F(xiàn)在,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為大眾獲取各種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但是這些信息在被上傳到網上之前,應該被專業(yè)人士審核,自媒體也應該對事件的影響力進行衡量。美國打響貿易戰(zhàn)之后,不可避免地對我國的經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現(xiàn)在這個特殊時期,倘若不加制止地大肆報道社會惡性應激事件,必將會引起社會紊亂。
社會惡性應激事件是由社會人的認知、行為、思想等因素控制的,社會應激預警機制的建立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歸根到底,還是要建設一個公平自由、處處祥和的社會環(huán)境,只要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遏制這類事件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