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妍 華北理工大學
翻譯多版本分析作為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中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翻譯多版本分析就要對同一作品進行評論,解釋,鑒賞,產生“催化劑”作用,推動翻譯活動向一個健康良好的方向發(fā)展。
《小王子》是法國作家圣·??颂K佩里所作的著名兒童文學短篇小說。它不僅是一部給孩子看的童話小說,同時也是哲理與思考的結晶,充滿對人生的感悟。本文主要對其中的兩個版本—周克希和樹才所譯版本進行簡要分析。
翻譯多版本分析是聯(lián)結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一條必不可少的紐帶(Newmark,2001)。紐馬克認為,全面的翻譯批評應當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分析原文。主要包括領會原文的寫作意圖,把握文體的類型,分析原文寫作的特點。
分析譯文。站在譯者的角度,分析判斷其采用此翻譯方法的原因及產生的閱讀效果。第三,原文和譯文進行比較。以分析語言形式為主,選取典型的文字進行對照分析。第四,評價譯文質量。分別從譯者和批評者的角度,分析譯文對原文和對讀者的準確性和感染性。第五,譯本在目的語文化中存在的價值。
紐馬克認為,作為翻譯多版本分析的核心內容,選取具有代表意義的部分,以語言形式為主進行詳細的比較分析。本文僅從詞匯,句子和風格三方面,對樹才先生和周克希先生的譯文進行對比分析,以下簡稱樹譯、周譯。
原文: “I order you to do so,” the king answered him, and majestically gathered in a fold of his ermine mantle.
樹譯:“我命令你坐下?!眹趸卮鹚L凜凜地扯起貂皮大衣的一角。
周譯:“我命令你坐下?!眹趸卮鹚f,莊重地挪了挪白鼬皮長袍的下擺。
分析:原文中出現(xiàn)了“ermine mantle”一詞,考慮到中國日常文化習俗,人們對衣食住行都有比較通俗的表述,在中國,我們稱一種由昂貴的動物毛皮制作出的衣服為貂皮大衣。周直接譯為“白鼬皮長袍”,而樹將之譯為了”貂皮大衣“,前者稍顯繁瑣難懂,后者與中國大眾廣泛使用的稱謂表達相契合,實現(xiàn)了文化背景的銜接,更容易被讀者所接受。
原文:On the fifth day — again, as always, it was thanks to the sheep — the secret of the little prince’s life was revealed to me.
樹譯:第五天,也是幸虧綿陽,我發(fā)現(xiàn)了小王子生命中的另一個秘密。
周譯:第五天,還是羊的事情,把小王子生活的秘密向我揭開了。
分析:在翻譯方式選取上,有的人使用直譯,有的人采取意譯。無論使用哪種翻譯方式,只要能做到忠實于原文,清晰地表達原意即可。例子中,周譯本的直譯比較明顯,尤其小句’the secret of。。?!淖g文中,保留主語為小王子的秘密,
原文:Yes, yes! It is the right day, but this is not the place.
樹:“是啦!是啦!日子是對的,但地點不是這里......”
周:“對!對!是今天,可不是這個地方......”
分析:樹在前言曾談到,其讀者受眾是兒童,語言簡單,簡明,簡潔。簡單本質的,簡單的東西翻譯起來比較難,因此細心琢磨句子和詞語(樹才,2017)。周在翻譯時,讀者不僅有兒童也有成人,因此譯文在保證簡單易懂時,用詞也需更正式。從例子中可以看出,樹譯本中用詞口語化較多,將“Yes,yes!”翻譯成“是啦!是啦!。而周的譯本就比較直白書面化,翻譯成“對!對!” 。樹譯本中,采用較多的語氣詞,如“啦,啊,呀”等等,使譯文更活潑有趣,受到兒童讀者的青睞。周譯本面向廣大的讀者,翻譯時直譯即可,
首先,從譯者和目標文本讀者角度而言,紐馬克認為:在交際翻譯中,目標文本所產生的效果應當力求接近原文本。就兩篇譯文來看,兩位譯者對于原文內容,譯文語言形式和目標文本讀者關系的處理都是得當?shù)摹?/p>
其次,《小王子》作為呼喚功能型文本,強調以讀者為中心,號召讀者按作者的意圖來行動、思考并作出自己的感受(徐磊,2013)。樹譯和周譯都能做到語言簡單易懂,調動讀者的興趣,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其中,樹譯文的目標文本讀者為兒童,語言更自然簡潔,富有童趣化。周譯文的讀者受眾為兒童和成人,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成人的孤獨和寂寞,值得深思。
《小王子》是一部兒童文學短篇小說,“小王子”是整部故事的中心人物,以兒童的視角在奇妙的旅程中尋找生命的“本真”。兩譯本都忠實地傳達了原文內容,達到“信”的標準,在此基礎上,確定讀者大眾,選取不同的翻譯方法,努力實現(xiàn)對《小王子》這一文學作品“達”和“雅”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