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歷史的脈搏,把握新聞敘事視角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每一天都能通過各類新聞媒體接觸到大量的信息?!抖绦侣剝善分羞x取了《別了,“不列顛尼亞”》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兩篇優(yōu)秀的新聞報道,通過別具一格的敘事視角,為我們再現(xiàn)真實的瞬間。
一、《別了,“不列顛尼亞”》
《別了,“不列顛尼亞”》報道了香港回歸這一歷史事件,作者巧妙捕捉香港主權(quán)回歸、末任港督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等一個個重大場面的一瞬間,并將一個個鏡頭組接起來,準確生動又色彩明快地再現(xiàn)了這些場景。
場景一:下午4時30分,在蒙蒙細雨中,面色凝重的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他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了港督府,“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了歷史的陳跡”。
場景二:下午6時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舉行象征英國管治結(jié)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查爾斯王子宣布:“英國國旗就要降下,中國國旗將飄揚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管治即將告終。”
場景三: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國國旗升起,至此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宣告終結(jié)。
場景四:0時40分,查爾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的甲板。在英國軍艦“漆咸”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wèi)下“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最后一段是補充說明文字,既是歷史背景的介紹,又通過一系列數(shù)字的對比,含蓄地對殖民主義進行了無情鞭撻,諷刺了殖民主義終究要失敗的命運,又抒發(fā)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內(nèi)的中國人民自信、自豪又不無辛酸的感情?!按笥⒌蹏鴱暮I蟻?,又從海上去”的結(jié)尾,深化了主題。
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報道跳出了傳統(tǒng)新聞“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窠臼,大膽地在反映客觀事實的基礎(chǔ)上,著力表現(xiàn)作為一名有使命感的記者的在場主觀印象,激情洋溢地抒發(fā)了對法西斯暴行的深惡痛絕,和對自由、解放、新生的無比珍惜之情。
作者先通過標題,用一個充滿懸念的否定句——“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劈頭就說“沒有什么新聞”,從受眾心理講,這種欲擒故縱之筆很吊讀者胃口。再看導語,作者先用對比手法突出如今陽光明媚、花香鳥語的布熱金卡曾經(jīng)是“人間地獄”,現(xiàn)在“也許是世間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再用一組排比句點出布熱金卡是一個世人矚目的地方。導語部分用詩般的語言渲染了一種莊嚴肅穆的情感氛圍,調(diào)動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文章主體大致按先整體概述后局部分說的順序展開。作者援引具體數(shù)據(jù)與個人回憶錄要點等確鑿事實證明這里曾經(jīng)是“殺人工廠”。再交代寫作動機,“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一句呼應標題,強調(diào)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難書,出于記者職業(yè)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對遇難者在天之靈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報道他所見到的一切。這就再次拉近了記者與受眾的心理距離。然后敘述參觀者的見聞感受,大體依照參觀地點的轉(zhuǎn)換,即“毒氣室→焚尸爐→死囚牢→女牢房→灰磚房→長廊→地下室”的順序,作者運用了多重視角,不僅寫了歷史遺跡(物)的特征,而且刻畫了參觀者的表情反應;不僅寫參觀者的觀感印象,也寫自己對參觀者反應的反應。盡管第一人稱“我”在文中并沒有出現(xiàn),但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為特殊參觀者的記者,他那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
文章最后,“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一句再次點題,“這里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在集中營大門附近,孩子們在追逐游戲”呼應首段,反復展現(xiàn)今天布熱金卡安謐、秀麗的風景,這是用樂景寄托對遇難者的哀悼,同時提醒人們“前事不忘,后世之師”,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與幸福。
在歷史的注視下前進
普利策說:“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并及時發(fā)出警報?!倍谛聲r代背景下,我們也應當有這樣的歷史使命感,如此,才能更好地審視我們的時代,把握好我們前進的方向。
一、銘記歷史,以史為鑒
其實,不論是《別了,“不列顛尼亞”》,還是《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兩篇報道都在敘述當下的過程引用了宏大的歷史背景。十九世紀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英國船堅炮利,中國戰(zhàn)敗。香港島在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中,割讓給英國。自此之后,香港的主權(quán)長期為英國人所掌握,這對于任何一個中國同胞而言都是心中的隱痛。而奧斯維辛是納粹德國在二戰(zhàn)期間建立的最大的集中營,是二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有400萬人在這里遭到了殺害,其殘忍讓人不忍卒睹。而這些不過是歷史中的冰山一角,歷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給人類的絕不只是斷壁殘垣和受傷的心靈,還有許多許多值得全人類去反思的東西。正因有了這些前車之鑒,我們才更需要考慮怎樣去回避戰(zhàn)爭與暴力,怎樣去守望和平,怎樣去開辟美好未來。
二、立足當下,心懷敬畏
當然,歷史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我們不能沉浸在過去,但這也并不意味著我們要選擇遺忘。對于納粹在二次大戰(zhàn)對猶太人的殺害,后世德國人向死難者表示真誠的懺悔和愧疚,并作出了補償。1970年12月7日,當時的德國總理勃蘭特到華沙訪問時,雙膝跪在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1985年,當時的德國總統(tǒng)魏茨澤克發(fā)表了著名講話:“德國應明確承認戰(zhàn)爭罪責”;1995年6月,德國總理柯爾到以色列時,也是雙膝跪在猶太人受難者紀念碑前……德國對于戰(zhàn)爭的懺悔贏得了世界的尊重,而同樣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至今仍不思悔改,否認“南京大屠殺”,否認“慰安婦”,否認“731部隊”,被世人鄙夷。然而在當下之中國,仍有港人追念殖民時期,聚眾造亂;仍有國人蔑視歷史,嘩眾取寵。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我們也應當對歷史心懷敬畏,只有養(yǎng)成正確的是非觀,才不會被同類的新聞誤導,偏離正確的方向。
世界在歷史的注視下前進,我們也是。在當下信息爆炸、萬物互通的時代,我們更應該擦亮歷史這面鏡子,這樣才不會被一些虛無的表象所欺騙,才能更好地擺正自己的位置。
1.下列詞語中黑體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
A.旗幟(zhì) ? 掩映(yìng) ? 拓展(tuó) ? 世人矚目(zhǔ)
B.囚徒(qiū) ? ?凝重(zhòng) ?沼澤(zhǎo) ? 婆娑起舞(suō)
C.禱告(dǎo) ?雛菊(chú) ? ?停泊(bó) ? ?冉冉升起(rǎn)
D.陳跡(jì) ? ?接載(zǎi) ? ? 噩夢(è) ? ?交接儀式(yì)
2.下面否定句的感情色彩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
B.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干什么使的。
C.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做禱告的地方。
D.解說員快步從這里走開,因為這里沒有什么值得看的。
3.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個半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nèi)的許多港督曾對其進行過大規(guī)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
(1)如何理解選段中畫橫線的句子?
(2)在這則新聞稿中,為什么要插入一段關(guān)于港督府的敘述?請談談你的理解。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