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玲 徐肖倩 朱 浩 宋 陽
【提 要】 目的 分析2014-2017年烏海市居民傷害死亡的流行特征和疾病負擔,為制定針對性的傷害預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據(jù)。方法 采用死亡率、構(gòu)成比、早死指數(shù)、潛在壽命損失年(PYLL)、潛在工作損失年(WPYLL)、平均潛在工作損失年(AWPYLL)等指標對傷害死亡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結(jié)果 2014-2017年烏海市居民傷害死亡率為40.89/10萬,標化死亡率為35.73/10萬,男性標化死亡率(52.39/10萬)高于女性 (17.76/10萬)。傷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依次是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意外中毒、溺水和自殺。0~14 歲年齡組人群傷害的主要死因是溺水,15~64歲人群則是交通傷害,65 歲及以上人群則以交通事故和意外跌落為主,其次為自殺。溺水和交通事故的早死指數(shù)位居最高,男性高于女性。因交通事故和溺水導致的 PYLL分別為12787人年和1891人年,男性均明顯高于女性。結(jié)論 傷害死亡是烏海市居民主要死因之一,應根據(jù)傷害的主要類型,制定人群干預策略和措施,有效降低傷害的發(fā)生。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傷害的發(fā)生率越來越高。據(jù)統(tǒng)計,我國每年因意外傷害死亡人數(shù)約70~80萬[1],因交通傷害造成的死亡已經(jīng)上升為繼腦卒中和缺血性心臟病之后的第三位死因[2],已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和健康。因其具有高發(fā)生率、高致殘率及較高的潛在減壽損失率,已成為目前我國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中的重點。傷害的發(fā)生不僅加大了醫(yī)療資源的消耗量,同時也造成潛在社會生產(chǎn)力的損失,給國家、社會、家庭及個人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負擔。因此,了解傷害發(fā)生的流行特征,針對性地制定預防策略和措施極其重要。烏海市死因監(jiān)測工作自2014年開始,本文收集了監(jiān)測以來2014-2017年居民傷害死亡數(shù)據(jù),對其死亡狀況和對預期壽命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為下一步能夠采取有效預防傷害的措施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
1.資料來源
死亡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tǒng)的死因登記報告系統(tǒng)。由烏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科工作人員審核,死因監(jiān)測工作人員錄入。死因監(jiān)測系統(tǒng)采用ICD-10對根本死因進行分類編碼,其中編碼為V01~Y98的死亡為傷害死亡。
2.主要指標
(1)潛在壽命損失年(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計算方法:
PYLL=∑(ai×di),i為年齡組中值,ai為剩余年齡,ai=e-(i+0.5),di為某年齡組死亡人數(shù),e為預期壽命(歲),本文為70歲。
(2)平均減壽年數(shù)(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計算方法:
AYLL=PYLL/di(等于疾病導致的PYLL除以死于該疾病的人數(shù))。
(3)潛在工作損失年(working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WYPLL):WPYLL=[u-(i+0.5)]×di,u為工作上限年齡(設(shè)定工作上限年齡為65歲,開始工作年齡為20歲,20歲及以下死亡者的WPYLL都是每人45年,≥65歲死亡人群的潛在工作損失年數(shù)為0)[3]。
(4)平均潛在工作損失年:AWPYLL=WPYLL/D,式中D為死亡人口總數(shù)。
(5)早死指數(shù):早死指數(shù)=疾病導致的PYLL/死于該疾病的人數(shù)[4]。
3.質(zhì)量控制
居民死亡資料由各醫(yī)療機構(gòu)按常住地址出具死亡證明,并進行網(wǎng)絡(luò)直報,由各級公安、民政、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對轄區(qū)內(nèi)死亡個案進行核對,最終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審核,以保證居民死亡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
4.統(tǒng)計分析
數(shù)據(jù)采用Excel 2010軟件進行錄入,并對數(shù)據(jù)庫進行邏輯檢查,利用Excel 2010及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標化死亡率趨勢檢驗采用線性趨勢卡方檢驗。以2000年普查的中國人口年齡構(gòu)成作為標準人口。檢驗水準α=0.05。
1.全死因死亡和傷害死亡概況
2014-2017年烏海市居民累計總?cè)丝跒?213068人,男性1157924人,女性1055144人,四年間共報告死亡人數(shù)10919人,粗死亡率為493.39/10萬,標化死亡率為408.97/10萬,其中男性全死因累計死亡6977,死亡率為602.54/10萬,標化死亡率為491.79/10萬;女性全死因累計死亡3942人,死亡率為373.60/10萬,標化死亡率為316.27/10萬。自2015年后,全死因標化死亡率連續(xù)兩年呈下降趨勢(χ2=8.322,P=0.004)。四年間烏海市居民傷害死亡累計905人,占全死因的8.29%,死亡率為40.89/10萬,標化死亡率為35.73/10萬,男性居民傷害累計死亡703人,死亡率為60.71/10萬,標化死亡率為52.39/10萬,女性居民傷害累計死亡202人,死亡率為19.14/10萬,標化死亡率為17.76/10萬,傷害標化死亡率無年度下降趨勢(χ2=1.593,P=0.207) 。
表1 2014-2017年烏海市居民全死因及傷害死亡率(1/10萬)
2.傷害死因順位及變化趨勢
四年間在傷害死因順位中,位居前兩位的是交通事故和意外跌落,交通事故死亡占傷害死亡比例最高,為54.36%,二者標化死亡率分別為18.81/10萬和4.00/10萬;2014年溺水位居傷害死因第三位,2015-2017年順位第三的是意外中毒,其次是溺水和自殺,各傷害類型年度變化趨勢檢驗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2、表3。
表2 2014-2017年不同年份烏海市居民不同傷害類型構(gòu)成及順位
表3 2014-2017年烏海市居民傷害死因前五位的死亡率(1/10萬)和變化趨勢
3.不同年齡和性別傷害死亡情況
從總體來看,高年齡段(≥65歲)傷害死亡率最高(84.13/10萬),其中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死亡率居各年齡段之首。在0~14歲兒童中傷害死因主要為交通事故、溺水、意外跌落、窒息和中毒,其中交通事故和溺水死亡率最高;在15~34歲年齡組中排在前五位的是交通事故、溺水、中毒、跌落和自殺,其中溺水死亡率是各年齡段最高的;在35~64歲年齡組的主要傷害死因為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意外中毒、自殺和意外窒息,其中自殺死亡率為各年齡段中最高;在≥65歲老年組,傷害死因主要為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意外中毒、自殺和意外窒息,詳見表4。
4.不同性別傷害死因構(gòu)成情況
男性和女性在傷害類型構(gòu)成中前五位是一致的,分別是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意外中毒、溺水、自殺,分別占總傷害的82.2%和88.1%,其中交通事故占比均在50%以上;男性各傷害類型死亡率均顯著高于女性(P<0.01),但性別間各傷害類型分布是一致的(χ2=13.958,P=0.124),詳見表5。
表4 2014-2017年烏海市居民不同年齡傷害死亡率(1/10萬)及死因構(gòu)成比(%)
表5 2014-2017年烏海市居民不同性別傷害死亡率(1/10萬)及死因構(gòu)成比(%)
5.傷害壽命損失分析
2014-2017年烏海市居民全死因?qū)е碌臐撛跍p壽年數(shù)(PYLL)為87575人年,傷害導致PYLL為23104人年,占全死因PYLL損失的26.38。2014-2017年烏海市居民全死因WPYLL為62343人年,由傷害導致的WPYLL為18854人年,占全死因WPYLL的30.24%。從年度上看,2015年各壽命損失指標最高,之后的兩年連續(xù)下降。
從傷害PYLL損失的類型分布看,交通事故居首位,占傷害PYLL損失的55.35%,其次是溺水,占傷害PYLL損失的8.18%。從傷害PYLL損失的類型看,男性居民因主要傷害類型導致的PYLL均比女性高;交通事故為首位傷害死因,其中,男性交通事故造成的PYLL損失是女性的3.34倍;位居第二位的男性為意外跌落,女性為溺水。
在傷害導致的早死指數(shù)中,溺水導致的早死指數(shù)最高,男性為28.34,女性為36.17;其次位居第二位的男性為意外中毒,女性為交通事故;第三位為男性意外跌落,女性意外中毒,詳見表6、表7。
表6 2014-2017年烏海市居民因傷害所致壽命損失情況
表7 2014-2017年烏海市居民分性別主要傷害類型所致的減壽年數(shù)及早死指數(shù)
烏海市2014-2017年傷害死亡位居總死亡的第四位,占總死因的8.29%,說明傷害死亡已經(jīng)成為烏海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2014-2017年傷害死亡率為40.89/10萬,標化死亡率為35.73/10萬,低于山東省[4]和西安市[5]所報道的死亡率。傷害死亡率前5位死因為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意外中毒、溺水和自殺,這與當前我國傷害死因以交通事故、自殺、淹溺、意外中毒和意外墜落為主有所不同,與長沙[6]、合肥[7]等城市也有一定的差異,可見分析烏海市居民傷害死亡的特點,對于制訂針對性強的預防傷害干預措施有重要意義。
在各類型傷害死因中,傷害標化死亡率男性(52.39/10萬)高于女性(17.76/10萬),男女死亡人數(shù)的比例為3.48:1,說明傷害的發(fā)生存在性別差異,提示傷害對男性的健康和壽命的影響較大,與相關(guān)報道一致[8-9],這一結(jié)果可能與男性承擔的社會分工有關(guān),男性較女性從事更為繁重、危險的工種,致使傷害發(fā)生的機會較多,所以應加強男性傷害的預防和控制,減少男性壽命損失和降低社會勞動力的損失。
交通事故所致死亡居傷害死因之首,占總死亡數(shù)54.4%,標化死亡率為18.81/10萬,高于2008年全國交通事故死亡率(5.56/10萬)[10],說明交通事故已成為嚴重威脅烏海市居民健康和生命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交通事故的發(fā)生是人、車、路以及交通法律法規(guī)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2016和2017年交通事故死亡率較2015年下降,一方面可能與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改有關(guān);另一方面,烏海市自2016年開始加大了道路交通安全的監(jiān)管,很大程度地控制了酒后及其他違法違規(guī)駕駛所致道路交通事故的發(fā)生。
從各年齡段來看,溺水是0~14歲組兒童傷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占該年齡段傷害死亡人數(shù)的22.58%,這一結(jié)果一方面與烏海市內(nèi)的水域(多條黃河支流穿市)較多有關(guān),另一方面與該年齡段兒童、青少年喜歡玩水并缺乏安全意識有關(guān),同時亦與家長對其監(jiān)管不嚴和平時缺乏安全教育有關(guān)。因此,一方面需要相關(guān)部門進一步提升水域安全防范措施,另一方面需要社會和家長加強對兒童的安全性教育和監(jiān)管。34~64歲年齡段人群自殺死亡率最高,標化死亡率自2014年開始至2016年逐年上升,2017年稍有下降,一方面該年齡段人群是社會主體,承受著來自于社會各方面的精神或生活壓力,致使自殺的死亡率較高。意外跌落是65歲以上的老年居民的第二傷害死因,占該年齡組傷害死亡的25.66%,提示家庭和社會應關(guān)注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改善居住環(huán)境(防滑地面等),加強建筑物的安全等。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自殺為傷害的第三類死因,這是因為老年人群遭受各種各樣心理應激事件的機會增加,比如喪偶、家庭矛盾、受傷、患病、抑郁、經(jīng)濟困難等。再加上老年人體質(zhì)較弱,對疾病的耐受能力降低,長期處于喪失“健康”的狀態(tài),往往成為自殺行為發(fā)生的重要原因。社會和家庭應多關(guān)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11]。
本研究顯示,2015年潛在減壽年數(shù)PYLL為四年間最高,為6675人年,之后連續(xù)兩年下降。2014-2017年間平均減壽年數(shù)AYLL、早死指數(shù)、平均潛在工作損失年AWPYLL呈逐年下降趨勢,這可能與傷害人口中老年人比例增多有關(guān)。從早死指數(shù)上看,男性壽命損失以溺水、意外中毒、交通事故、意外跌落為主,女性則以溺水、交通事故、意外中毒、自殺為主。因溺水多發(fā)生在更為年輕的人群中,所以早死指數(shù)排名有所提前,說明在防止居民過早死亡中,應更加關(guān)注溺水的發(fā)生。按PYLLR排名,前4位傷害類別為交通事故、溺水、意外跌落與意外中毒,這與全國報道[12]有所不同,這四種傷害是烏海市重點防控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