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崗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中國書法隨著漢字的萌芽、產(chǎn)生、發(fā)展、成熟而逐漸演進,并隨漢字字體的變化而分篆、隸、真、行、草書,即便同一字體又因書家個人藝術風格的不同而千姿百態(tài)??梢哉f自古至今,找不出風格完全相同的兩件作品。因為每個書法家的才情稟賦、學識修養(yǎng)、藝術追求不盡一致,使作品呈現(xiàn)出多樣性,從而在書法創(chuàng)作過程中得以充分展露其心性。書法還因筆墨和書寫方式的差異而姿態(tài)橫生,格調迥異。書為心畫,書法創(chuàng)作中,運筆的輕重緩急,墨色的濃淡潤燥,紙張的吸水厚薄,都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
在電腦日益侵占我們的視野,鍵盤錄入代替我們手寫稿本的今天,能親手執(zhí)筆,寫畫幾個墨字的人越來越少;能搖動筆管,用最傳統(tǒng)的方法揮就毛筆書法的,更是鳳毛麟角。書法靈動飛舞的線條、黑白交織的玄妙世界,令廣大書法愛好者為之傾倒、為之癡迷。我們身邊,就有這樣一位癡迷的書家,他把竹管毛頭耍弄得嫻熟自如,以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就是朱從凱先生。
朱從凱先生的書法作品,倍受同仁關注。其作品所書寫的內容多取材于古今名言警句,閃現(xiàn)著他深厚的學養(yǎng),曼妙的儒者氣度令人肅然起敬。書法承載著文化,尤其是中國藝術的精髓,它與儒釋道、文史哲、金石考據(jù)、繪畫建筑,甚至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中國書法堪稱國粹,是文化與藝術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許多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審美觀念都是在長期對漢字的認知和書寫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朱從凱也不例外,《滕王閣序》《陋室銘》、陶潛的詩、東坡的詞以及儒家的經(jīng)典、佛家的心經(jīng)都為他的書寫提供了豐富的文本素材。而在書體上,他的作品涉及楷書、行書、隸書、篆書、草書等字體,令人大飽眼福。
朱從凱書法作品整體上的特點是,既謹守嚴密的法度,顯現(xiàn)端莊秀美之態(tài),又運筆多變,點畫之間就讓穿插妙趣天成,撇豎每每有夸張伸展,搖曳灑脫,英姿勃勃,形成自己獨特的書風,蒙起落款,圈內人一眼便知是從凱的作品。就單字而言,結體略為左傾,似有傾倒之險,連綴成篇,卻有了一種磅礴的氣勢和動感,紙面好像不夠寄存其勢而欲立起飛奔,令人驚呼毫端舞蹈之妙。另外,他的結字內緊外松,重心較高,勁健挺拔,有亭亭玉立之姿,這與他早年臨習歐陽詢有淵源,深受其結體影響。及長,他廣涉諸體,學顏柳,臨《書譜》及《石門頌》,近十余年潛心臨習黃庭堅草書,喜其峭拔勁利,臨書、創(chuàng)作每有新意。小楷取法鐘繇、王羲之。篆書得益于《散氏盤》《毛公鼎》。
從凱先生的作品,在形式上變化多端,有條幅、中堂、對聯(lián)、橫批、扇面、條屏等。其篆書古樸蒼勁、意蘊幽深;隸書氣勢開張,莊重典雅;草書長槍大戟,氣貫長虹;行書風流瀟灑,姿態(tài)橫生;楷書用筆精到,溫潤嫻雅。其作品琳瑯滿目,風格各異,美不勝收。篆書“有關國家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和“有險必夷鐵警開道;無攻不克正義坤身”,結字規(guī)整中富有變化,長畫澀進快出,給篆體書法注入了靈氣。中堂篆書“虢季子白盤”墨色濃淡相宜,線條富有動勢??瑫R片《般若波羅密經(jīng)》法度謹嚴,心性平和,觀之有入禪入定之感。小爨體“詩堪入畫方稱妙;官到能貧乃是清”,端莊古拙,憨態(tài)可掬。四字橫幅“曠達無畏”盡得小爨書體方直勁健神韻。慶祝建國60周年文藝精品展的獲獎作品《春滿彩云南》,紅底黑字“惠民興邦,其業(yè)永昌”,以爨體書法寫就,字體端莊,收放自如,有魏晉的散漫飄逸意趣,也有唐宋的謹嚴法度之美。扇面“神與物游”“禪心以月”,以及“仁者壽”“隨緣”等小幅作品情趣盎然,耐人尋味。
“轉益多師是吾師”,從這些作品中可窺見朱從凱深厚的書法底蘊、美學素養(yǎng)和藝術主張。他的大幅條屏書法作品在章法上更為考究。王勃《騰王閣序》的行草條屏,運筆多變,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大觀樓長聯(lián)在他的筆下呈現(xiàn)出別樣風情,左右聯(lián)句筆走龍蛇,長短合度,錯落參差,虛實得宜,氣脈貫暢。柳永《雨霖鈴》一詞在書家筆下,深得“楊柳岸曉風殘月”之妙。他筆下的蘇東坡《明月幾時有》如酒酣才子迷離四顧,陶淵明的《歸去來辭》用線條呈現(xiàn)出了恬淡自然的神態(tài)。禪宗六祖慧能禪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偃臥欹側,緩急有度。錄徐霞客聯(lián)句“春隨香草千年艷,人與梅花一樣清”以草書寫成中堂格式,渾然一體,賞心悅目。
紙面上呈現(xiàn)的是他當下的文字情趣,而深蘊的是數(shù)十年的紙外工夫。在他的作品中能洞悉他的人生品格、修為和信仰。這些作品,是他近些年創(chuàng)作的精品,是一次集中的成果展示,隨后還將結集出版,可喜可賀。
第一次見到朱從凱先生,是幾年前搞“文化三下鄉(xiāng)”的時候,他弓著腰認真地為農(nóng)民寫春聯(lián),一寫就是一個下午。朱從凱為人謙和,給人的印象總是平和而從容,談話慢條斯理,極具文化韻味。無論自己在書法界擁有多少頭銜和美譽,總是顯得謙遜而內斂。在書法藝術界,他入道較早,算是年輕的資深藝術家。1967年出生的人,略顯少年老成。字如其人,字品和人品相近,可見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往往能反映作者的學識、性格、氣質和修養(yǎng)等。1991年僅僅20多歲的嫩頭青就主筆編撰了《三筆書法同步訓練教程》,與他人合編《書寫訓練》《書寫訓練基礎》《書法、篆刻、裝裱知識》等全國中等師范學校書法通用教材。這些成績的取得與他的家學和生活經(jīng)歷有關。
一個師宗農(nóng)村普通的農(nóng)家子弟,自小跟其他同伴一樣愛玩愛跳,也做過逃學、掏鳥窩、捉青蛙的事。讀過私塾、執(zhí)教一生的父親是他的發(fā)蒙老師,在父親的嚴格指導下,從六七歲就臨習歐陽詢的《九成宮》,把鄉(xiāng)下孩子爬高上低、撈魚摸蝦的時間用在了練習書法上。在父親和《九成宮》的引領下,朱從凱開始走近書法,學習書法。
少年時代,父親過早辭世,生活的重擔過早地壓在他弱小的肩頭。1982年,他就讀曲靖師范學校得到了何世峽、韓忠太、唐浩、楊武等先生指導,打下了較為扎實的書法基本功。以優(yōu)異的成績留校工作后,他又有幸聆聽和觀摩了啟功、歐陽中石、沈鵬等先生的講座和演示。后來又與同仁合編了多部全國中師用書法教材,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學術品格,另一方面為自己提供了對外交流的機會,開拓了視野,這無疑促成了他職業(yè)化的書法道路。
他是一個固守傳統(tǒng)的書法家,把臨習精研先賢大家汲取營養(yǎng)奠厚底子作為終身追求。“學習中國書法,臨摹為第一要務??墒浅艘酝庖惨獙W會轉益多師。書法史上名家燦若群星,學書者當先精一體,后而廣收博采。一方面,篆隸真行草書技法各異,可相互補充,所謂篆隸不分家,行書用楷法。”這是朱從凱學習書法的體會,他學書二十余年,家藏古今名家名帖數(shù)百種可供案頭研習,他深信,對傳統(tǒng)研習越廣、越深入,書法的格調越高,越耐人尋味。他還藏有古今理論典籍若干,經(jīng)常翻閱研習古今書家風格之變化,從中感悟其境界之高低、創(chuàng)作之得失。
曲靖是聞名天下的“二爨”發(fā)源地,在書法史上留下了閃耀的印記。作為曲靖本土書法家,擔任曲靖市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的朱從凱先生,也把臨習研究、傳承光大爨體書藝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二爨”國寶,常年吸引著國內外知名的學者、書家到曲靖研究交流書藝,這也使朱從凱獲益匪淺。近幾年他又迷上了現(xiàn)代刻字藝術,以學者的嚴謹修正藝術的蕪雜而歸于正統(tǒng),拓展了書法藝術新領域并取得不俗成績,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刻字藝術展。
他的墨寶成了文化圈中的奢侈品,不少士紳為附庸風雅,爭相搜求他的作品。這樣一位有才氣的年輕書法家,除了組織開展本市內頻繁的書法活動與對外交流活動,還能堅持不懈創(chuàng)作,實在令人欽佩。不過,也希望他用更多的時間沉潛到書法藝術的內核,讓神奇的點畫線條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拓展出更廣的天地,使曾經(jīng)輝煌過的筆墨工夫重新綻放異彩,而不要被繁瑣的雜務所累,消磨了藝術的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