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勇
《應用寫作》是一門基礎課程,教學目標主要分為兩方面,一則講解應用文寫作知識,二則訓練學生寫作應用文的能力,是一門集實用性、綜合性于一體的應用學科。目前,諸多高職院校都將該學科的教學提上日程,這一行為既有利于鞏固和進一步深化學生應用寫作知識和能力,更有助于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對相關的應用寫作能力進行延伸與開拓。
此先,在歷史和現(xiàn)實等原因的作用下,《應用寫作》教學工作在開展時遇到許多困難,難以將十足的作用發(fā)揮出來,對培養(yǎng)學生知識學習造成了些許影響,對培育學生綜合職業(yè)能力也顯得后勁不足。審美教育也被稱為美育,是指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以及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之明辨是非的能力、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美育的本質屬性是情感性,融合審美與教育為一體。在實際的《應用寫作》教學過程中,根據應用寫作專業(yè)的特殊特征施以針對性教學,將審美教育的一點一滴都滲入進去,超越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寫作技能的運用,將其內化于心,當做一個培養(yǎng)道德情操、陶冶審美情趣的過程,最終將莘莘學子引導到正確面對人生、正確面對工作、正確對待他人的道路上,加強《應用寫作》課程的人文特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發(fā)展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
高職應用寫作課程的教學目標不能僅僅滿足于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應用文體寫作方式與話術,更要將側重點延伸到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上,如此方可學得靈活,在生活、學習、工作中自由地運用。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將文學因素滲透于其中,讓學生掌握專業(yè)知識能力的同時,體驗到寫作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與情懷。因此,高職應用寫作教學需要做到文質兼?zhèn)?、中和有道?/p>
舉例而言,當向學生講解寫作演講稿、競選詞以及賀詞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李斯的《諫逐客書》、諸葛亮的《出師表》以及近代革命志士林覺民的《與妻書》當作范例,更加真實可感地讓學生體驗到古代文化之美,演講之趣,情志之真。其實應用文的寫作不僅僅是一種日常交流的工具,還是傳承優(yōu)秀文明文化的載體,如若讓學生懂得了這一道理,教育的最大目的就達到了。
高職應用寫作課堂需要以文化為體,從而真正達到文質兼?zhèn)?,文辭兼美,促使人文精神的內化與升華。諸多教師認為應用寫作的格式較為固定,無法在講授過程中彰顯生動性與靈活性,其實不然,應用寫作也屬于創(chuàng)作型寫作,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造空間,對于高職應用寫作教學來說,“可傳者規(guī)矩方圓,不可授者心營意造”。教師需以文化為體,借古說今,將寫作教學的深度與廣度擴展延伸。
舉例而言,當我們講解撰寫中秋節(jié)演講稿的方式時,可以以白居易一首佳作《暮江吟》來做引語,“可憐九月初三夜,陸似珍珠月似勾”。不過在這里需要著重注意的是,每堂課有每堂課的具體要求,還必須以實際為出發(fā)點,不能生搬硬套,要力求準確科學,否則將會詞不達意,作繭自縛。
雖然應用文在一定程度上因為文體的限制,需要考慮行文的思維邏輯性,但它絕不會阻礙文章內容深層次、廣泛性的延伸。對于高職應用寫作教學而言,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亦是題中之義。認為應用寫作的模式限制布局的靈活性的觀念是有失偏頗的,作者如果能在應用文書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博古通今,引經據典,那么其語言的張力、文本的內涵將會與眾不同。
高職教師在開展應用寫作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在應用文書實用性需求的基礎之上,將目光聚焦于課程本身的美學價值以及文化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滲入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結合自身文學素養(yǎng)與實踐技能的能力,豐富學生對應用寫作的認知,使其升華至具備人文內涵的文學、文化認知高度,這將是改革高職應用寫作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