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格爾
江油,因為有了李白,所以被世人稱為李白故里。
江油是不屑于與誰搶爭 “李白故里”的。至今安放在江油李白紀念館里的兩塊宋碑,就足以說明“李白故里”究竟在哪里。
作于公元994年的 《唐李先生彰明縣舊宅碑并序》碑、作于公元1068年的《敕賜中和大明寺住持記》碑 ,兩塊宋碑分別載有“先生舊宅在青蓮鄉(xiāng),后往縣北戴天山讀書……”“翰林學(xué)士李白,字太白,少為當(dāng)縣小吏,后止此山……”等文字,是李白出生于江油的鐵證。
唐代李陽冰的 《草堂集序》,作于唐肅宗寶應(yīng)元年(公元762年),即李白去世之年。這本書是李陽冰受李白囑托而編輯的,書中有關(guān)李白身世之處,皆為根據(jù)李白的自述而成。李陽冰寫道:“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嵩九世孫,蟬聯(lián)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然自窮蟬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嘆焉。神龍之始,逃歸于蜀,復(fù)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边@里不僅點名了李白的出生地,還寫下了李白名字的由來。
范傳正是地方長官,與李白的兩個孫女有過交往,當(dāng)時兩個孫女已經(jīng)嫁給了農(nóng)夫為妻,為此,范傳正還勸她們改嫁士大夫呢。李白去世五十五年后的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他寫了《唐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李公新墓碑》,這是了解李白籍貫生平的權(quán)威文獻。碑中寫道:“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牒。公之孫女搜于箱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dāng)?shù)行,紙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自國朝以來,漏于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臥云林,不求祿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復(fù)姓,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名之與字,咸取所象?!边@里不僅寫明了李白的“隴西成紀人”,是“其先”人所居,而且明確指出李白的出生地是蜀之 “廣漢”。當(dāng)時的“廣漢”下轄昌隆縣,就是后來與江油縣合并的彰明縣,李白出生地青蓮就是廣漢昌隆縣的轄區(qū)。
李白生前好友魏顥,在受李白之托編定其文集后寫的 《李翰林集序》中說:“蜀之人無聞則已,聞則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揚雄,降有陳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白本隴西,乃放形,因家于綿。身既生蜀,則江山英秀。”
唐朝有一位叫劉全白的詩人,很小的時候就會寫詩,李白因此而認識他。李白去世后,劉全白出任安徽省池州刺史,途徑當(dāng)涂龍山時,前往李白墓進行了憑吊,并寫了《唐故翰林學(xué)士李君碣記》,內(nèi)有“君名白,廣漢人。性倜儻,好縱橫術(shù)。善賦詩,才調(diào)逸邁,往往興會屬詞,恐古人之善詩者亦不逮,尤工古歌。少任俠,不事產(chǎn)業(yè),名聞京師”的記述。
由此可見,無論是李白的親友,或是稍后的學(xué)者,都明確記述李白是生在江油的蜀人。而上述碑文及文集所載的“神功”年號,應(yīng)該是“神龍”年號的筆誤,期間,早有裴斐等學(xué)者推理證明。
開元十三年,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開始了他廣泛的漫游寫詩生涯。從公元701年出生,到公元725年出川,李白一共在他的故里江油生活了25年。其間,留下了很多遺址遺跡遺蹤,如李白老宅隴西院、青蓮李姓族人祠堂太白祠、李白衣冠墓、李白胞妹李月圓的粉竹樓、李白淘筆的洗墨池、磨針溪、李白母親常去洗衣的蠻婆渡、太白洞、李白小道、普照寺、大小匡山等等。除此之外,江油作為李白的故里,還流傳著很多關(guān)于李白的傳說故事,如詠石牛、紅巖夜雨、鐵杵磨成針、觀山火續(xù)句、《題江油尉廳》、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等等。
李白是江油人,江油是李白故里,乃不爭的事實。
作為李白的同鄉(xiāng),我的老家在月愛寺,距離李白故居青蓮,大概有15公里的路程。我家門前的三岔河在一個名叫合江村的地方匯入了涪江,涪江再流淌一個小時就到了李白老家隴西院。隴西院在一個小山包的腳下,山雖不高,卻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天寶山。我不知道這個山名的由來,查了很多資料,也都模糊含混。“百度”一下過后,我發(fā)現(xiàn),在中國有很多座名稱為“天寶山”的山,黑龍江有,吉林有,福建有,山東有,湖北亦有,四川會理有,等等。我想,除了百度列舉的外,肯定還有很多很多。吉林和四川會理的天寶山,以產(chǎn)鉛鋅礦而得名;黑龍江的以盛產(chǎn)“七兩為參、八兩為寶”的大棒槌人參而得名;湖北的以山中素多中藥材而被李世民賜名;福建漳州的天寶山因 “有珠夜飛入九龍江為漁者所得,以貢於朝”,故名。而江油的這座天寶山呢,史料記載甚少。對此,我倒有興趣去“探幽”一番。
公元742年,是唐玄宗李隆基將年號由開元改為天寶的第一年,即天寶元年。這一年,41歲的李白經(jīng)由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舉薦而被唐玄宗賞識,成為唐始設(shè)立的翰林院的待詔供奉。李白的待詔供奉身份雖然無甚實權(quán),但對于他地處盛唐偏遠蜀地的家鄉(xiāng)人來說,卻是值得逢人就擺的大事件。況且還有“天寶中,皇祖下詔,征就金馬,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diào)羹以飯之”(唐李陽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這樣的禮遇,以及“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這樣的傳說。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歷史上的中國,偏僻鄉(xiāng)野之地,大抵沒有具體的名稱,有的話,也不過是些康家灣、四方扁、一碗水、三叉河等諸如此類的俗家俚語。不唯如此,就是人,也有很多既無姓氏也無名字的,不過就是喚作狗娃子、豬娃子、張三、李四、幺女子而已。
青蓮的天寶山,不高不陡,四周也沒有連綿不絕的群山簇擁,就是緊挨著它的另一個土包,也僅被當(dāng)?shù)厝藛咀魈一ㄉ?。桃花山,好理解,一定是此地廣植桃樹的緣故。但天寶山,一無礦藏,二無達官顯貴居住于此,這樣的名字委實令人費解。天寶山西南腳下,就是李白出生的院子。史料記載,后人為紀念李白,遂將此處命名為“隴西院”?!艘蚶畎住捌湎入]西成紀人”也。由此推斷,天寶山名稱的由來,是否也與此相關(guān)呢——那就是鄉(xiāng)人因夸耀李白于天寶元年被唐明皇李隆基詔為翰林院的待詔供奉而將本來寂寂無名的此山喚作“天寶山”了呢?
天寶山東邊不遠處即是從松潘高原之最高峰雪寶頂而來的涪江。涪江在江油沖刷出一大片平原——江彰平原,從離此約30公里外的上游武都,到下游三四公里的九嶺,方圓700多平方公里,素有四川第二大平原之稱。著名的中壩附子和中壩醬油就產(chǎn)自這塊肥美的土地。
歷史上的江油曾分治兩縣,包括江油和彰明。
江油建制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于今境內(nèi)雁門壩設(shè)置德陽縣,晉武帝泰始年間 (公元265-274年)自白沙戍(今湖南省湘陰縣北)移置漢昌縣(即后來的彰明縣)于今青蓮鎮(zhèn)。西晉懷帝永嘉年間 (公元307-313年)于今境內(nèi)小溪壩鎮(zhèn)僑置北陰平郡和陰平縣。東晉安帝隆安年間(公元397-401年)于今雁門壩設(shè)置新巴郡和新巴縣。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公元505年)于今平武縣南壩設(shè)置江油郡和江油縣,同時設(shè)置龍州于陰平縣治地。建置屢經(jīng)興廢變遷,唯江油、彰明兩縣歷代沿襲了下來。
彰明縣治在天寶山對岸的彰明鎮(zhèn),過去叫治城?!拔歉甙俪撸挚烧浅?。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睋?jù)說,李白的這首詩就是在這個小縣城里的太白樓寫下的,此時的李白才五歲。太白樓原在彰明城內(nèi)的青蓮書院 (現(xiàn)彰明初中),1985年整體搬遷到青蓮的粉竹樓,然昔日風(fēng)貌已蕩然無存,完全看不到“危樓高百尺”的樣子。
在彰明縣治,李白做了幾年小吏,留下了 《題江油尉》《觀山火續(xù)句》這樣譏諷官僚不關(guān)心民眾疾苦的詩篇和傳說。此后,他一路向北,經(jīng)普照寺、龍門寺、竹林寺、月愛寺、泗州寺、讀書臺、太白渡、觀音廟、因明寺,在戴天山訪道求仙,遇到了影響他今后一生發(fā)展的高人趙蕤。
江油地形南北狹長,東西褊窄,像一只草鞋,豎放在海拔從兩千多米的龍門山脈東北部漸次向一般海拔為六百余米的成都平原之間的舒緩地帶上。這樣的地形走向,催生出了江油西南、東南為淺丘和盆地,西北、東北為高山峽谷的地理風(fēng)貌。
龍門山脈北邊緊挨岷江,再往西北,就是青藏高原,長江、黃河等中國幾條大河均發(fā)源于此。東邊最高峰叫摩天嶺,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它的險峻。摩天嶺地處川陜甘交界,自古為兵家要塞。三國時期魏國將領(lǐng)鄧艾曾率兵從此地西進入蜀,直接導(dǎo)致了蜀漢政權(quán)的滅亡,為三國一統(tǒng)奠定了堅實的根基。翻越摩天嶺往東八百多公里,即進入關(guān)中地區(qū)。
漢代時,江油戍置在今平武縣的南壩鎮(zhèn)。江油之名也來源于此。松潘高原最高峰雪寶頂?shù)姆e雪在融化后,沿西南方向奔流而來,各支流也在江油戌置所在地的南壩與之匯合,遂稱涪江。江油即為 “江之所由”之意。因“由”“油”相通,后世又將“江由”寫作“江油”。
江油戍的另一個名字叫江油關(guān),這是從它軍事戰(zhàn)略上的位置來說的。這是鄧艾“偷渡陰平”、西進蜀地遇到的第一個軍事關(guān)隘。
綿延兩百多公里長的龍門山脈不僅是四川盆地與關(guān)中地區(qū)的連接點,也是漢人居住地與氐羌人聚集地的分水嶺。西北處的阿壩草原就是歷史上水草豐盛的松潘大草地,繁衍生息著古老的氐羌族群體。
江油地處北緯30度附近。北緯30度這條緯線,貫穿了世界上許多令人難解的著名的自然及文明之謎的所在地。比如恰好建在精確的地球陸塊中心的古埃及金字塔群,以及令人難解的獅身人面像之謎,神秘的北非撒哈拉沙漠達西里的 “火神火種”壁畫、死海、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傳說中的大西洲沉沒處,以及令人驚恐萬狀的 “百慕大三角區(qū)”,讓無數(shù)個世紀的人類嘆為觀止的遠古瑪雅文明遺址等。
同地球上所有處于這一緯度的地區(qū)一樣,江油也存在著許多神奇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
觀霧山是江油境內(nèi)最神奇的一座山,常年云霧籠罩,山下的人很難一窺她的真面貌。山上的風(fēng)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一點也沒有任何起風(fēng)或停止的預(yù)兆。在現(xiàn)在很難下雪的江油,觀霧山依然每年冬天都會落雪,有時厚達尺余。
觀霧山半山腰,有明代中期建成的極樂寺,殿宇恢宏,佛像莊嚴,是川西北久負盛名的佛教圣地。
從極樂寺山門口筆直地看過去,遠處東邊幾公里處,就是李白訪道求仙時經(jīng)過的竇圌山。在這里,他寫下了“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的詩句。
在南北朝以前,竇圌山因山上猿猴較多、兩山形狀如門,故稱“猿門山”。南北朝蕭梁時期,有僧人上山建廟,加之山形如圓形糧囤,改稱“圌山”。唐代,彰明縣主簿竇子明棄官隱居于此修道,后修煉成仙,白晝飛升,后人遂將此山冠以“竇”姓,更名為“竇圌山”。
從竇圌山往北,沿著龍門山脈的東北走向,依次還有藏王寨、老君山、養(yǎng)馬峽、大龍池山、云羅山。龍池山最高峰名轎子頂,海拔二千三百五十六米,是江油海拔最高的地方。
江油素有“西?!敝Q。
如果“江油是西?!钡膫髡f不假的話,那么《封神演義》中哪咤在江油出生的事情也就有了來由。一直被人看成志怪奇異小說的 《封神演義》第十二回、十三回、十四回,有關(guān)于哪吒的故事,包括“陳塘關(guān)哪吒出世”“太乙真人收石磯”“哪吒現(xiàn)蓮花化身”等。至今,江油境內(nèi)還找得到跟哪吒相關(guān)的地名和他的傳說故事,比如陳塘關(guān)、翠屏山、金光洞、乾元山、九灣河、白龍宮、東??凇⒔绯邎?、石磯山等等。
相傳哪吒師傅太乙真人修道的地方叫金光洞,哪吒也是在這里拜太乙真人為師的。金光洞就在乾元山的峭壁上。光緒二十九年武丕文、歐培槐等人纂修的《江油縣志》卷三《山川志》載:“天倉山,一名乾元山,上有天倉洞,太乙真人祠。又名金光洞,亦謂太乙洞……太乙真人所嘗居,名碧云宮?!鼻绞谴ㄎ鞅钡澜痰闹饕l(fā)祥地,被譽為太乙真人煉丹圣地、哪吒太子成長搖籃、道家弟子朝圣仙山。
乾元山東北與大匡山相接。清代《江油縣志》:“大匡山,在縣西三十里,一名大康山,又名戴天山??锷剿?,唐貞觀中,僧法云開堂于此,僖宗幸蜀,敕賜中和寺,寺右有李白祠?!彼稳藯钐旎荨墩妹饕菔隆份d:“李白本邑人,隱居戴天大匡山?!彼吻懒?公元1170年)匡山碑文記載:“本寺原是古跡,唐李白讀書所在?!爆F(xiàn)存江油李白紀念館內(nèi)的宋碑《敕賜中和大明寺住持記》載:“玄宗朝翰林學(xué)士李白,字太白,少為當(dāng)縣小吏,后于此山讀書,于喬松滴翠之坪,有十載?!?/p>
“十載”之后的李白已經(jīng)24歲了,此時的他,決心離開故鄉(xiāng)去實現(xiàn)自己“濟蒼生、安社稷”的宏偉抱負。臨別匡山時,他寫下了 《別匡山》:“曉峰如畫碧參差,藤影搖風(fēng)拂檻垂。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丛瓶鸵刑湓硺?,洗缽僧臨失鶴池。莫謂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
懷著 “許明時”的遠大理想和“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的人生抱負,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從此開始了他“詩劍飄零酒一杯”的詭異旅程,在“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的人生輝煌中,書寫了一代詩仙“大鵬飛兮振八裔”的心路歷程。
由此看來,“李白是江油人”所言非虛也。因此,江油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也經(jīng)由李白而更加密切。
最早因為李白而來江油的人是誰呢?我想,應(yīng)該是與李白同時同享詩歌盛名的杜甫。一個詩仙,一個詩圣,唐代詩歌的雙子座,就這樣將中國古典詩歌的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推上了巔峰。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锷阶x書處,頭白好歸來?!边@是杜甫在蜀期間寫的《不見》。有人認為,此處的匡山,不是指江油的戴天山,而是濟南的匡山。孰是孰非呢?我們可以從此詩的寫作時間上來進行一些判斷。
根據(jù)杜甫年譜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不見》作于杜甫在蜀期間,也就是公元759年到766年之間。具體哪一年,我們可以從該詩本身上來推測。原詩題下作者自注:“近無李白消息?!闭f明與他保持緊密聯(lián)系的李白,此時“失蹤”了。查閱李白生平,我們發(fā)現(xiàn)這段時間正是李白因永王事而流放夜郎被赦的那段時間。那么,基本可以推斷,此詩應(yīng)該作于公元761年,即唐肅宗上元二年。
在今天看來,杜甫是李白的忠實粉絲和擁躉者。在成都寓居幾年,而且成都距江油不過百四十公里,杜甫沒有任何理由,不去李白的老家走一走、瞧一瞧的。
公元1099年,宋代元豐間進士楊天惠調(diào)任彰明縣令。在彰明期間,他寫了《彰明逸事》一書,這是較早記錄李白青少年時期在彰明一些傳聞逸事的文章。他也是明確記載李白是彰明的人:“聞唐李白,本邑人?!?/p>
近代,因慕李白名而前來江油的名人當(dāng)屬著名書家、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和謝無量。1942年,于、謝二人和當(dāng)時的社會名流、書畫家林少和、楊孝慈、嚴谷聲、林君墨、張采芹、吳一峰等人,一同登頂竇圌山。于右任手書了李白 “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的詩句,并請人鐫刻于巨石上。謝無量留下了《江油紀游詩》十首。吳一峰自此愛上竇圌山,以后多次來此寫生作畫,人送“吳竇圌”之雅號。
1962年,經(jīng)四川省政協(xié)提議,江油開始籌建李白紀念館。1981年,傍依昌明河建設(shè)的李白紀念館竣工。1982年,李白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自此,慕李白大名而來江油的名人或非名人,文人或非文人,簡直多如過江之鯽,不可勝數(shù)。
江油人習(xí)慣將李白紀念館和太白公園分開來說,其實二者是一體的。所以,李白紀念館應(yīng)該包括兩部分,即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區(qū)和李白文化主題休閑公園區(qū),占地200多畝,據(jù)說,這也是當(dāng)今全世界最大的李白紀念館了。
高山仰止。李白是我們后人需仰望才能一睹真容的一座高山。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他就是江油的“仙”。江油因為有了他這樣一位“仙”而益發(fā)仙氣氤氳,令人心悅臣服地滿懷憧憬之心,謙卑而又執(zhí)恭敬之禮,埋首膜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