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虹佚
學校:長沙市二十一中學
胡適曾說:“生命本身沒有意義,你給他什么意義,他就會有什么意義?!笔郎嫌罌]有相同的一片樹葉,人生的意義到底有多少種?
近期,兩則《雨中背影》的圖片引起了人們的熱議,截然不同的做法也引起了人們的深思。第一位是華人父親,他把自己立于大雨之后,用他堅實的背影、堅定的雙手,給兒子撐起了一片天空,這幅父子情深的畫面,深深地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那位英國父親,那把小小的傘只給他自己撐起同樣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對我來說,其實這兩種做法都有它的獨特魅力。
華人父親的愛是無私的,他犧牲小我,保護了兒子,無私的愛奉獻給了下一代,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寫照,值得我們稱頌。人生說長也長,說短也短,但有一點是永恒不變的——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和磨難,但并不是什么時候,都有人讓你無憂無慮。正如第二幅圖中的那位小女孩,父親并未給幼小的她打傘,對她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考驗?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兩種差異,究其根源,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
東西方文化各有其特點,這種差異古往今來便一直存在。對于華人父親來說,自己就是兒子的一片天,對于兒子來說,接受父親的照顧已經(jīng)成了習慣,就像父親年邁之后,兒子也會傾盡全力照顧父親;而圖二的英國父親從小便開始鍛煉自己的女兒,讓他們從小便歷經(jīng)一些小小的挫折,他們的自立能力就是這樣一步步上升的,這就是他們的人生常態(tài)。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這兩種舉動都是愛,只是愛的形式有所不同的而已。
雅各布曾說:“任何一個文化的輪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來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圖景?!睎|西方文化究竟哪種更好,我們不可能拿一種衡量標準來衡量。華人的孩子,乃至整個中華民族,都崇尚著尊老愛幼,無論他們身處何處,他們骨子里都有著這種想法,這樣的教育是再適合不過了;但對于英國小女孩來說,他們所處的社會和教育都告訴他們,他們的父母不會無條件地永遠保護他們,挫折和磨難,自立自強就是他們成長的必由之路,這樣的教育就是他們的一劑良藥。所以,對于孩子來說,最適合他們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這兩位父親的做法都是正確的,各有其初衷,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辯證地看待這件事,尋找到自己的那一顆定心丸,因為:
東西各不同,適合即最好。
人生之路到底應通向何方?出生音樂世家卻在證券行業(yè)做得風生水起的蘇珊即便后悔也堅守職責;經(jīng)歷過百態(tài)人生的歌手王杰更加隨遇而安,笑稱自己干一行愛一行,這兩位的責任與擔當難道不值得我們欣賞?然而,我卻想為那個毅然放棄,腳踏泥濘最終取得傲人成就的荊青點贊。
也許夢想并非能承載起人生的重量,但夢想是人生追尋的方向,荊青便是如此。蘇珊的責任之心促使她全心全意地去完成好本職工作,但其實,這只是“工作人”的一種常態(tài)。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有勇氣堅持自己的夢想,但責任到底能夠讓你走多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滿懷煩躁,做著繁雜而又并不熱愛的工作,這樣的日子到底有多少人能忍受?當夢想之光降臨時,又有誰不想去追逐?這也正是我欣賞荊青的地方。一方面,他一開始就毅然放棄,去追夢;另一方面,他甘于沉淀,用時間去裝飾自己的作品,最終設計出令自己滿意的樣板房。
夢想指引了我們的方向,但真正能夠實現(xiàn)卻需要足夠的勇氣和毅力。很多人害怕自己不能堅持到最后,于是在最初就選擇隨遇而安。可是當他經(jīng)歷過百態(tài)人生,可能會發(fā)現(xiàn)以這種“既來之則安之”的想法放任自流時,會迷失自己的夢想。那時再會追問自己想要什么,也無濟于事了。堅持自己的夢想當然艱難,荊青的追逐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試問我們都有這種毅力嗎?
蘇珊悔恨自己當初的選擇,卻也能守護當下的責任;王杰對待人生樂觀向上,愛好廣泛,最終也走向了成功之路。我欣賞他們,但我更欣賞荊青追尋夢想之路、工作的自如之心,欣賞他的心性!
以夢為馬,直指遠方!
時間的意義是什么?也許有人會說“愿你出走半年,歸來仍是少年”是時間的意義;有人會說“擇一物,終一生”的工匠精神是時間的意義,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北宋思想家張載的這句傳世名言才是我心中“時間的意義”——治國安邦平天下。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名滿天下,而其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更是被人們稱頌的千古名句。古往今來,中國人的血脈中有的就是愛國情懷,無數(shù)文人豪杰用自己的方式捍衛(wèi)家國,這也就是“治國安邦平天下”的一種表現(xiàn)。在如今,這種精神卻好像走入了沒落時代,人人都在講,卻沒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的意識,我們都是“一笑而過”。
高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拉動了文化的發(fā)展,但這種發(fā)展卻開始變得畸形了,大多數(shù)人終日重復著自己的工作,盲目甚至是麻木地活著,唯一的信仰大概就是拜金主義,我們都是務實者?!吧斪魅私埽酪酁楣硇邸?,這類豪言壯志實在是離我們太遠了,但我們需要它啊,我們仍舊需要“治國安邦平天下”的夢想。
兩漢名將衛(wèi)青、霍去病保家衛(wèi)國,抗擊匈奴,在我們心中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愛國,其實愛國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高大上,你為社區(qū)建言獻策就是治國;你保持鄰里和諧就是安邦;你反對分裂,反對霸權就是平天下。“眾人拾柴火焰高”是中國的一句老話,當我們聚集在一起,就凝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
只有真正懂得國家的重要性,人人都有“治國安邦平天下”的意識,懂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的精髓,就能喚醒中華兒女的血性,復興中華民族的精魂。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余華在《活著》中曾這樣寫道,“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钡覀兊娜松偛恢皇腔钪?,我們的人生就像臧克家說的那樣“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不管是一粒塵沙還是一棵大樹,我們的人生總歸是有意義的,總歸是不一樣的。
點評:文章采用總-分-總的寫作方法,以“東西各不同,適合即最好”、“以夢為馬,直指遠方”、“治國安邦平天下”三個觀點來闡述人生的意義,同時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鮮活人物作為素材佐證論點,淺近易懂,拉近了和生活的距離,讓讀者沒有陌生感,容易引起共鳴。開頭和尾句都以名句箴言起筆收尾,增強了文章的思維性,也升華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