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揚琴演奏家、教育家劉寒力"/>
本刊記者/孟建軍
河北樂海樂器有限公司是北方樂器行業(yè)的龍頭企業(yè)。近年來,樂海樂器公司在產、學、研的道路上一路高歌,樂器的研發(fā)制作方面也取得了許多驕人的業(yè)績,獲得了多項專利成果。而這些成績的背后,除了企業(yè)決策者重視科技創(chuàng)新外,該公司的研發(fā)團隊在其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樂海研發(fā)團隊里,有一位專業(yè)院校的揚琴教授,他叫劉寒力。
劉寒力早年在沈陽音樂學院師從于沈陽音樂學院揚琴教授張學生先生,1977年畢業(yè)后留校任教,從此成為東北揚琴的第四代傳人。在沈陽音樂學院任教的40余年里,劉寒力培養(yǎng)出許多揚琴專業(yè)學生,桃李滿天下。而今他雖已從教學崗位退下,但他還帶著幾個研究生,繼續(xù)堅守著揚琴的演奏教學,可謂“退休不退崗”。
前不久,記者采訪了這位揚琴界資深的教授,他說:“我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學習揚琴時,恩師張學生給予我更廣闊的拓展空間,使我得到了國內諸多揚琴老前輩的無私賜教,同時也涉獵一些演奏之外的領域,關注揚琴改革即是其中一項?!眲⒑Ψ浅=≌?,談起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揚琴、談起與樂海樂器公司的淵源,劉寒力的話滔滔不絕。
劉寒力與研發(fā)部人員討論技術問題
劉寒力稱自己特別喜歡嘗試在揚琴上做一些小的改革。多年來,他一直試圖想和一些廠家合作,將自己的一些改革想法在揚琴上實施。2004年之前,他曾跟唐山的一位揚琴制作師有過一段合作。
2004年11月第三屆全國揚琴藝術研討會在廈門召開。就是在那次會議上,劉寒力認識了樂海公司董事長宋從甲?!爱敃r他就給我介紹樂海揚琴,其中還有帶制音器的揚琴,我看了以后很喜歡?!彼螐募籽垊⒑τ袝r間到樂海公司走一走。不久,劉寒力就前往樂海公司參觀了樂器生產車間,對樂海公司有了直觀的認識。
而進一步走進樂海公司,并與之緊密合作,是在2014年。“中央音樂學院的黃河老師找到我,介紹我到樂海公司搞揚琴研發(fā)。”就這樣,2014年年底,劉寒力正式受聘于樂海公司,之后每月都能堅持到樂海公司,參與樂海公司的揚琴研發(fā)工作?!爱敃r我的想法是既然加入了這個團隊,就把這件事情做好?!北е@種單純的信念,劉寒力擔任了樂海公司的揚琴研發(fā)顧問。
作為在藝術院校從教多年的教授,劉寒力深知在揚琴家族中,最亟需要做的,是填補揚琴品種的空白,如獨奏類低音揚琴、合奏類高音揚琴及便攜式揚琴等。
劉寒力與樂海合作,是從研發(fā)低音揚琴開始的。當時被稱為低音揚琴的,其實都是比中音揚琴低四度、五度,從樂器分類法來講,它只能算是次中音揚琴,不屬于低音揚琴的范疇。劉寒力認為,除了要研發(fā)比中音揚琴低八度的琴之外,要能獨奏才是具備常規(guī)樂器屬性的。
多年前劉寒力曾看過一個匈牙利樂團來華演出,見過演員用“欽巴龍”揚琴獨奏。當時劉寒力真正感受到它的舞臺威力和“音樂會揚琴”的魅力。當年國內有位音樂家到匈牙利學習,劉寒力請他幫忙帶回了一大批匈牙利揚琴的資料。從資料中他發(fā)現欽巴龍的音域是低八度的,和中國的揚琴不一樣?!拔覀兊膿P琴是從傳統(tǒng)小揚琴發(fā)展而來,在它的基礎上發(fā)展成為中音音域的揚琴;而匈牙利則是從小揚琴變成大揚琴,音域比中國揚琴低八度。我們也應該研制與之媲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低音揚琴”。于是,劉寒力按照大提琴的音域設計了三款低音揚琴,一種是參照歐洲揚琴欽巴龍和國內稱的律呂式揚琴的低音區(qū)并對高音區(qū)重新設計的一種新式揚琴排列;還有一種參照中國揚琴音位排列特點的三排碼音域略窄的專用C調低音揚琴;另外一款是按402揚琴音位完全降低八度的低音揚琴。三種方案擇其一。
經討論,大家認為“將402型揚琴降低八度這個思路最為恰當,符合國情,從而奠定了研發(fā)低音揚琴的思路”。
劉寒力與研發(fā)部門工作人員共同研究的最后按照402揚琴的低八度去制作的低音揚琴,是一款演奏揚琴的老師和學生不需要練習,上手就能熟練演奏的低音揚琴,而且立即可以演奏獨奏曲目。劉寒力說,其實制作低音揚琴并不是當時的市場需要。他是本著“先研發(fā)、先儲備”的原則才從事低音揚琴的研發(fā)與制作,這樣可以有備無患,一旦市場需求,隨時可以根據圖紙制作,并迅速推出投放市場。
很多樂器公司生產的樂器都是以木材花紋、材料、工藝特點來命名。劉寒力認為這樣命名即不能體現樂器的文化性,也缺乏美感。低音揚琴音色厚重,劉寒力想給低音揚琴重新命名。他覺得“虎嘯”“龍吟”“鳳鳴”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聲音形容的贊美名詞,用于低音、中音及高音揚琴的命名最為恰當。于是,低音揚琴他就稱其為“龍吟”,認為此命名最能夠體現低音揚琴音域的樂器特點。
2015年,“龍吟”低音揚琴在上海樂器展亮相,吸引了許多專業(yè)人士的目光?!褒堃鳌眴柺溃钛a了國內沒有低音揚琴的空白。
在低音揚琴的研發(fā)上取得了經驗以后,劉寒力與樂海公司研發(fā)部轉向高音揚琴的研發(fā)。不久,以“鳳鳴”命名的高音揚琴也在樂海公司誕生了。
劉寒力坦言:在來到樂海公司之前,對揚琴制作一竅不通。憑借自己早年剛參加工作時曾有到工廠學徒、能看懂圖紙的經歷。受聘到樂海公司進行揚琴的技術研發(fā)后,他決心首先要到車間跟師傅學習。通過大量觀察和虛心求教,他對揚琴制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制作工藝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為自己制定了兩個原則:第一,向工人師傅學習,了解制作工藝;第二,先在圖紙上研發(fā),按照圖紙進行制作。他認為,先出圖紙,后做樣品,可以避免材料的浪費。圖紙設計合理以后,再建議從事制作,這樣能夠避免很多麻煩,也比較科學。
通過向師傅們學習材料處理、工藝流程等知識,為劉寒力在原有認識揚琴的層面上進一步從事研發(fā)奠定了基礎。
劉寒力在試奏“龍吟”揚琴
時間一長,劉寒力發(fā)現,研制中發(fā)現的一些問題,的確可以通過繪制圖紙過程中的設計研究得到有效避免。
當第一臺低音揚琴“龍吟”初步研制成功以后,劉寒力要讓它發(fā)聲說話。他認為:樂改研究最終是以樂器演奏實用作為成果檢驗。于是他打算為低音揚琴創(chuàng)作一首樂曲。他查閱了唐詩,其中有水龍吟的詞牌,還發(fā)現蘇軾寫過“水龍吟”的詩,其中有一句“古來云海茫?!奔ぐl(fā)出創(chuàng)作靈感。劉寒力擷取詩句中的一些詞句作為作品的小標題,創(chuàng)作出國內第一首低音揚琴獨奏曲《云海龍吟》。這部作品后來在中央音樂學院黃河教授舉辦的全國揚琴研修班上,由中央音樂學院林詩妍同學與弦樂四重奏組合作首演成功,“龍吟”低音揚琴那飽滿淳厚的音響令人耳目一新。
2016年,劉寒力與研發(fā)團隊開始著手研究高音揚琴。
如何讓高音揚琴的聲音得到最佳的傳導,使聲波量最大化?劉寒力認真思考著這個問題。
他忽然想起去北京天壇回音壁給自己的啟示?;匾舯趬Ρ诜瓷涞穆暡ㄔ砼c聲音傳導入射角與出射角相等會造成原聲重疊時,使原聲增強。在設計揚琴琴體內腔角度的過程中,劉寒力設想60度的角度比較好,有利于聲波的規(guī)則反射和聲音傳導。后來由于六十度使得揚琴中低音區(qū)弦的張力太大,他就微調為62度。高音揚琴完成之后,他覺得聲音明顯好于其他內腔角度制作的揚琴,琴體結構相對穩(wěn)定,有不易不跑弦的優(yōu)勢。劉寒力給這款高音揚琴起名為“鳳鳴”。
2017年,劉寒力與研發(fā)團隊開始著手研制便攜式高音揚琴。這款揚琴底邊長度設計為92公分,是目前國內最小的便攜揚琴。在跟車間師傅的緊密配合下,便攜式揚琴經過一段時間的研制,終于成功問世。劉寒力為這款便攜式402揚琴命名為“云鶯”。
為了紀念樂海公司30年廠慶,公司打算制作30臺紀念版的揚琴。在集體討論中,劉寒力主張壓縮揚琴琴體裝飾的成本,將資金投入到音色的開發(fā)上,去掉不必要的裝飾,盡可能讓樂器素面朝天,理由是真正好的演奏家注重樂器的音色,往往會忽略樂器的外飾。
在紀念版揚琴制作中,劉寒力與研發(fā)團隊提出了“一琴一木”的概念,即:一臺揚琴只用相同的一塊木料,括琴架子,使得整臺琴美觀統(tǒng)一,觀賞品位提升。這些新品揚琴在樂海公司30年廠慶中非常搶眼,被經銷商搶購一空。
“在生產中學習、在研發(fā)中實踐,在創(chuàng)新中完善”是劉寒力與樂海結緣后的心路歷程和深刻體會。他說:研發(fā)的過程就是實踐的過程,創(chuàng)新的目的不是要創(chuàng)出一個新樣子,而是要提升文化理念,使樂器在型制結構及音響方面更趨完善。
劉寒力有信心要把多年來揚琴制作方面存在的共性問題逐步加以解決。如:高半音琴碼發(fā)音質量中的結構傳導問題、組裝揚琴工序雜音源的止音控制問題、支撐琴體框架與優(yōu)質木料配比對樂器音色音質的影響及解決在以流水線為主體的制作工序中尚存的手工生產工藝的標準化問題??傊?,是如何將工藝水平和科學性在每一臺揚琴的制作中體現出來?
2018年6月,劉寒力又與研發(fā)人員投入到制作“虎嘯”揚琴中。他介紹說,“虎嘯”揚琴是樂海公司“海之尊”系列中的一款揚琴。研發(fā)目標是原來“402”型揚琴音質亮、脆、響的特點基礎上,如何賦予虎嘯揚琴一種新的音色理念?
然而,“虎嘯”琴剛試制出來以后,聲音卻很不理想。劉寒力聞訊趕到工廠后,與研發(fā)人員仔細分析,他發(fā)現問題主要是制作時手工操作出現的數據改變,不能適應新的琴體在傳導結構方面所應做的變化,導致聲音及各項指標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后來,劉寒力與設計和制作人員溝通,修訂出合理傳導結構的參考數據值,經過歷次數據調整和制作工匠們的工藝熟練程度達到要求之后,虎嘯琴的音色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在保持揚琴音色的清脆、明亮、靈敏之外,還增加了柔、潤、實的音質內涵。目前,他與研發(fā)人員繼續(xù)就各類揚琴專用琴弦的研發(fā)等問題仍在研究之中。
由于劉寒力的介入,樂海公司的研發(fā)思路得到了有效拓展,揚琴的品種、數量和質量方面也有了明顯的提升和進步。通過與樂海公司幾年來卓有成效的合作,劉寒力深刻意識到:民族樂器工業(yè)應重視理性思維,把手工作坊的經驗、做法盡量升華為數據化和可把握的工藝標準,用科學化、理論化、數據化指導民族樂器制作。
“我很幸運,碰到了樂海這樣一個平臺。”劉寒力老師雖然離開了教學一線,但他卻投身到揚琴研發(fā)、制作領域,并且樂此不疲。他將演奏、教學的經驗與研發(fā)制作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給樂海帶來許多新的研發(fā)思路和科研成果。
樂海公司運營副總宋營彬曾說:在研發(fā)產品的過程中,樂海要出一批人才。
劉寒力認為所言極是。從研發(fā)意義、文化交流的互通方面,劉寒力常跟樂海的師傅進行交流,讓師傅們把各自研發(fā)的成果與經驗總結出來并上升為理論。他還指導他們撰寫技術論文,在專業(yè)刊物上發(fā)表。在推出新產品的同時,劉寒力也努力做樂海人材培養(yǎng)的推手。
劉寒力與研發(fā)部人員在幾年來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也申請了十余項國家專利。他說,“身在樂海,我希望所有專利對樂海的發(fā)展進步都能起到助推作用。能在樂海這樣一個平臺上發(fā)揮光熱,我感到很欣慰?!鄙硖帯皹泛!?,劉寒力實現了其研發(fā)揚琴的理想,自身價值亦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劉寒力眼里,“樂?!庇肋h是他事業(yè)上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