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威
三人成虎、眾口鑠金,謠言的破壞力是驚人的。古語有云:“凡街市無根之語,謂之謠言。小則寓一人之吉兇,大則系國家之興敗……”且看“戊子之謠”。
話說1768(戊子)年正是大清乾隆年間,一個在浙江德清縣修復城外石橋的石匠放假回家,途中碰到一位姓沈的老鄉(xiāng)求他幫個忙。原來,沈氏聽說打橋基時,把寫有活人名字的紙條貼在木樁上,可以增加錘子的打擊力度,更好地釘入地下。這就是民間傳言的“叫魂術”,被偷魂的人不是病就是亡。沈氏拿給石匠的就是這樣一張紙條,上面寫有他深惡痛絕的兩個侄子的名字。石匠斷然拒絕,并將沈氏告官。雖然沈氏受到懲罰,但關于叫魂犯的謠言卻由此產生。
同年春天,德清縣一位幫鄰居辦完喪事的醉漢計兆美,被家人逐出家門,一路乞討,來到杭州西湖邊的一座廟宇,當?shù)厝寺犝f他是從德清來的,立即將其扭送官府,因為當?shù)卣诮ㄔ煲蛔鶚蛄?,而這個人就是德清叫魂者。此人謊稱石匠給了他50張咒文,48張扔進了西湖,用其中的兩張攝取了兩名幼童的魂魄。一時人心惶惶。
這年5月的一晚,浙江蕭山的一家茶館前來了四個游方僧人,他們是因廟里缺少食物而被迫四處化緣的。僧人見門前有兩個十一二歲的頑童,便向前逗樂,詢問孩子的名字,并夸贊他們將來能做大官,目的無非是想讓孩子的父母多施舍點食物。孩子并未理會,他們自討無趣,只好繼續(xù)趕路。不久孩子的父母帶人追來,認定他們是剪辮叫魂者,問孩子姓名的目的就是如此。見官后,果真在其包裹里發(fā)現(xiàn)了三把剪刀和兩截辮子。其實,后來證明這是衙役陷害他們造的偽證。這便是“戊子蕭山剪辮案”。
出人意料的是,叫魂謠言通過蕭山剪辮案集中爆發(fā),擴至十余省,波及兩億人,并在皇帝的干預下演變成一場全國性的除妖運動。結果可想而知,對謠言中的主角——叫魂犯的追查是永遠也不會有結果的!隨后一起起驚悚的叫魂事件,鬧到最后無非是孩童為逃學而剪辮說謊、小廟嫉妒大廟香火旺而造大廟的謠、負債人為逃避債務而嫁禍債主……帝國整個官僚機器為此疲于奔命。
戊子謠言暴露出清朝盛世下隱藏的危機,預示了國運轉衰的拐點即將到來,隨后危機集中爆發(fā)。
謠言伴隨人類社會始終,就像一個聚集了仇恨的巫師。通過這起謠言事件,可以看到謠言之所以迅速傳播,是因為人們在聽到它之前,心里已經有了謠言所傳內容的影子,在人們對社會的不滿、對自身處境的不甘、對未來的不安三種因素的催化下,變得非理性。
當今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輿論環(huán)境更加復雜,如何應對謠言,成為一個與時俱進的課題。謠言根淺,止于公正。有些謠言的產生,在于民眾心理預期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形成了落差,只有切實維護社會公正,讓陽光照進每一個角落,謠言才能無處滋長。謠言腿短,止于公開。只有信息大道暢通無阻,真相才會跑贏謠言。在新聞事件面前,政府或企業(yè)應該及時發(fā)布、跟進、回應相關信息,而不是選擇沉默。謠言體弱,止于信任。只有政府公信力日高,企業(yè)信譽日優(yōu),媒體聲望日重,小道消息才會失去市場,謠言便不攻自破。謠言膽小,止于法治。對于造謠、傳謠者,必須通過法律武器予以警示、懲罰,有些人才不敢恣意妄為。值得欣慰的是,去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對各類網(wǎng)絡謠言的依法治理和處罰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
荀子言:“流言止于智者?!边@個智者,一言以蔽之,便是追求真善美的你我他。
摘自《上海法治報》2019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