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紅 林媛珍 方亮 劉飛 蔡俊贏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1心血管內科,江西 南昌 330006;2泌尿外科;3手術室;4麻醉科)
膀胱癌根治術為膀胱癌的主要術式,通過切除病灶能夠延長患者生命時間。一項針對膀胱癌根治性切除術患者的研究發(fā)現,其5年內無復發(fā)生存率達到55.5%〔1〕。老年膀胱癌患者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并發(fā)癥,圍術期補液難度增加,術中心血管系統(tǒng)對機體應激反應處理能力出現進行性下降,對失液、失血及麻醉后低血容量反應代償能力下降,因此優(yōu)化圍術期容量管理及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規(guī)避容量過負荷引起的風險及術后并發(fā)癥成為泌尿外科醫(yī)生需要嚴格的共同話題。目標導向液體治療為依照術中機體容量狀態(tài)、狀況針對性補液的治療方案,為明確其在膀胱癌根治術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本文探討目標導向液體治療老年膀胱癌根治術的應用價值。
1.1臨床資料 選取自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接受膀胱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11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達法分為對照組(55例)與觀察組(55例)。對照組男44例,女11例,年齡48~70〔平均(58.79±4.06)〕歲;美國麻醉醫(yī)師協會(ASA)分級為Ⅰ~Ⅱ級;體重44~70〔平均(65.80±3.33)〕kg;手術時間180~262〔平均(210.29±18.88)〕min。觀察組男45例,女10例,年齡46~70〔平均(58.30±3.98)〕歲;ASA分級為Ⅰ~Ⅱ級;體重45~70〔平均(64.99±3.28)〕kg;手術時間178~259〔平均(209.57±18.90)min〕。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病理組織診斷,符合膀胱癌相關診斷標準〔2〕;②術中有創(chuàng)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③體重指數(BMI)為18~30 kg/m2;④知曉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中心靜脈、股動脈穿刺及腹腔鏡手術禁忌證者;②其他臟器嚴重障礙者;③術前胃腸功能紊亂及腸梗阻疾病者;④未完全控制的肺部感染者;⑤近期服用抗凝藥物或者凝血功能存在障礙性疾病者。剔除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3方法 參考組參考《米勒麻醉學》〔3〕行容量管理,并按照傳統(tǒng)補液方式實施容量治療。觀察組行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具體如下:進入手術室后,局麻,行橈動脈穿刺置管,多功能監(jiān)護儀動態(tài)監(jiān)測動脈血壓、心率及血樣飽和度等。麻醉誘導后,超聲引導下給予頸內靜脈置管,Flotraac/Vigileo監(jiān)測系統(tǒng)獲取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氣管內插管靜吸復合全麻,可視喉鏡輔助下行氣管插管,并行連接麻醉呼吸機控制呼吸,參數設置:潮氣量8~10 ml/kg,呼吸頻率10~14次/min,呼吸比為1∶2,七氟烷1%~2%維持麻醉,術中依照患者麻醉情況適量追加舒芬太尼。術中連續(xù)輸注復方氯化鈉8 ml/(kg·h)維持基礎補液量,依照Flotraac/Vigileo監(jiān)測結果,次羥乙基淀粉130/0.4氯化鈉注射液(200 ml)輸注,15 min內完成,控制每搏變異度為8%~13%。若其水平>13%且持續(xù)5 min以上或者補液試驗反應為陽性,則再次輸注次羥乙基淀粉130/0.4氯化鈉注射液(200 ml)。術中若出血量>血容量25%或者血細胞比容<25%,則行輸血治療。
1.4觀察指標 ①分別于麻醉誘導插管后(T0)、手術開始時(T1)、手術1 h時(T2)及手術結束時(T3)時,監(jiān)測血流動力學〔心臟指數(CI)、平均動脈壓(MAP)〕指標、相關代謝指數:氧供指數(D02I)、氧耗指數(VO2I)、血清乳酸(Lac)、S100β指數及凝血指標:全血活化凝固時間(ACT)、血小板功能(PF)、氧供指數(CR)、D-二聚體(D-D)變化。②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低血壓、惡心嘔吐、感染、心律失常等)。③術后5 d時,采用KPS評分〔4〕評價患者術后狀態(tài),非依賴級:>80分,即生活可自理;半依賴級:50~70分,生活半自理;依賴級:<50分,生活完全需要別人幫助。
1.5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T0時,兩組CI及MAP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T1、T2、T3時,觀察組上述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2.2兩組相關代謝指標比較 T0時,兩組DO2I、VO2I、Lac、S100β指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T1、T2、T3時,觀察組DO2T、VO2I明顯高于對照組,LaC、S100β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兩組凝血指標比較 T0時,兩組患者ACT、PF、CR、D-D指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T1、T2、T3時,觀察組上述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相關代謝指標比較
表3 兩組凝血指標比較
2.4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術后1例嘔吐惡心,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0.19%;對照組術后4例惡心嘔吐、2例低血壓、2例心律失常、1例譫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3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040,P=0.008)。
2.5兩組KPS評分比較 術后第5天時,觀察組KPS評分為(79.69±5.03)分,對照組KPS評分為(62.21±5.29)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7.759,P=0.000)。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吸煙人群增加、環(huán)境污染持續(xù)加重及職業(yè)防護缺乏等,我國膀胱癌發(fā)生率有所上升〔5〕。老年人為膀胱癌高發(fā)群體,由于患者自身體征、疾病癥狀、并發(fā)癥、術前灌腸、禁食及體液蒸發(fā)等可造成其在圍術期出現容量狀態(tài)改變及電解質紊亂等。此外,老年人機體平衡靜脈液體負荷的能力下降,可能出現組織缺血缺氧、全身灌注不足、腸道水腫、肺水腫等系列并發(fā)癥,不僅增加手術容量管理難度,同時對術后腸道功能恢復、切口良好愈合等可形成不良影響,因此采用恰當的液體管理辦法,維持組織灌注及氧合,從而促進患者康復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腹腔鏡下膀胱癌根治術已經成為臨床主要治療方式,由于其涉及范圍大、手術時間長、氣腹維持及頭高足低體位時間過長等,圍術期容量管理難度增加,而目標導向液體治療是在Flotraac/Vigileo監(jiān)測下,依照患者個體容量狀態(tài)指導容量管理的辦法,本研究中,我們將CI≥2.5 L/(min·m2)及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73%作為導向目標,通過血管活性藥物、容量治療等實施液體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目標導向液體治療通過“滴定”輸液策略,依照術中患者不同的血流動力學參數及容量變化,實施調整補液方案,能夠維持機體較高的氧供水平,有效保持機體氧供/氧耗平衡,減少對血流動力學的不良影響。Lac、S100β為無氧代謝、腦損傷的重要指標,研究發(fā)現當患者出現腦損傷時,則血漿內S100β水平顯著升高〔6〕,本研究結果表明術中患者未出現無氧代謝及腦損傷。劉鐵軍等〔7〕提出,膀胱癌根治術可對患者凝血功能變化產生影響。本研究顯示通過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可減輕機體肝臟負荷,保證凝血因子的正常合成,降低凝血因子障礙引起的出血等,而這對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及患者良好康復有積極意義,且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