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冬晴
內(nèi)容摘要:現(xiàn)行部編版(2016)七年級語文教材以及前此各版都選錄了《論語·為政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兩句,但注釋過于簡略,尤其是對“罔”(迷惑)和“殆”(疑惑)兩字的意義沒有清晰區(qū)分。文章首先較為詳細地梳理了歷來對“殆”字的解釋,并借此對這兩句話的主旨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探討。接著,結(jié)合《論語》一書所闡述的相關教育思想,指出“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實質(zhì)是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由此出發(fā),進一步界定“罔”(迷惑)和“殆”(疑惑)各自產(chǎn)生的原因,分析它們導致的兩種傾向(“書呆子”和“空想家”),點出孔子這兩句話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關鍵詞:論語 析疑 學思關系
一.問題的提出
《論語》一書是記錄孔子言行思想的語錄體著作,《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贝藭d錄了大量雋永精妙的格言警句,流傳之廣,影響之深,可謂家誦戶弦、婦孺皆知。
書中的部分內(nèi)容,多年來一直入選中學語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同年代出版的各版《語文》教材,雖然課文標題有“《論語》六則”、“《論語》十則”、“《論語》十二章”(現(xiàn)行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12課)等細微區(qū)別,但是細心的讀者很容易發(fā)現(xiàn),它們都無一例外地出現(xiàn)在初一年級(或七年級)的語文課本里。讓初習文言文的學生,一開始就接觸《論語》,選編者或許有其深意。有意思的是,選錄的內(nèi)容中總少不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兩句。這固然與它的膾炙人口有關;更重要的是,這兩句話闡述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理清二者的關系幾乎是每一個求學者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和挑戰(zhàn),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學習方法或態(tài)度問題,更是關乎學習方向和目的、結(jié)果等等更為重要問題,初中學生如果能夠早一點對此有一個較為深入的、清晰的和理性的理解,相信對完善學習方法、提升道德情操以及擴大思想視野都極有好處,這也許正是體現(xiàn)了選編者的良苦用心所在吧!
這兩句話理解起來并不容易,然而,教材的注釋卻極為簡略,僅僅注明“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薄按?,疑惑?!敝劣跒槭裁磿е隆懊曰蟆被蛘摺耙苫蟆眳s沒有清晰的說明,而且“迷惑”與“疑惑”意義相近,難道孔夫子僅僅是為了避免用語重復而分別用了“罔”和“殆”?不對“學”與“思”的關系作深一步的闡釋,不對產(chǎn)生“迷惑”或者“疑惑”的原因加以揭示,恐怕難以達到深入理解的層面,反而容易被字的表面意義所迷惑。
陶淵明《移居》詩云“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筆者不揣鄙陋,借此提出一得之見,以求拋磚引玉。本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探討:一是較為詳細地介紹前人的主要觀點,廓清字義上的迷霧,以求對這兩句字面意義準確把握;二是理清“學”與“思”的辯證關系,從思想層面上對此兩句有一個更為深入和清晰的理解。
二.前人的主要觀點
準確理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兩句,關鍵在于對“殆”字的理解?!柏琛蓖般?,是迷惘的意思,一般沒有異議,歷來的學者對“殆”的理解則大致有三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殆”取“盡”義,引申為人的精神疲憊(筋疲力盡)。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引漢儒包咸之說:“學不尋思其義,則罔然無所得。不學而思,終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绷捍寿墩撜Z義疏》、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大體同此。
第二種意見以“殆”為“危險”之義,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說:“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廢其一,非學也?!卑选八肌焙汀皩W”分別理解為“求諸心”、“習其事”。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也采用此說。
第三種意見將“殆”理解為“疑惑”。清代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卷三十一《通說上》“殆”之條說:“思而不學則怠,謂思而不學,則事無征驗,疑不能定也。又曰 ‘多聞闕疑,多見闕殆,殆,猶疑也,謂所見之事若可疑則闕而不敢行也?!妒酚洝}公傳》:‘良工取之,拙者疑殆,殆亦疑也。古人自有復語耳。字亦作‘怠,《莊子·山木篇》‘侗乎其無識,儻乎其疑殆,‘怠疑即‘疑殆也?!?/p>
縱觀以上三種主要意見,“疲殆”、“危險”都是“殆”字的常用義項,但從兩句話的整體意義來看,這兩種理解都有失迂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兩句主要論述“學”與“思”不可偏廢,否則收效甚微,而“疲怠”則是強調(diào)人的精神狀態(tài),與原文主旨恐怕難以密合。朱熹將“學”與“思”分別解釋為“習其事”和“求其心”,倒也簡明扼要,讓讀者更易于理解二者的鮮明區(qū)別和各自特點,這是準確把握二者關系的重要前提。而以“危險”釋“殆”,并指出“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是說沒有具體可感的事情相參驗,心中便會感到不妥當,此說原也可通,但從指向現(xiàn)實處境的“危險”引申到形容心理狀態(tài)的“于義未安”,稍顯迂曲,不如王引之的說法明白曉暢?!墩撜Z·衛(wèi)靈公篇》記載孔子的話:“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荀子·勸學篇》也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币捕际菑娬{(diào)“學習”對“思考”的重要意義,指出“思而不學”導致“無益”這一結(jié)果,至于“疲怠”、“危險”都不是關注的重點。而且,他們都提及思考時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顯然是“樂此不疲”了,又怎么會去告誡我們“思考”會使人“精神疲殆”呢?
王引之博采先秦兩漢典籍的語言例證(包括出自《論語·為政篇》的“多聞闕疑,多見闕殆”一句),總結(jié)出“殆”有“疑惑”之義,指出“思而不學則殆”的意思是:“思而不學,則事無征驗,疑不能定也?!崩斫馍隙催_透徹。以此理解為基礎,可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前一句是苦于參考內(nèi)容太多而無所適從,后一句則是苦于參考內(nèi)容太少而無法驗證參詳,二者在意義上正好相互補足。教材采用了王引之的說法,這是極為審慎的。只是,限于教材的篇幅和體例,它的說明文字過于簡略,對初識古代典籍的中學生而言,理解上依然有不少困難,這就有必要再深入一點理解“迷惑”與“疑惑”兩者之“惑”的細微差別。下面便從二者分別產(chǎn)生的原因來加以說明。
三.“學”與“思”的辯證關系及其啟示
“迷惑”與“疑惑”究竟有什么區(qū)別呢?查閱《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對它們的解釋分別是:“迷惑——辨不清是非,摸不著頭腦。疑惑——懷疑困惑?!眱H從字面上還是難以看出它們的內(nèi)在差異。這就需要進一步從思想層面來辨明“學”與“思”的關系。
梳理“學”與“思”的關系,可以先看同樣出自《論語·為政篇》中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一句。在“溫故而知新”這句話中,“溫故”是行為,“知新”是結(jié)果,那么,“溫故”何以會“知新”呢?這個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溫故”之“故”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前人留下來的寶貴精神遺產(chǎn)、累積下來的知識;二是自己的經(jīng)歷中獲得的直接經(jīng)驗。在《論語》一書中,這兩者都有提到,并且非常重視它們的緊密結(jié)合。《學而篇》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習”,按照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說法,就是“數(shù)飛也”,本義是鳥兒學習飛翔時多次試飛,引申為根據(jù)舊有知識技能親身實踐?!稙檎酚涊d孔子對自己一生求學行事的回顧:“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從十五歲開始學習,到了四十歲才做到“不惑”,這固然有孔子謙虛的成分,但也可以看出,在“學習”真正中能有所得,這一過程是相當不容易的,期間必定經(jīng)歷舊的知識和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從碰撞到融合的過程?!皩W而不思則罔”一句正好闡明了這一過程,“學習”的內(nèi)容只有經(jīng)過“思考”的煉化,才有可能凝結(jié)成為新的認識和感悟——在由“故”到“新”的過程中,個人的獨特思考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我們充分運用思考的力量,可以將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提煉、內(nèi)化為自己的思想,將從前賢或者他人那里學習得來的知識或技能進行整合,并將經(jīng)歷所得(直接經(jīng)驗)與學習所得(繼承經(jīng)驗)進行比較碰撞——好比冶煉鋼鐵,思考就是其中“熔鑄”的過程。因此,可以說我們能夠有所新的創(chuàng)獲,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思考”的功夫。
由此說來,在從“舊”到“新”的過程中,學習(學)、經(jīng)歷(習)、思考(思)是三個重要的因素,“學習”(我們今天常說的“學習”,其實是一個偏義復詞,僅相當于孔子所言的“學”,所以本文將“習”字分出來講)是對舊有經(jīng)驗的繼承,“經(jīng)歷”是個性化、獨特性的經(jīng)驗的積累,“思考”則是將二者進行提煉整合,凝結(jié)為一個比較有特色、相對成熟穩(wěn)定的新的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與“思考”的關系未嘗不可以看成是一種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
孔夫子說“溫故而知新”,這給了我們學習者諸多啟示。首先,我們要重視個性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其實是由獨特性凝鑄而成的,我們尤其需要從自己獨特的經(jīng)歷中領悟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思考”的作用舉足輕重。其次,我們也不可以忽視前人的、先前的經(jīng)驗積累,“知新”其實是與“溫故”緊密相連的。
四.問題的解決
有了以上的認識,我們再來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兩句,就可以較為準確地知曉“迷惑”與“疑惑”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它們的清晰界定?!皩W習”的本質(zhì)是繼承經(jīng)驗;而人類發(fā)展至今,前人的經(jīng)驗積累異常豐厚,即使是對某一個具體問題,可能也有千差萬別、互為歧異的觀點意見,因此學習的過程中必然需要用心別裁取舍(即朱熹所言“求其心”),古人寓言說“筑室道謀,十年不成”即告誡我們:如果沒有對自身的實際需要和客觀的可能性有一個全盤的考慮,就會陷入他人的種種意見中,如墮五里霧,無法辨清真?zhèn)?、對錯、好壞等,這就是“學而不思則罔”。當然,“思考”絕不等同于純粹的“冥想”,別裁取舍也需要有可靠的理據(jù),可以結(jié)合切身經(jīng)驗加以驗證,也可以比較各種“學習”所得經(jīng)驗互為參詳,缺少了“學習”的過程,“思考”本身也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這就是“思而不學則殆”。簡而言之,“學而不思則罔”,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注重結(jié)合自身情況繼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而不學則殆”就是在脫離繼承的基礎上,主觀上要求發(fā)展創(chuàng)新。迷惑,就是繼承的太多而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如同“亂花漸欲迷人眼”;疑惑,就是參照的太少,只想憑借自己主觀的想象獲得突破,結(jié)果卻是“小園香徑獨徘徊”。
孔夫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兩句話,揭示了“學習”與“思考”的辨證關系,同時也告誡我們:一不要做“空想家”,二不要做“書呆子”。而這兩種傾向,恰恰是我們求學者常常容易采取的。近代大詞人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第二十六則中說道:“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痹诘谝痪持?,我們需要目光遠大,“望盡天涯路”,但是因為是“獨上高樓”,也極容易茫然無方,陷入空想,這正是“思而不學則殆”所揭示的弊端。而在第二境中,我們明白學習的樂趣,懂得通過求知詳細地占有材料,并且有的放矢,為了特定的目標努力奮斗,“為伊消得人憔悴”,但是也常常容易自我束縛,畫地為牢,這也正是“學而不思則罔”所針對的問題。只有經(jīng)過前兩種境界的淬煉,將“學”與“思”緊密結(jié)合,才可能達至王國維先生所說的第三境——“眾里尋他千百度”之后,嘎嘎獨造,深有所得。
總之,“學習”與“思考”是我們求知過程中緊密聯(lián)系、缺一不可的兩個方面,它們之間本質(zhì)上是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明白它們的辨證關系,才有可能懂得,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習”這一階段,它僅僅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本身,也不是最終結(jié)果,它追求的是在融入自身“思考”的基礎上獲得突破和創(chuàng)新。當然,我們也不能不努力加以“學習”,只有充分繼承前人有用的經(jīng)驗,才有可能在這個基礎上建造“萬丈高樓”,而不是“空中樓閣”?!皩W習”與“思考”,這兩方面的完美結(jié)合,才能使得知識不斷地推陳出新,而這正是所有偉大的時代所需要具備的特質(zhì)!
參考文獻
[1]楊伯俊.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5.
[2](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梁)皇侃.論語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清)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
[5](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6](清)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
[7](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8](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9]王國維著,徐調(diào)孚、周振甫注.人間詞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
[10]毛澤東著.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作者單位:湖南長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