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康
古代“城”是指城墻,“隍”是指墻外環(huán)繞的深溝,《說文解字》說“城,以勝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廟。
連州城隍廟,明代以前在舊城化俗門外。明清時期,連州城隍廟在州東城墻外挨著“地標”慧光塔筑建,左側依次為光孝寺和萬壽宮,由于香火鼎盛,使得善男信女川流不息,繁華熱鬧異常。
連州的城隍廟,什么時候始建呢?查《廣東通志》記:城隍廟舊在化俗門外,明洪武二年知府王彥銘改遷今地。據(jù)《連州志(同治版)》“明知州”載:王彥銘,南昌人,監(jiān)生,洪武十四年任。從中可以看出兩志的記錄差異,一是王彥銘任職的年份,二是職務“知州”、“知府”不一致。但這至少透露,連州城隍廟明代之前已建有,舊時建在化俗門外,到了明洪武年間由州牧王彥銘遷來此地。
明清時反復重修廟會繁華
明初,對城隍神的祭祀列入國家祀典。明朝政權得以穩(wěn)固以后,城隍廟的功用逐漸被轉變?yōu)椤拌b察、司民、顯佑”,并司冥間事務。廟制和同級衙署等同,連州城隍廟亦然。這從明萬歷五年(1577年)登進士的連州籍御史曾象乾于明萬歷十三年撰寫的《重修城隍廟記》里可窺豹一斑:連州城隍廟,國初遷今地,始新于宏治,再新于嘉靖,詎今甫四十年,而廟遂頹敝,非往昔。萬歷甲申,州牧時麗寰公,召義耆陳九韶、陳夢麒等而謂之曰:“刺史與神,實相表里,刺史之居官有廨,吏有舍,而神之廟貌不稱,刺史詎能寧其居也。自余來連,谷凡三稔,歲無天瘥,非刺史之力神實司之。刺史力不能新神之廟,成刺史之志,以妥神之靈,非若輩責耶?刺史其捐俸若干以為倡,若輩其終之?!泵衤劥淌费?,踴躍趨事,工始甲申之春,踰年告成。左右之觀,東西之廡,前而堂而門,規(guī)制咸備。于是,刺史臨之有喜色,且戒九韶等來徵言。余曰:“固宜有言也。書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刺史廉以潔已,惠以裕民,足以馨神矣。往連無雨,刺史公為民祈之神,如是者三舉凡三應之。神馨刺史,此非其徵耶?刺史與神,體相敵、權相用、義相成,而徳相馨。故宜有記,以告來者,使知刺史之事,神在此,不專在彼也?!?/p>
記中所言,連州城隍廟于明代初年遷至今地重建,先后于弘治、嘉靖年間進行過修繕,如今四十年過去了,廟宇頹敝,已然沒有了往日壯麗的輝煌。明萬歷甲申年(1584年),萬歷十年(1582年)以舉人知連州的江南海門人時一新,找來德望公正的老者陳九韶、陳夢麒等一行人,說:“刺史和神,實際是體表和內心的一種表達罷了。刺史做官有官署,官員有居所,但神的廟貌則很不相稱了,刺史怎能心安理得地居住著呢?自從我來到連州,已經三年了,天無災情,這不是刺史之力而是神佑得以年豐物阜。我作為州刺史,要重新修建城隍廟,得以安排妥當神靈,才不會被責備呢?刺史帶頭捐俸祿倡議大家一起來實現(xiàn)這個愿望?!敝菝衤牭酱淌返囊环捯约翱吹剿纳婆e,都踴躍地參與到修建城隍廟的工程中。從甲申年春天開始,一年過后,大功告成。廟宇規(guī)模宏大,分左右兩大觀,東西面堂下周圍有走廊、廊屋,前面是大堂和門,各種規(guī)章制度齊備。當時一新刺史過來見到城隍廟的時候,臉露喜色,并告誡九韶等人多征言納諫管理好。我說:“原本應該有這樣一句話,《尚書·君陳》說: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盛世安定馨香要感謝上天,五谷美味并不是最香的,光明的德行才是馨香的。作為連州刺史能夠廉以潔已,惠以裕民,這足以和馨香的神靈相媲美啊。遇到天旱災情,刺史公為民祈雨,如此三呼三喚得到神明保佑。像神明那般馨香的刺史,哪能不征服世人呢?刺史和神靈,力量相當,各自使用自己的權力,做有意義的事情,都是彌漫馨香的德行,因此才有這記文,告知后人,刺史筑建廟宇,奉祀城隍神,主要還是倡導大家要有芳香的美德,而不單單只是建造一座城隍廟啊!”
由于官員的重視,便使得連州城隍廟周邊逐漸繁華起來,漸漸成為了一處繁榮街市(即今城隍街一帶)。“每逢城隍出巡, 整座城市喧囂鼎沸, 最惹眼的, 便是接連不斷的游神隊伍,吹吹打打的戲班子以及那些贖罪的香客,成為大規(guī)模驅鬼游神活動中心。”今古稀之年的袁雨光介紹說,祖輩代代都說明清時連州城隍廟廟會商品種類繁多、琳瑯滿目、應有盡有。油靴、油鞋、男女緞靴、筆墨硯臺、時畫圣像等,種類之多,頗為驚人。
州民歷來將廟宇人格化
清同治四年,下車伊始的知州袁泳錫躊躇滿志修廟。
袁泳錫在《重修連州城隍廟記》中說:“余于同治四年二月捧檄署理州篆,下車拈香目睹,各廟蕪蕪,而城隍廟為尤甚。山門頹敗,垣墉傾圮,兩廊向有十王神像及善惡獲報故事,今皆無存。正殿神像亦頗黯然,況舊材大半蝕朽,傾覆堪虞,為之惻然而憫悚然而懼。”
連州城隍廟的荒蕪頹敗讓這位知州徹夜難眠,“竊念城隍神,固與州剌史分理幽明者也。神道設教,所以濟王法之,不逮關乎政治者,甚鉅而陵替。如此觀感無從,則風俗人心益不可問。官斯土者可漠然乎?”
“予于是慨然有重修之志,而時值發(fā)匪汪逆,由金陵竄擾閩漳,復由閩漳擾我粵之嘉應。我官軍時時獲詢賊情,知伊有由連陽回竄粵西之耗。統(tǒng)兵官飛檄來示,嚴飭防御,乃不得不先其所急,日與紳商籌劃防務,不遑他顧。迄次年正月,欣聞捷音,全境蕩平,予乃復理前說,而或謂予曰:約工料非三千金以外不可,君縱能倡助,不過數(shù)十分之一,余須資之百姓,連年兵燹,地方拮據(jù),安得有此余財?是君之志甚優(yōu)而力則甚絀也,且粵東舊章,凡署任官每以周歲為限,轉瞬春仲瓜期在即,始謀尚未就而替人已至。”盡管有修城隍廟的志向,但由于匪患猖獗,加上地方財政赤字,沒法實施。
面對困境,袁泳錫沒有氣餒。他寫道:“是君之志甚寬,而時則甚促也,蓋留以諉后人乎?予曰:不然!吾亦只知行吾志而已,至力之優(yōu)絀,時之寬促所不計也,乃進紳士等而示以志。眾皆欣然,遂捐資為倡,并示諭紳商,量力布施。”
“是年三月,居然開工。撤舊更新,規(guī)模較前增大,更加壯麗。神像亦重塑,莊嚴令人瞻仰起敬。至今年十月告竣。予則初經卸篆,猶及見其落成,拈香安神位焉。嗚呼!統(tǒng)計所費不下四千金,不可謂非鉅款,而竟能不缺于用,且以其余力修建接官亭之牌坊,以壯郭外之觀。”終于,經過籌備和大半年的動工建設,城隍廟修繕完畢。
城隍作為漢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地方官對城隍廟情有獨鐘, 從某種意義上講, 城隍廟就是帝國統(tǒng)治體系的一部分, 而不只是一種象征。除了希冀自上而下改良和教化基層社會,這還包括一方尊崇的官員,希望死后被封為城隍,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地方百姓自發(fā)地為政績突出的官員建廟祭拜,將廟宇人格化。如吳中選,吳江人,值徭排倡亂迫近,都邑公率鄉(xiāng)勇挺戈戰(zhàn),以眾寡不敵,與仆吳成同遇害,州人立廟祀之,稱吳公祠,在城隍廟內,后改為四公祠,今圮。
“一磚一瓦”隨歲月湮沒
“1960年開始,我是在城隍廟上的小學,一直到畢業(yè)?!痹旯庹f,“那時候還算完整,不過廟里沒有了神像,后來迎來了1966年‘破四舊潮流,城隍廟受到激烈沖擊?!?/p>
查《連州市黨史資料匯編》記:一九三一年一月二十一日(農歷十二月初三)凌晨,紅軍齊集在關帝廟前的操場向連州進發(fā)。當天薄暮,前鋒部隊從城隍街進入連州外城?!斖?,設于城隍街城隍廟的指揮部內,燈火通明……
據(jù)《抗戰(zhàn)記憶—連縣》載:1938年11月3日,日本軍機18架次首次轟炸連州,幾處地點被炸,炸死平民八十余人,炸毀房屋三十余間,一百多名在老人橋受傷的民眾被抬到城隍廟內緊急救護。1944年,連縣縣立簡易師范學校成立,設在連州城隍廟內,全校3個班。
另查《連州市教育志(1727—1996年)》記:連師附小位于連州市區(qū)南端的慧光塔下,學校前身是解放前的升德鎮(zhèn)、聯(lián)興鎮(zhèn)小學。校址是用觀音堂、城隍廟改建的。校旁有慧光塔和萬壽宮。解放初,學校曾稱為城關小學、五區(qū)一小。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夏,以城隍廟為校址,開辦簡易師范,招生132人。1953年—1955年,將校側的萬壽宮(水上小學)、方便醫(yī)院和福建會館等舊址劃歸學校,改稱為城隍街小學、連州鎮(zhèn)第四小學。1963年9月,施行新訂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韶關專員公署教育局批準連縣十一間小學(連州鎮(zhèn)中心小學、城隍街小學、東陂小學、西岸小學、良江小學、龍坪小學、星子小學、大路邊小學、山塘小學、九陂小學、保安小學)施行此教學計劃?!拔母铩逼陂g,校名先后改為安源小學和延安小學,后又恢復為連州鎮(zhèn)第四小學。1982年4月3日,縣文教辦發(fā)出【82】07號文,將連州鎮(zhèn)四小改為連州師范附屬小學,5月1日起執(zhí)行。十多天后的5月12日,正式命名為“連州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校舍用觀音堂、城隍街、萬壽宮、福建會館的舊屋改造而成。2015年11月,連州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恢復為連州鎮(zhèn)第四小學。
城隍廟是古老城市的象征,從原始崇拜,到人格化興盛、信仰的升華,成為當?shù)貜R會文化的特色商業(yè)中心。連州作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市區(qū)內尚無相對較大的宗教信仰場所,如能擇址重建城隍廟,是一個發(fā)揚光大傳統(tǒng)文化的好事,不但能滿足信教群眾的宗教生活需求,也有利于黨和政府通過宗教活動場所凝聚信教群眾,對宗教界開展愛國愛教、共建和諧社會教育,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